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提出“AI化公司“3条标准,假AI还能“演”多久?

杨国英

近几年出现的行业风口,每每遭遇着去伪存真的考验,未来一段时间,要经受考验的可能是那些伪人工智能了。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7月,可能是第一次,一些声称运用了人工智能的公司被集中爆出“不可告人的秘密”——外媒经过调查发现,不少美其名曰人工智能的高科技,压根就是真人手动操作的智能人工,在国内,甚至有互联网公司的某团队人员,在公司内部被直呼为“某某AI”,干的却是抄录用户表格的事情……

正本清源,需要确定AI的标准是什么。


李彦宏提出“AI化公司“3条标准,假AI还能“演”多久?

就这一点而言,9月17日,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演讲中发出了行业内及时而稀有的声音,李彦宏认为,“一个真正的‘AI化公司’应该是三维一体的——它必须具备AI的思维,拥有AI能力,并且能够遵循AI伦理。”

正如李彦宏所言,“未来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宣称自己与AI没有关系。”基于这一点,李彦宏给AI化公司提出的3条标准,其实已经极为宽松——你可以不是一家AI起家的公司,但只要具备基于万物互联的长期战略、掌握应用开放、开源平台技术的能力、遵循相应的社会道德伦理规范,仍然可以拿到AI时代的船票!

然而,恐怕,即便是在这样宽松的条件下,一些以AI自我标榜的公司,也注定是没有前途的。


李彦宏提出“AI化公司“3条标准,假AI还能“演”多久?

以“真人秀”、“角色扮演”替代真正的AI,可能是AI行业最典型的乱象、误区之一。而事实上,即便是在辅助AI发展的意义上,AI行业最需要的也绝对是海量的人才,而不是用来假扮AI的海量的低廉人工,更可怕的是,由于真正的AI能力将持续发展、开放,现在低成本、低效率的人工扮演AI,未来一定是最为昂贵的。更何况,在社会伦理的尺度上,人工AI也存在致命伤——早在今年5月的贵阳数博会上,李彦宏就曾提出AI伦理四原则,首要原则便是安全可控这一最高原则,而靠人海战术堆积的伪AI,显然让信息安全无从谈起。

遗憾的是,AI一时被人工“伪造”可能是一种必然,毕竟,多数人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往往是未知其“人”,只闻其声。而对于科技公司来说,忽视AI是一种无形的能力,其实已经败在了思维上:“当人们谈及人工智能时,不要将它想象成一个人,而更应看重它能否像人一样思考”,李彦宏在本届人工智能大会上的话,堪为行业之警语,毕竟,我们不能否认,并非所有的AI(化)公司在用人工代替真AI时,都是抱着打酱油的心态,对于这些公司来说,错误地认为找到了一条AI的捷径,后果其实更为严重。

对人工智能的普遍误解不止一种,单是在人工智能对“人工”的依赖关系上,李彦宏在8月的智博会上就提出了两种:一是认为人工智能长得应该像人;二是把人工智能“演绎”成人脑的仿生学。而事实上,除了让人工在后台扮演AI,这些误区在当下还有更多的体现,最直观易见的,可能就是那些形形色色的机械感有余、智能化不足的人形机器,本质上,这与“万物互联”的思维相去甚远,而落入了工业产品思维的窠臼;至于在仿生学的意义上发展人工智能,这不仅脱离了人工智能依赖算法、硬件(感知环境、获取数据)做出科学分析、决策的基本原理,更大大超出了目前人脑科学的水平,因此,那些鼓吹或争论人工智能复制人脑的声音,除了像“人形机器”一样博取眼球,其实毫无意义。

相比非AI、伪AI必然要面对的惨淡现实,真AI公司的前景的确足以鼓舞人心。在国际一线AI公司具备的核心能力中,作为百度人工智能核心的“百度大脑”,已经进入3.0时代,并完整集合了对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模态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语义理解,这意味着,从听清、看清到深度理解,百度大脑已经做到了机器像人脑一样运作、思考。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在百度已经将人工智能开放战略运用于无人车、Duer OS平台,并持续推进场景化落地的同时,机器学习领域的论文仍然呈现井喷爆发的状态,目前每天有50篇新机器学习论文出现。

就全球AI格局而言,中国在AI领域的优势,也不仅仅止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打下的基础。事实上,人工智能更像是全新的时代篇章,一方面,历次技术革命,从来没有任何一次像人工智能一样,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和国家命题,而且被我们迎在了潮头上;另一方面,如李开复所说,“如果说数据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石油,中国就是AI时代的沙特阿拉伯”,而在开发“新石油”资源所需要的资本、政策、工程师红利、产业升级的市场化诉求等方面,我们基本上无一劣势。此外,我国坚持开放的愿景,也为参与国际化竞争、合作储备了巨大的潜在空间。

AI领域的去伪存真,一定只是时间问题。其实,媒体或市场对伪AI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及李彦宏为行业标准发声,类似事情的叠加出现绝不是偶然,它既是伪AI现形、淘汰的序幕,也是真AI加速场景化落地、行业规范系统性树立的先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