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金造发动机为啥不能弯道超车?院士打开天窗说亮话


中国重金造发动机为啥不能弯道超车?院士打开天窗说亮话


随着歼-20战斗机配备国产发动机进行试飞,外界对于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更加关注,长期以来,广大国人都在盼望中国战机能早日摆脱对国外发动机的依赖,真正装上自主研发的“中国心”,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和上千亿的投入,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却始终无法追赶上美俄的步伐,日前俄军宣布为苏-57隐形战机配备的“30”系列发动机获得重大突破,而美国走得更远一步,第六代三涵道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的核心机也完成测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发动机技术面临差距增大的风险。


中国重金造发动机为啥不能弯道超车?院士打开天窗说亮话


近十几年来,中国军工技术迎来了“跨越式发展”,一系列国产先进装备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即使在发动机领域,车辆发动机和船舶发动机也进步显著,基本摆脱了对国外依赖,而且还开始向俄罗斯等国 出口,唯独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却始终是中国军工的短板,每年都需要花费大量资金从俄罗斯进口,显而易见,光靠买是无法打造一支强大空军的,现实逼迫着我们必须要尽快解决发动机问题。

中国发动机专家、工程院院士陈祥宝日前透露,中国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中国心”的突破,航空发动机的技术难度不同于普通发动机,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号称是现代工业的明珠,很多国家能造飞机却无法造出发动机。对中国来说,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已经在发动机领域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依然有不小的差距,集中表现在发动机材料技术上的落后。


中国重金造发动机为啥不能弯道超车?院士打开天窗说亮话


我们知道,航空发动机对于材料的要求非常严格,为了在高温、高寒、高压环境下保持稳定运转,必须要有高规格的合金材料,而这涉及的基础材料加工技术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试验和积累数据才能逐步提升,纵观世界其他航空强国的发展史,没有谁能跨越这一步“弯道超车”,中国也不例外,我们能够设计出一流的航空发动机,但是在工程应用上就遇到了困难,无法在量产中保证发动机性能的稳定,这导致我国发动机的性能和寿命都要逊于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重金造发动机为啥不能弯道超车?院士打开天窗说亮话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国家已看到了航空发动机的重要性,组建了专门的航发集团,希望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尽量缩短航发技术突破的时间,为此我国在投入大量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技术经验,同时与国内相关民企合作,共同努力突破航空发动机的难题,目前来看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据陈祥宝院士透露,不久之后,我国航发技术将迎来全面的突破,届时中国战机将在“中国心”的支撑下翱翔蓝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