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濃墨重彩的洛陽篇章」以綠蔭城 共享自然


「譜寫濃墨重彩的洛陽篇章」以綠蔭城 共享自然

伊河溼地

  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沿著洛欒高速公路一路向南,颯爽的綠色鋪陳開來,白雲飄逸,青山聳翠,一股清淨自然的愜意油然而生。

  山川林木蔥鬱,大地遍染綠色,共享綠色福利……進入“十三五”以來,我市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盼,加快構建生態環境建設體系,林業生態建設地位作用全面提升,頂層設計全面優化,國土綠化全域實施,生態保護全面加強,一個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美麗洛陽正呈現在人們面前。

  當下,以綠“蔭”城,共享自然,成為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體現。


「譜寫濃墨重彩的洛陽篇章」以綠蔭城 共享自然

宜陽錦屏山


>全域綠化,讓河洛山川遍染綠色

  顛簸在汝陽大虎嶺山嶺溝壑之間,大片的柏樹一株一株、鱗次櫛比地立在岩石裸露的坡面,樹根像錐子一樣扎入石縫,樹梢猶如長矛一樣刺向天空。“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大概就是這樣一種震撼。

  生態優美,最直觀的標誌就是讓1.52萬平方公里的河洛山川綠起來。放眼全省,儘管有著“河南林業看三陽(洛陽、南陽、信陽)”之說,但總體來看,洛陽缺林少綠的問題依然突出。

  近年,我市堅持“規劃見綠、見縫插綠、提質優綠、協力植綠”原則,堅持數量與質量並重,大規模實施國土綠化行動,全域推進廊道綠化、荒山綠化、河道綠化、村莊綠化等,致力打造“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生態城市。

  廊道綠化是國土綠化的重點。近年,我市因地制宜,按照常綠、彩葉、落葉樹種相結合,喬、灌、花相搭配,全面推進主要廊道沿線防護林帶綠化提標,完成綠化1007公里,市域內高速公路每側綠化寬度在100米以上,鐵路、高鐵、快速通道沿線每側綠化寬度在50米以上;完成國道、省道、縣鄉道、村道等廊道綠化提升4018公里。


「譜寫濃墨重彩的洛陽篇章」以綠蔭城 共享自然

青山環抱的欒川縣廟子鎮


  當下,無論是驅車高速,還是乘坐高鐵,窗外總有綠樹繁花相伴,景色絲毫不覺單調,感受著“車行河洛滿眼綠”的生態效果。

  為補齊山區生態建設短板,我市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勁頭,力啃荒山造林、困難地造林“硬骨頭”。多年來,各地累計綠化荒山荒坡67萬畝,生態脆弱區植被得到有效恢復。每次身臨其境,總有一種強烈的感情湧上心頭:種下的是一棵樹,也是一份綠色的希望,更是一種精神的力量。

  河流是城市流動的風景。結合“四河同治”,全市重點圍繞伊、洛、瀍、澗四條河流,以及黃河、北汝河等主要河流,按照河道每側30米至300米的標準,規劃營建沿河綠帶2.5萬畝,著力打造水清、岸綠、景美的濱河岸線風光。

  同時,按照“每個縣城周邊都至少建有一個城郊森林”的要求,全市規劃建成“綠園”23處,高標準打造城市生態屏障和天然氧吧,讓市民隨處可享“綠色福利”。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馳而不息的生態建設行動,正讓人民群眾的生態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充實。


「譜寫濃墨重彩的洛陽篇章」以綠蔭城 共享自然

上清宮森林公園


>保護生態,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與自然息息相通、命脈相系。黨的十九大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確定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強調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十三五”以來,我市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保護森林植被,保護河湖溼地,森林生態系統得到休養生息,生態安全屏障更加鞏固。

  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多年來,我市堅持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天然林保護工程區內869萬畝森林資源得到有效管護,410萬畝國家、省級公益林納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範圍,森林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

  同時,我市全面深化國有林場改革,16個國有林場全部定性為公益一類財政全供事業單位,切實維護和提高森林資源生態功能,建立有利於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有利於改善生態和民生的國有林場新體制。

  溼地是“生態之腎”。目前,全市先後設立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嵩縣陸渾湖、伊川伊河2個國家溼地公園,溼地面積近5萬公頃。同時,我市紮實開展“綠盾”“綠劍”等專項行動,切實強化自然保護區規範管理,有效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和生物多樣性。

  古樹名木是林木資源中的瑰寶。為守住河洛文化的“根脈”,我市全面開展古樹名木普查建檔,登記在冊87784株,總量居全省首位、全國前列。此外,我市出臺《洛陽市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在全省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為保護古樹名木紮緊了制度的籠子。


「譜寫濃墨重彩的洛陽篇章」以綠蔭城 共享自然

高鐵廊道綠化


>共享生態,讓森林成為綠色銀行

  在綠色發展願景中,不僅要著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更要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重要內容,既創造更多的生態資本和綠色財富,滿足人民對良好生態的需要,又生產豐富的綠色林產品,讓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

  近年,我市持續深化集體林權改革,讓農民真正成為山林的主人,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如今,農民“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捨得投入,精心經營,綠色產業正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放眼全市綠色產業版圖,林下種養、林產品加工、森林旅遊、牡丹產業等形成品牌、快速發展。目前,全市累計發展花卉苗木55.8萬畝;建成各類森林公園、牡丹園和生態旅遊區,年均接待國內外遊客3000萬人次;培育木材加工、果品深加工等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家,廣大林農越來越多地嚐到更多綠色產業帶來的甜頭。

  林業生態建設的主戰場在山區林區,這裡也是貧困人口的聚集區。

  為落實“生態補償脫貧一批”要求,我市探索實施並全面推廣了林區貧困戶轉崗生態護林員,貧困勞動力參與綠化造林、森林撫育等林業工程,森林旅遊景區帶動鄉村旅遊等一批行之有效的扶貧模式,走出一條生態建設與精準脫貧同步發展的共贏之路。

  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守住綠水青山,就守住了最好的資源。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每個人都是乘涼者,更要做綠化者,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共建天藍、地綠、水淨的大美洛陽。(洛陽日報記者 白雲飛 通訊員 金志鋒 申豔梅)


「譜寫濃墨重彩的洛陽篇章」以綠蔭城 共享自然

吉利黃河溼地生態恢復工程生態保育區

(本篇圖片由記者 曾憲平 魯博 劉冰 攝)

他山石

塞罕壩的綠色奇蹟

  地處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塞罕壩,曾經是林海茫茫、水草豐美。由於歷史上的過度採伐,土地日漸貧瘠,致使千里松林幾乎蕩然無存,以致“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50多年來,幾代塞罕壩人聽從黨的召喚,以“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遠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艱苦創業、九轉功成,營造出112萬畝的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片人工林,將當地森林覆蓋率從11.4%提高到目前的80%,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成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範例。

聲音

  種下一棵樹就給大地種下綠色希望,植下一片綠就為生命創造一方美好家園。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方面要增加綠量,通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飛播造林、退耕還林,提高森林覆蓋率,拓展綠量空間;另一方面,要提高質量,堅持數量質量並重,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強化科技推廣應用,加大森林撫育力度,加快綠色產業發展,把森林質量、生態效益搞上去,走出一條內涵式發展道路。此外,要始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讓森林、河流、湖泊得到充分休養生息,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讓人與自然相得益彰。

——河南科技大學林學院副教授趙西平 (雲飛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