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司馬懿相比,爲什麼千古流芳的卻是諸葛亮?

大表哥吖


熟悉《三國演義》與三國曆史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與司馬懿,均是聰明絕頂、智計過人的曠世奇才,相同的是,他們均為託孤重臣,並手握軍政大權,地位也在一人之下,在三國後期,兩人是對手、勁敵,互有勝負,相持不下。這麼厲害的兩個人,都擁有極高的才智與過人的謀略,而且具有政治遠見與政治才能,在治軍治國方面,堪稱大才、國之重器、肱股之臣。那麼,為何諸葛亮會流芳千古,而司馬懿卻知名度、影響力遠不及前者呢?我認為有多種原因,且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我們都清楚,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他是蜀國丞相與軍師,為人足智多謀、深謀遠慮。他忠貞為國,憂國憂民,為官清廉正直、生活樸素、節儉,是一位大忠臣、大清官。在任期間,政績突出,軍功卓著,數次伐魏,志在收復中原,以報劉備知遇之恩,挽救天下百姓於戰亂硝煙之中,統一天下的宏圖壯志從未更改,他夙興夜寐、積勞成疾,不幸病逝於五丈原,讓後人嘆惜悲痛不已。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是一位愛國愛民的好官,也是渴望一統中華的大英雄、大豪傑。他有一句名言,警醒深刻: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相貌英俊,溫文爾雅,風度翩翩,史書《三國志》記載“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他為人大度謙和、年輕時廣結良友,暢談天下大事,是一位有志的好青年。

他對於後世中國的影響,極為深遠,可謂家喻戶曉,奉若神明,萬分敬重。古代,歷來的君王將相、英雄豪傑,對諸葛亮推崇有加、視為楷模,文人墨客、風流才子,寫詩著文,來歌頌諸葛亮的忠貞氣節與高尚品行,讚美他為國盡忠的愛國之心與憂患思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千古忠臣、萬代賢相諸葛亮的一生寫照,他的身上,有著崇高的政治理念與愛國情操;他的人品貴重、思想純粹,大公無私,利國利民,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是值得學習、傳承與大力弘揚的正能量。諸葛武候,千古忠良,一身浩然正氣,是忠臣與智者的典範。諸葛武侯,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再談司馬懿,他是一個善於隱忍、老謀深算的人,手段狠辣,陰險狡詐,頗具野心,是曹魏後期的權臣,也是優秀的軍事家、政治家、謀士。

早期的司馬懿,自命清高,因曹操的養祖父為宦官,心底裡瞧不起曹操,故而不願在曹操手下為官,多次裝病躲避、不願入仕為官…即使他再隱藏、偽裝,雄才大略、狡詐多疑的曹操,也觀出了他的“鷹視狼顧之相”,不免對他產生忌恨、猜疑。後來,在曹操、曹丕、曹叡,爺孫三代的管轄與治理之下,司馬懿,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可以說是步步為營,從未暴露其不甘久居人下的勃勃野心。自曹叡病逝後,將年幼的皇帝曹芳託孤於司馬懿,他這才鬆了一口氣,一步步走向了政治生涯與人生的巔峰。他詐病、示弱,與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發動“高平陵政變”,趁機誅殺了同為託孤大臣的大將軍曹爽,至此以後,司馬懿再無顧慮,也無人牽制於他,權傾朝野,隻手遮天,而小皇帝曹芳也如漢獻帝一般,淪為傀儡。司馬懿,仿效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他只學到了皮毛,未領會其神髓及真正用意。他的野心越來越巨大,殺心也愈加強烈,坐鎮朝堂,誅殺了許多曹魏重臣與無辜者,於是,司馬家,成了全國軍政大權的掌控者,越加專橫跋扈、肆無忌憚。

後來,他孫子司馬炎,篡魏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晉,是為晉武帝,將祖父司馬懿,追封為晉宣帝。然而,在司馬炎駕崩之後,其子侄、叔父,為爭奪皇位,大舉刀兵,同室操戈,互相殘殺,致使生靈塗炭、死傷無數,而晉國也變得虛弱不堪、國力不濟,這就是歷史上的“八王之亂”。北方少數民族的匈奴、羯、氐、鮮卑、羌,趁虛而入,大舉進攻,侵略中原,在華夏大地,殺燒淫掠,大量屠殺我漢族百姓,差點給殺得亡族滅種,這便是歷史上黑暗又血腥的“五胡亂華”。

所以說,司馬家,不僅是謀朝篡位的亂臣賊子,更是禍害中華與漢民族的千古罪人。司馬老賊,是個大野心家、大陰謀家,必將遺臭萬年。他不配與忠孝節義的諸葛亮來相提並論!











湛雲居士朱曉風


最關鍵的當然是人品,諸葛亮所為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和情懷願景,而司馬懿正相反。此外我覺得文化修養和後世推崇也是加分項。

論智商、能力和手段,兩個都非等閒之輩,甚至某些方面司馬懿還略勝一籌。但從道德、道義層面講就不同了,司馬懿跟曹家三代表忠心,結果上來一個弱的就有了想法;而同樣被託孤,諸葛亮不管君強君弱始終如一,其人格和操守甚至贏得敵國尊敬——比如鍾會不讓將士在諸葛亮墓旁割草。

諸葛亮多才多藝,發明過多項專利——比如木牛、流馬和連弩,擱現在也是炙手可熱的科技創新型人才。司馬懿無疑又矮了一截。諸葛亮的文學造詣也很深,《出師表》文采斐然朗朗上口,文中的價值取向和拳拳赤子心千百年來備受推崇——我們上學時還要求背誦,可見影響至今。

後世公知大V的助推——比如李白杜甫的詩、陳壽在《三國志》裡的評價和羅貫中《三國演義》的渲染,讓諸葛亮的形象更加高大和入心。從某種意義上說,諸葛亮已不再是個體存在,而是一種標杆,融合著普羅大眾的情感和期望。而司馬懿往往被當成反面教材。


路衛兵


確實,諸葛亮和司馬懿都為各自的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兩人在各方面都很相似,為何最終在歷史上留下的名聲不一樣呢?

(諸葛亮和司馬懿)

第一,諸葛亮和司馬懿都聰明,但聰明的用途不一樣。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對諸葛亮智慧的最好詮釋;一篇《隆中對》,三分天下計,是對他智慧的集中體現。

諸葛亮布衣出身,“躬耕於南陽”,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後,屢獻奇策,戰功卓著。助劉備火燒赤壁,大敗曹魏;奪取荊益,三足而立;固守漢中,擁立劉備為王;白帝城託孤,匡扶幼主;討伐雍闓、七擒七縱孟獲;北伐中原,六出祁山。處處彰顯諸葛亮的經天緯地之能和王佐之才,其智慧與才幹顯露無遺。

諸葛亮的智慧還表現在他的諸多發明上,木牛流馬巧奪天工、孔明之燈千古流傳、諸葛連弩威震敵膽。

及至後來積勞成疾,星落五丈原。

司馬懿也確實才智過人,奇謀迭出,不失為曠世奇才。但他處處透露著陰險與奸詐。“鷹視狼顧之相”就是其內心陰暗與殘忍的表現。而且司馬懿的計謀大多用在了一己之私、算計別人之上,為自己,為自己的家族謀福利。缺乏諸葛亮憂國憂民的浩然正氣。

(白帝城託孤)

第二,諸葛亮和司馬懿在做臣子方面,後世的評價完全不同。

白帝城託孤時,老淚縱橫的劉備拽著諸葛亮的手,泣不成聲地囑咐:“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誓死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君對臣的信任,臣對君的忠貞在這一刻感動無數世人。

諸葛亮在後面的歲月裡,一直踐行者自己的諾言。

劉禪懦弱,但諸葛亮從未有非分之想。“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以報先帝之恩,成了他餘生唯一的目標。內治國家,外撫蠻夷,待國力稍有恢復,便殫精竭慮,北伐曹魏,意圖問鼎中原,直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反觀司馬懿,他的做法,可不是古代要求忠臣的樣子。他深諳韜光養晦之道,在一代梟雄曹操面前藏頭縮尾,暗自蓄力。後來一旦時機成熟,他便發動高平陵事變,誅滅曹爽三族,獨攬軍政大權。直至最後司馬氏篡位奪權,取代曹魏。他這種做法,不臣之心昭然若揭,是封建社會反對的那種。

(紅極一時的司馬懿)

第三,諸葛亮和司馬懿獲得的個人財產上不一樣。

諸葛亮一生節儉,在《自表後主》一文中自述家產:“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一國丞相,為蜀國操勞一生,僅有區區如此薄產,怎不叫人肅然起敬。

即使在臨終前,不但沒有對親屬加以提攜,也不提拔兒子,反而不忘訓誡守節儉之德:“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司馬懿則是“食邑五萬戶”。其父子在曹魏期間位高權重,紅極一時。司馬懿官至太尉。司馬昭、司馬師都曾任職大將軍。

(鞠躬盡瘁的諸葛亮)

第四,諸葛亮是一個悲情英雄,司馬懿是成功人士。

當時的蜀國國土面積和魏國相比,只能算是彈丸之地,人口不及魏國四分之一,軍隊不及魏國十分之一,且人才凋零,五虎上將僅剩年邁的趙雲。

縱使諸葛亮是一位千古奇人,也深知無法扭轉乾坤。但是,諸葛亮從未放棄心中的志向和理想,依然為“匡扶漢室”而不懈努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渾身散發著悲情英雄的獨特氣質。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深受後世景仰。縱使他最後還是失敗了,但他勇於抗爭,自強不息的人格魅力由此得到了昇華。

而司馬懿最後通過運作,不但取代了魏國,還獲得了整個中國,建立晉朝。但是,他所建立的晉朝,又很快滅亡,把國家帶入動亂的深淵(至少他家教沒做好)。所以,他雖然是成功者,同時也是毀滅者。

綜上所述,用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來看,諸葛亮和司馬懿得到的評價,顯然是完全不一樣的。諸葛亮是忠義賢臣,司馬懿是亂臣賊子,所以,最後千古流芳的,自然是諸葛亮。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太簡單了,因為司馬懿不是真心保曹魏,到後來又把曹魏江山給奪走了,名聲太壞了。而諸葛亮則是忠心保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把命都搭進去了。最最關鍵的是後來的封建王朝為了自己的江山穩固,當然是要大力宣傳忠君愛國的諸葛亮,而不宣傳謀朝篡位的司馬家族了。



悅來閱美


我們對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瞭解多半來自於史料演義,對此二人的評價不僅參雜著強烈的個人好惡,更是攪拌著幾百年來文人史官乃至平民百姓的情感加成。不管過程是怎樣的,現在呈現在人們認知中的狀態就是,褒諸葛貶司馬,儘管熱播的《大軍師司馬懿》從另一個角度讓大家走近司馬懿,然而諸葛臥龍的千古流芳是從來不曾被撼動的。

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兒老夥伴,像是三國時期的兩片濃雲,交匯之際電閃雷鳴,驚天動地。兩人無論從才學、眼光、政績、膽識上都出類拔萃,他們各自蘊藏的巨大能量,單看哪個都能自成傳奇。然而沿著歷史的長河順流而下,卻唯有諸葛孔明千古流芳,細品緣由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是統治階級的推崇。為臣者,苟利國家生死以,即便無才,至少不成禍。諸葛亮是忠君愛國的大賢之臣,劉備三顧出山之後,直至病逝疆場,嘔心瀝血,勵精圖治,其功德成就足以立成標杆,刻成石碑,由後世瞻仰,供後人為臣者學習,堪稱賢臣典範。統治階級當然希望如此德才兼備,忠君愛國的臣子越多越好。相比之下,司馬懿為臣後期就顯得不那麼地道,雖有曠世奇才,然功高蓋主又不太安分,這是統治階級最擔憂的狀況,勢必貶責。

二是士族階層的尊崇。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士族階層的傑出代表,兩人的功業在三國亂世都讓士族階層昂首挺胸,揚眉吐氣。然而後世的士族階層卻極力推崇諸葛孔明,是因為其教科書式地高標準完成了士族畢其一生所追求的入世理想,不求私心,只談愛國,不求私利,只求奉獻。即便並不是每個士族都能做到,但絲毫不影響把諸葛亮這個“完美士族”貼上偶像的標籤。

三是民間百姓口耳相傳。眾所周知,諸葛亮較司馬懿之不同,有個特點尤為突出,既是諸葛亮愛民之心甚切。雖然二者在政績上都做到了國富民強,然而從出發點上來看,諸葛亮則更偏重於真正考慮民間疾苦,許多佳話也由百姓津津樂道。諸葛亮散發的獨特個人魅力,在一個個軍事神話的神秘面紗遮掩下,這個更接地氣的平民聖賢,自然也就成為了民間百姓歌功頌德的不二之選,相比之下,精於政斗的司馬懿在百姓心裡似乎就顯得有些虛無飄渺了。


國家人文歷史


很多喜歡看三國的朋友,都喜歡將諸葛亮和司馬懿放在一起對比。這兩個人都非常有計謀,而且也都為自己的主子立了不少功勞,但是為什麼今天大家對這兩個人的評價大不相同呢?我們今天分析了四個因素,大家一起來探究一下。

首先是兩個人身為臣子的態度。諸葛亮的忠和義,大家都是知道的。尤其是在劉備死前託孤的時候,諸葛亮兩眼含淚地的答應劉備一定會幫助小主子成就大業。諸葛亮的忠貞感動了非常多的人。雖然後來劉禪一直表現得非常懦弱,但是諸葛亮從來沒有什麼過分之舉,還是一心一意的輔佐劉禪。

再來看司馬懿,身為臣子,卻沒有臣子該有的忠心。總是想韜光養晦,在曹操面前縮頭縮尾,後來等到時機成熟了,就獨自攬了大權,以至於司馬氏後來直接篡了曹魏的皇位。他這種亂臣之心,在當時那個朝代是很為人不齒的。

第二個人就是兩個人對於聰明的應用。諸葛亮聰明,聰明在運籌帷幄,胸中藏經緯,著眼於天下。相比起來,司馬懿的聰明顯得更為狹隘和狡詐。他的聰明都用在了算計別人上,只想著為自己的家族謀利益,而少了諸葛亮身上那種浩然正氣。

第三個就是兩個人對於錢財的態度。諸葛亮一生都過得非常樸素,他曾經清算過自己的財產,少的可憐。讓人不禁感嘆,一個國家的丞相,名下的財產居然如此之少,可見是一心為國為民,絲毫沒有為自己謀利益。而且他在死前也沒有利用自己的關係讓別人提拔自己的兒子。相比起來,司馬懿為自己國家做的貢獻還不如諸葛亮的多,但是他卻食邑五萬戶,掌大權,居高位。樹大招風,他雖然有才,但是卻將聰明都用在為自己謀利上了,這一點又惹的大家不喜歡。

最後一個就是諸葛亮身上那種悲愴的英雄氣質。雖然諸葛亮半生都在為蜀國奔走,但是最後還是身死、大業未競,大家對於這種悲情英雄一般都特別偏愛。相比起來,司馬懿不僅活得好好的,後人還成了一國之主,這一點難免讓人對他們指指點點。所以說,兩個人雖然都有大才,但是諸葛亮收穫的是美名,司馬懿收穫的卻是罵名。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兩個人有什麼評價?


大俠暴走歷史


諸葛亮二十多歲輔佐劉備,隆中對為劉備制定了戰略規劃,幫助一直落魄的劉備,赤壁戰勝曹操,取荊州,攻益州,進漢中,讓劉備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

又受劉備託孤之重,輔佐幼主,兢兢業業,事無臣細,事必躬親,夷陵之戰後,劉備損失殘重,許多人才都戰死於夷陵,成都四方又趁劉備去世,紛紛做亂,諸葛一面帶兵四處平叛,一面發展生產,納用賢才,很快使蜀國的局面煥然一新。

出師表把諸葛亮對劉備的情真意切,忠心無二表現的淋漓盡致,為完成先帝遺願,歷經五次北伐,餐風露宿,屢破曹魏,終因兵少將微,國力衰弱,功敗垂成,活活累死於五丈原。

此耿耿忠心,怎麼不讓天下人為之敬佩;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到現在一直為人們所效仿,每當想起為報劉備知遇之恩,為漢統一大業活活累死的場景,多少人都為之落淚。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每當讀起這幾句,心裡都會酸酸的。

司馬懿,曹操謂之鷹視狼顧,大奸之相,雖然有才,其心不正,所以沒有重用司馬懿,直到曹睿這一代皇帝,受曹丕託孤之重,才讓其掌握兵權,通過斬孟達,與諸葛對峙交戰,表現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

但結果終被曹操料到了,此人一旦掌握兵權,就要做亂,最終使曹操一生辛苦打下了的基業落入到了司馬氏的手中。

司馬懿和諸葛亮相比,同為託孤之臣,其選擇卻涇渭分明,一個忠心不二,一個篡權謀逆。兩人表現的氣節和操守天差地別,


漫談千年風雲變幻


在戰國時期,各亂紛爭.英才輩出,諸葛亮和司馬懿都表現出比較高的才能,當是諸葛亮卻流傳千古,司馬懿相比較起來卻沒有那麼多人熟知知曉.

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可以分別從兩個人的歷史背景,和當時的豐功偉績來分析.

諸葛亮天資聰慧,是劉備花費了三顧茅廬之力才把諸葛亮請到,諸葛亮在軍事上可謂是呼風喚雨,在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同時,他也是一個為國為民著想的良臣,所以很多人民群眾都把他深深記在心中,為人民做實事.

而司馬懿,在軍事和政治上也有卓越的成就,但是他沒有時刻為人民著想,所以很多人都把這一人物形象給淡化了.


浪跡天涯73587


諸葛亮比司馬懿名氣大的原因很簡單,諸葛亮出山早,出山便嶄露頭角,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七擒孟獲,安居平五路等事蹟早已將諸葛亮的名聲提高到了無可企及的高度。



反觀司馬懿,曹操在時,謀士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足夠運籌,武將更是數量不菲,司馬懿卻只隱忍韜晦,所以聲名不顯,直到晚年才出山抵抗諸葛亮,其目的確實為了奪權。

之所以諸葛亮流芳百世非司馬懿,因為諸葛亮有司馬懿沒有的特質。但凡流芳百世者,不看表面,皆是品德高尚之輩。



諸葛亮感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死心塌地追隨,從無二心,即便劉備死前囑託可以取締阿斗的話,但諸葛亮壓根兒就沒有這個心思,一心輔佐蜀漢,期待恢復中原。忠心可嘉。反觀司馬懿。曹操曹丕死前也曾託孤於他,但司馬懿卻沒有想著如何報答曹魏,卻一心算計著如何奪權,和諸葛亮判若兩人。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獨力撐起蜀漢大梁,為了蜀漢富強兢兢業業,事必躬親,不敢有絲毫懈怠,令人欽佩,以至於留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名,這是司馬懿所沒有的品德。

雖然後期司馬懿也表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但是諸葛亮早已聲名深入人心,多智近妖,成為了"智慧"象徵。


靖阿雪


簡述一下答案:

諸葛亮和司馬懿相比,在大多數中國人心目中,千古流芳的是諸葛亮,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對我們這個民族而言,相對於智力這個指標而言,我們更加在意一個人的道德水平,這一點深深融入了我們每一位華夏兒女的血脈之中。

比如,對帝王,我們會評價他是有道明君,或者無道昏君;比如一個人,我們會評價他是有德君子,或者敗德小人。

諸葛亮的一生,展現了的極高的道德水平,而司馬懿,則在道德上有一些瑕疵,因此,諸葛亮千古流芳,而司馬懿則不然。

因此,在歷朝歷代,華夏文化潛移默化的傳承道德意識的時刻,諸葛亮和他所體現仁、義、禮、智、信的特質,也得到了頌揚和廣泛的傳播。

這是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