为什么文物中很少有圣旨?

欧媚媚


圣旨作为古代帝王下达的命令或者发表的言论,是皇帝的权力象征,如此重要的圣旨为何在如今却很少,哪怕是博物馆也很少见,要知道历朝历代帝王发布了多少圣旨,这些圣旨为何都没有留下来,成为文物接受保护?

现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圣旨大多是明清两朝的圣旨,大多藏放在故宫博物馆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馆。那么除此之外,中国历史上数以百计的圣旨去向如何?

一:民间收藏

古代帝王下达的圣旨,都是一式两份,皇宫藏一份,接收人一份。

因此大部分接收人都会将圣旨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认为是无上的荣耀。

河北省邱县就有一位名叫孙登选的老人就收藏了祖辈的圣旨,是明朝万历年间,为了赞扬他的祖辈所拟定的圣旨,其中记录了祖辈在朝为官的时间以及所任的官职。

(民间收藏)

除此之外还有康熙的圣旨和雍正的圣旨在民间都有收藏(现如今都以上交国家)。

二:圣旨被焚烧

既然是一式两份,皇宫中的大多都很难保存下来,每次改朝换代,新登基的王朝都会清理前朝的大部分书籍,尤其是宫中重要的文件,类似圣旨这种,新朝都会将其焚毁。

而前朝官员收藏或者后代收藏对于自身来讲都是极其危险的,万一被发现就按谋逆处置,因此很多人都识时务者为俊杰,将其焚烧殆尽,这样被焚毁的圣旨占了很大一部分。

三:战乱

因为战乱而导致很多圣旨遗失,古代战乱频繁,很多人都流离失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原本高官厚禄,很可能因为战乱成为流民,因此将圣旨丢失。

尤其是游牧民族,他们根本不知道保护文物或者书籍,进城就开始杀人放火,书籍焚烧最为严重,其中圣旨也大多因此丢失。

四:墓葬

很多圣旨因为皇帝驾崩或者接收圣旨的人去世,一起被埋葬在坟墓,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圣旨,有很多都是古墓出土的。

尤其是当时有的官员,他们认为圣旨是高贵的,在世时将圣旨供奉起来,自己死后都要求将圣旨一起下葬。

五:自然损毁

很多圣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早已经模糊不堪,甚至已经腐坏,尤其是有的圣旨保存不当,可以说可能早就化成灰尘了。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我们现如今所见的圣旨甚少,所以在文物当中,看见圣旨的可能性并不高。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历史新知识,期待您的关注】


羽评郡主


古代人们把皇帝称为天子、把他们称之为九五至尊,而以他们名义颁发的旨意因为包含极为独特的意义,所以被人们称之为了圣旨。

圣旨四种轴的材质

圣旨一般是用上等的蚕丝绢面来当作载体,在圣旨绢面的两侧有两根轴,这两根轴的材质也是不尽相同的,一般品级最高的圣旨轴是用上等的玉质雕琢而成,古代玉是万宝之首,可以彰显皇帝最高贵的意志。


除了玉轴之外,第二个品级的圣旨轴是用黑犀牛的角制作而成的,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感到疑惑了,可能会有人问我国的犀牛不都是从外国引进的吗?古代制作圣旨又从哪里获得的犀牛角呢?

实际上这是我们的一种错觉,在我国古代是拥有犀牛的。

在春秋战国时代,犀牛大量生活在我国的境内,不过因为犀牛角拥有很强的中药价值、也是一种彰显身份的奢侈品,所以古代的犀牛就被人们大量猎杀了。





最终我国最后的一头犀牛也在1922年、民国的时候因为自己珍贵的角被人们所猎杀了。

而第三等的圣旨轴则是贴金轴、第四等的圣旨轴是黑牛角制作成的轴。

古代皇帝在颁发圣旨的时候,会根据官员、将领们的品级、功劳的大小用不同材质的轴,其中品级最大的官员一般是用玉轴的。

圣旨颜色数量及图案代表的含义

除了两个轴能代表圣旨的品级高低之外,圣旨绢面的颜色也能代表圣旨的品级高低。


首先一般纯黄色的圣旨是品级最低的,品级比较高阶的圣旨会以黄色为底面、增添出几种不同的颜色,一般会按照等级在圣旨上增添三种、五种或者七种颜色,其中七种颜色的圣旨最为尊贵。

除了以上这几种不同颜色数量的圣旨之外,还有一种圣旨是比较特殊的,这种圣旨是专门颁发给皇族勋贵的,这种圣旨的边上会增添上独特的龙纹。

古代圣旨流传下来稀少的原因

而现代保留下来的圣旨之所以数量这么少,其实是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圣旨不像其他的文物,圣旨是绢面的,非常容易受到蚁虫的咬噬、风吹雨打的腐蚀,所以非常难保存下来。

古代君王一般是非常忌讳自己治下子民缅怀前朝的,如果是其他物品还说得过去,像圣旨这种代表着皇威的物品,在古代是最不能为皇帝们所容忍的。


所以古代民间很多拥有圣旨的家族都会选择把圣旨给隐藏、毁掉,这是圣旨稀少的一个原因。

我们有必要说一下,圣旨并不是单份颁发的,在每颁发一道圣旨的时候,皇宫方面就会留下一份相同的圣旨,我们可以视之为原件和复印件。

以前的朝代或许会毁掉前朝的圣旨,但是在清朝灭亡、民国更替的时候,清朝的很多东西却没有被毁掉,因此大量的圣旨就被保留了下来。

在现在的故宫博物馆是拥有着非常大量圣旨的,我们之所以会有圣旨稀少的错觉,可能是因为我们在地方博物馆很少能看得到圣旨的原因。


民间很少会捐赠圣旨

在现代的民间,有一大部分的圣旨已经被毁掉了,而也有一部分的圣旨被保留了下来。

而这些保留下来的圣旨除了一些特别大公无私、古道热肠的人之外,一般人是很少会把自己祖先遗传下来的圣旨上交到文物部门的。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凡是能跟古代皇帝沾上一点关系的都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与其拿这份能代表着荣耀的物品去换500块钱的奖金、一面粗糙的锦旗、一张普通的证明,还不如留在自己手中,能让自己舒坦一些。

因为民间的不愿捐献,很多地方博物馆收藏的圣旨是非常稀少的,因此就使得我们很少能看得到圣旨的踪迹,就产生了一种圣旨很少的感觉。

所以说这就是文物中很少有圣旨的原因,圣旨除了收藏在故宫这些特殊的博物馆之外,其它都是收藏在民间百姓手中,而对于老百姓们不愿意捐赠圣旨的原因,我觉得无论如何都是可以理解的举动。


孤客生


文物一般是在坟墓里出土的,在坟墓里陪葬的一般都是陪葬品,陪葬品里怎么会有圣旨?圣旨不会陪葬的,而是会被某一家一户当做宝贝供起来,如果不流失,可以得到流传。而且一般的坟墓千百年来被盗墓贼盗墓了,就连保存较好的坟墓也是稀缺的。

圣旨这种文物本来就少,中国历史上一共就几百位皇帝,圣旨不见到都是书面的,口诏的都没有用了,书面的,并不好保存。时间长久可能损坏了,流失了。大多文物是在坟墓里发掘出来的,但坟墓里圣旨出现的可能性不太大。其实民间保存的圣旨应该是有的,一代传一代,只不过没有交给国家而已。圣旨是非常珍贵的文物,有其历史研究价值,博物馆也没有必要经常展出,以防损坏。

最大的原因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春秋战国时期打了几百年,秦末汉初又打了若干年,魏晋三国南北朝时期又打了三四百年,唐末五代十国又打了几十年,元朝灭宋让中国第一次亡了国,清兵入关又大屠杀,几乎每一次改朝换代,中国人都大量死亡,大屠杀,大破坏,让许多珍贵的文物毁于战火,清末英国、法国以及八国联军,又公开抢劫,不知多少文物丧于敌手。

中国的历史虽然没有中断,但考证历史,最多的还是靠仅存的一些证据。夏商周三代工程为什么举步维艰,就是因为战火,将很多东西都消灭了。圣旨是一种不好保存的文物,自然首在灭失之列。仅有的,只有靠在民间幸存了。


春秋史社


能获得圣旨的人也绝非普通人,通常是亲近皇权的或者有较大宗族背景的权贵。因为普通人顶多就是官府发个文奖罚了。

圣旨,是通知也是荣耀。虽说带着“荣耀”入土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把这份荣光传给下一代可能更符合大多数情况的选择。

何况在尊卑分明,皇权至上的时代,让皇帝的圣旨给自己陪葬,这得有多么大的勇气才敢这么做啊!

当然,如果是恰好获得了前朝皇帝的圣旨当收藏品陪葬倒也是没什么风险。不过,这种概率不大。因为普通人也没办法获得前朝皇帝的圣旨啊!那获得的也不是普通人,既然都当收藏品了,还是留给子孙后代更符合一般选择!


小黑豆


很多圣旨如果是嘉奖的都被带进棺材里面陪葬了,如果是满门抄斩的谁去要?如果是其他的前朝的圣旨流传到下一朝代会被当做意图谋反灭门的,你想想,当你冒着被灭门的危险保存一个圣旨,到头来只值五百元加一面锦旗,风险大大的有,收益就是一根毛,这种傻逼的事谁去干?


望月思侬


其实大家有个误解,先说圣旨这个东西平时皇帝很少用,没有电视剧那么频繁。但是毕竟大事件不少,圣旨还是很多的,虽然不好保存,但存量还是很大的。丝织品比较珍贵,所以展出的不算太多,经常去博物馆的人还是能发现一些圣旨的。圣旨的价值是跟其内容有关的,明清清的圣旨存量比较大,所以除非跟事件本身有关,否则展出的意义不大,在山西看到过不少诰命夫人册封的圣旨,这也是在家族的博物馆中,其历史文物价值不算太高。如果有,更早期的圣旨还是不错的毕竟存量少。

其实圣旨有些根本不值钱,因为没啥价值可研究的。


隔壁图书管理员


圣旨只是文物的一种而已

首先圣旨只是文物中的一种而已,而且古代皇帝颁发圣旨,一般来说都是给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有此待遇,而且也不是随随便便就颁发圣旨的。这样相对于我国众多的文物来说,本来就只是小类,所以本来总量也不怎么多。


保存方式

圣旨对于被颁发者来说是一种荣誉,所以有些是作为家传之宝保存,有些则是随之陪葬。作为家传之宝的得看保存的方式得当不得当了,而且这是人家的家传之宝,是不用上交的,所以人家不捐赠出来,一直留在家当传家宝也是合法的。

陪葬在墓中的圣旨,若是墓的环境不好,有可能就长期被水浸泡成了糊状物了。有些则是很早之前就被盗了,盗墓的如果是当朝的要么就是放着不拿走,要么就是扔了。后世盗前朝墓的也差不多会是这样的方式,可能会卖给收藏家。所以在墓中出土的圣旨也有,但是不多毕竟要符合很多条件。



总之圣旨本只是文物中的小类,获取圣旨的也就那么多人,然后有些家族一代传一代,你也不知道,而且这也是合法拥有权。而且墓中要出土圣旨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这样下来被官方保存的圣旨当然就更少了。


淡看天上月


事实上如果家里有古代圣旨,上交(捐献)国家是最好的选择!从科学角度上来说,万一圣旨放家里,收藏不当损坏!修复起来是非常麻烦的!是所有文物修复中也是最难的,比字画修复还要难(原因是会的人越来越少了)涉及到 缂丝、织锦、绫锦、云锦、刺绣等!除非这些技术你都会!第二民间说法!皇上下圣旨对家族来说确实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这里是指祖上荣耀!不是你(这一代)的荣耀!如果你家道中落或者在当代混迹平平,你有那个命来降伏圣旨上那条龙吗!现代做法捐献国家是比较好的选择,古人的做法一般家道中落祖上留下的圣旨会与先人一同埋入地下!(PS:我比较喜欢汉服文化!我也买过几套汉服!我妈警句:你什么样式的汉服都可以买,唯独龙袍别给我穿回来!几十块钱的假的也不行!你镇不住!)其三,马未都先生也曾经在节目(节目名字忘了,你可以秒拍搜一下)说过很多人都喜欢把一些古玩放家里炫耀欣赏,有些东西是可以放家里的,但一些东西是不能放家里的比如地下东西!古人都不放家里的东西!都埋地下的东西,你放家里,你有那个命吗!总结说:民间说词之所以口口相传至今其实就是要告诫后代子孙要有自知之明,做事要量力而行!


首席寒诺


由于年代的久远,保存一件文物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在本就稀少的文物中能保存下圣旨这类文物就更加不容易了。文物中很少有圣旨,至少有这几个原因吧!

圣旨本来就稀少

圣旨一般是指皇帝用来传达重要文书的工具,随着这个级别的不同,圣旨的材料、颜色等也不太一样。而古代传达命令也不一定是用圣旨,也可能是用口诏,或者直接用普通的文书代替,这就使得古代的圣旨相对于其他文物来说存在着先天稀少的特点,毕竟古代的圣旨肯定比不过古代的书籍文献多吧?

陪葬一般不用圣旨

现在我们出土的文物大部分是古代墓葬中出土的,而圣旨一般是不会用于陪葬的,毕竟那么宝贵的东西更应该珍藏起来的,留给子孙们炫耀的资本。就是算有用来陪葬的,那么长远的历史发展时期,能够流传下来的也不多。

战乱频繁、朝代更替

古代的时候经常都会发生战乱的,这就使得民间或者官方保存文物不容易,都战火纷飞的年代了,还有多少人顾得了圣旨的保存呢?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还有多少人敢把前朝的圣旨保留下来呢?更多的是毁掉前朝圣旨,撇清自己的关系吧?像清朝的时候,你敢保留明朝皇帝的圣旨吗?肯定没有多少人敢的,这又使得本来就稀少的圣旨更加稀少了。


小凌说史


圣旨,相信大家对这个都不陌生吧。可是为什么文物当中很少有圣旨呢?据我了解,有四点。

第一、改朝换代

每次改朝换代,新登基的皇帝都会将前朝皇帝大部分书籍、圣旨烧毁。

第二、文物一般是出现在坟墓里的

在坟墓里陪葬的一般都是陪葬品,里面怎么会有圣旨呢?圣旨一般都只有达官贵人才能收到,所以很多人家都会把它当做传家之宝,供起来,一代传一代。

第三、圣旨的性质

在皇权至上的时代,让皇上的圣旨给自己陪葬,这得有多大的勇气,才敢这么做啊!很多圣旨如果是嘉奖的被带进棺材里面陪葬了,如果是满门抄斩的谁去要?如果是其他前朝的圣旨流传到下一代又有可能会当做意图谋反,得灭满门了。

第三、中国历史战乱频繁

春秋战国时期打了几百年,秦末汉初又打了若干年,魏晋三国南北朝时期,又打了三四百年。唐末五代十国又打了几十年,元朝灭宋,让中国第一次亡了国,清兵入关又大屠杀,几乎每一次改朝换代,中国人都大量死亡,大量破坏,让许多珍贵的文物毁于战火,清末英国,法国以及八国联军又公开抢劫,不知多少文物丧于敌手。

第四、自然损毁

像我们现在留本书,如果不细心保护,就会被虫吃掉或者纸张自己烂了造成自然损坏,那你想想圣旨距离我们有几百几千年了,能不自然损坏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