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识体系,需要学会“思考”与“迁移”

构建知识体系,需要学会“思考”与“迁移”

近年才听到人们说一个词:知识体系。以前完全没去认真考虑过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自认为书要读得足够多,知识要足够多,才能够成为体系。而我读的书如九牛一毛,想要成体系还有些距离。

今天看了李叫兽一篇文章《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我才反复思量,构建知识体系的关键不在于书读得多,而在于是否将读过的书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与以前了解的知识联系起来。

初看这篇文章时,脑子里第一反应的是赵周老师的“RIA便签”:阅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联系自己的生活,以前失败的例子,以后可以用这个知识解决什么问题;

看第二遍的时候想到李笑来老师说的“思考”: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

看第三遍,第四遍,想起大元小师傅的一节分享课里提到的一个词:迁移。我们学到一个领域的知识,可以思考一下这个知识除了用在这个领域,是否还可以用在其它的领域?

这几个人用的词不同,但大体的意思,却是异曲同工:我们在阅读时,要学会思考,学会联想,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做多了,渐渐会发现很多知识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地,我们的知识体系也就构建起来了。

想到这里,我发现我以前读书的效率太低了,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效率。曾经有段时间看了特别多的关于情商,关于人际交往的书。但看过后,发现并没记住什么,也没对生活起到什么作用。

我一度怀疑,我在这方面就是个笨蛋,愚笨至极。但后来才发现,不是我愚笨,而是看这些书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思考,没有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想要消化这些知识都难,更别说去运用了。

后来我看育儿书,有意识地将学到的东西用在孩子身上时,才真正体会到这些书的妙处。比如有些书里提到“共情”,就是充分理解孩子,与孩子产生一样的情绪,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以前孩子因为什么事哭时,我有时候会不耐烦:这么点小事也哭。一个男孩子,这么爱哭……

后来刻意用“共情”来解决:我知道你是因为XX而哭。我想你是不是因为XX而哭?……只要表达对他情绪的理解,后面都无须再做更多的动作,他自己慢慢就缓和下来了。

后来我想,“共情”可以用在小孩身上,那可不可以用在大人身上呢?丈夫、公婆,朋友……

当我像对待孩子一样表达我对他们的理解时,发现,这个方法,用在任何人身上都适用。

后来听大元小师傅的分享,了解到“迁移”这个词,我想,我将小孩管教领域的东西运用在大人身上,不就是一种迁移吗?

这个也就是李叫兽的文章里说的:这个知识可以用于做哪些事?还有呢?还有呢?多问自己几个“还有呢?”也许这个知识可以被运用到更多领域。

当某一天在其它领域看到与“共情”类似的言论时,我马上可以想到“共情”,我想,这也就是一种知识体系的搭建吧?

只是现在这种搭建还太少。原因在于我以前思考得太少,发散得太少,这也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正如李叫兽所说:肌肉增长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来刺激肌纤维的生长,而洞察力等能力也需要大量的思考、练习和探究,来刺激新的大脑补缀突触的增长。

构建知识体系,当然需要多看书,但也并不是一味地多看书,而是在看书中多思考,多发散,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迁移。日积月累,定能成体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