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同起义埋下了大明王朝灭亡的伏笔?

小朱不懒惰


大同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已然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山西省的第二大城市。由于其富含丰富的煤炭资源也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型城市之一,历史上,大同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素有“北方门户”之称,因此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大同一地被历代统治者重视曾是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由此大同也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如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

明朝时大同为九边之一,是明朝对抗漠北蒙古大军的主要门户之一。明世宗嘉靖三年即1524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大同兵变”。这次兵变也反映出明朝内虚外疲的表现。

一、背景与缘由。1368年朱元璋一鼓作气,赶走了元顺帝,建立了大明王朝。但大明王朝自建立起就一直受到北方蒙古大军的困扰,明朝刚刚建立之初,尚有一派欣欣向荣之势,加之明成祖朱棣“天子守边”,在明前期蒙古大军不敢妄动,但此后的土木堡之变即证明了蒙古还是对明朝构成了极大发的威胁。而加强边防则成了明朝必须采取的措施。中国自古就有“好铁不碾钉好人不当兵”的俗语,尤其戍守边疆更是成为那个时代人最不愿意干的职业之一。人民的逆反心理十分严重。当时朝廷对于边疆守卫将领体恤不够,经常克扣军饷,粮草不足,加之上级军官层层剥削,到下层官兵手中往往不足个人口粮。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军队哗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二、经过梗概。由于大同府巡抚都御使张文锦管理不善,加之将士的反抗情绪。1524年郭鉴、柳忠、陈浩、胡雄、郭疤子等人率领大同官兵举行起义。大开粮仓、释放囚犯,起义军迅速占领了大同城,此举震惊朝野上下。明世宗马上排除朝臣前往大同,名为抚慰,但实际上是设计杀死了起义军首领,暂时平息了兵变,也缓和了军中不满情绪,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1533年,同样发生兵变,大明又依计平息兵变。

三、结果与影响。这次兵变是大明王朝统治虚弱的表现之一,对外只能通过消极戍守来维持边疆安宁,对内又无法满足边疆官兵的政治、经济诉求。加之朝政腐败,军饷不足,自然引起官兵的不满情绪,所以这次兵变在明中后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后明朝就陷入了内忧外患的两难绝境之中,而无法自拔。

参考文献:

1) 赵立人:嘉靖大同兵变述论,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

2) 李海林; 马志强:朱振与嘉靖大同兵变,兰台世界.2011.

3) 胡凡:论明世宗对蒙“绝贡”政策与嘉靖年间的农牧文化冲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5.

作者简介:李晨,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季我努学社


题主此处所说的“大同起义”应该指的是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时,在山西大同发生的一场兵变。

这场兵变虽然最终被平息,但是从这其中可以反映出明王朝许许多多的问题。

下面,我就来简单的讲一讲这个问题,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踊跃留言讨论。


大同兵变

公元1524年,也就是明朝嘉靖三年的时候,在山西大同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兵变。在这一年的八月,由于大同的巡抚都御使张文锦残暴无道,搞得民怨沸腾,军心不稳,所以边防军中有多名将领带领士兵发生叛变。叛变军队虽然一度占领了大同城,但是最后还是被剿灭。

但是平静只是暂时的,过了九年,山西大同再一次发生了严重的兵变。这次兵变比九年前的更为严重,不仅占领了大同城,还将大同总兵李道逼得自杀谢罪。最后,在朝廷的镇压下,此次兵变再一次被镇压。


明亡伏笔

为什么现代有部分史学界的人,说此次大同兵变是明王朝灭亡的伏笔呢?因为在此次大同兵变中,反映了明王朝自身存在着许多影响深远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明王朝,直到灭亡也没有解决。

大同兵变的一个重要起因就是粮饷问题,虽然明王朝在守边上花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但是到士兵手上的粮饷仍然十分微薄,多数都被上级克扣,由此引发多次兵变,明王朝也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

由于明王朝在解决大同兵变这件事情上,措施过于草率,也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而此次兵变也更是反映了明王朝的边患十分的严重,已经隐约可以看到明王朝有些无能为力。后来,边患愈演愈烈,直到崇祯末年形成了内外交困的局面,最后灭亡。


我的结语

大同兵变其实是明王朝边患严重的一个真实的写照,一边外敌环伺,一边边防军叛乱频发,边患已经让大明王朝有心无力。

各位亲爱的网友,你们觉得呢?


老魏聊历史


封建王朝的体制在16-17世纪就已经是越来越落后不适用了,所以宋明强大不了不是中国不行,是这个制度太过时。现在制度还只是某些程度上打压人才,封建君主制简直是摧残人才。

不仅是民族之殇,也是旧思想制度之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