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了解的“印度天王”

你所不了解的“印度天王”

我只是讨厌屈服。

你所不了解的“印度天王”

1965年,一个叫阿米尔·汗的孩子,

在孟买的一个电影世家呱呱坠地。

父亲塔希尔是制片人,叔叔纳西尔是导演,

兄弟俩在印度电影业,都是数得上的人物,

家里往来最多的,也都是像导演、编剧这样的圈内人。

按说,在这种氛围里长大的孩子,

将来从事电影是自然而然的事。

没想到,塔希尔却早早将儿子“踢”出圈外:

“不准碰电影业!”

“要么成为工程师,要么做医生!”

别看塔希尔有名气,他们一家的生活却过得十分窘迫。

当时的电影融资,基本靠制片人借高利贷,

他对此并不擅长,结果,

一次次失败的投资,使他血本无归,负债累累,

讨债人一天打三十多个电话催逼,

他甚至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

正是因为电影这条路太凶险,

他宁愿孩子从事最稳妥的事业,

也不允许他们涉足这一行。

小时候的阿米尔,在父亲眼里是个乖小孩。

他常常一个人钻进房间看书,

将狄更斯、托尔斯泰的名著翻个遍。

家里总有人上门,找父亲聊剧本,

阿米尔就坐在角落里,听故事入了迷。

进了学校,他就立刻变成了坏小子,

爱搞恶作剧,不喜欢死读书,甚至还跟人打架,

门口罚站的学生里,总是少不了他。

此时,谁也不会想到,

这个腼腆又调皮的男孩,

日后,会在电影的道路上走这么远。

你所不了解的“印度天王”

童年时的阿米尔离聚光灯很远,

唯一一次破例,是他8岁时被叔叔强拉去客串,

片场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场噩梦:

“第一次化妆,像个烙饼一样被扑上粉,又湿又难闻!”

然后被一群陌生人盯着,嘈杂混乱的氛围令人窒息。

阿米尔再不愿去片场了,

他爱上了打网球,开始为之疯狂起来。

他不肯错过一次训练,

网球课三点开始,他一两点就溜进球场对着墙练,

每天都要打上五六个小时,

逢上斋月的禁食期,饿着肚子也要去。

某天下午,一位知名电影人在体育馆,

看到阿米尔独自在练球,

就上前问他要不要一起打,

阿米尔盯着弹回来的球,根本没转身,

就一口回绝:“不行,别打扰我!”

导演觉得这孩子太狂妄了,

可看了一会后不得不服:他打得比我好太多了。

凭着对网球的痴迷和专注,

阿米尔获得了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少年组冠军。

每次比赛回来,母亲都会问他输赢,

阿米尔一般都能赢,他对自己的战果津津乐道。

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样,赢球回家。

母亲一反常态,问他:

“我想知道,输了比赛的那个孩子是什么感受?

当他走进家说出失败的消息时,他母亲是什么感受?”

阿米尔愣住了,他从未站在这个角度思考过。

这位总为他人着想的母亲,阿米尔最亲近的人,

用点滴的小事,塑造着他的性情。

他渐渐明白了:

事情总有很多面。

当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为他们的胜利而欢呼的时候,

也应该看到,另一个人或群体在为他们的失败而黯然神伤。

你所不了解的“印度天王”

进入大学后,阿米尔遇到了阿蒂特亚。

这个一心想当导演的同学,拉着他拍短片。

阿米尔好奇:

“我就试一下,看看电影咋拍的。”

两人摸索起制作的全过程。

没经费,没演员,连数码相机也没有,

他们只好拽来几个朋友凑场,拿着胶片拍,

阿米尔一气包揽了演员、场务、助理导演、出品人,

几个人风风火火地忙了三天,

没想到,这一试,

他的内心窜起一团火苗:

“这就是我一生的追求!”

回到家,他立刻宣布:

“学不上了,我要去做电影!”

此时的家里,又陷入了经济危机。

眼看着儿子要“跑偏”,父亲暴跳如雷,

全家人都愁眉苦脸,没人支持他。

“做电影也是学习,我会不顾一切地去学!”

“电影害得我们还不够吗?”

“滚回去读书!”

在日日的争吵声里,

阿米尔果断地做了回“逆子”:辍学从影。

“我是谁,我意味着什么,这些我从不妥协!”

你所不了解的“印度天王”

阿米尔·汗是幸运的,

他进入叔叔的制片厂,从助理导演做起。

未几,初入影视圈的他,

凭借主演的爱情电影《冷暖人间》,火得一塌糊涂。

银幕上的阿米尔,阳光帅气,抱着吉他,

唱“爸爸说我一定有出息”,令无数少男少女尖叫不已。

一夜之间,他成了影坛最耀眼的新星,

原来演电影这么容易啊,

阿米尔开始醺醺然。

“也许观众只是想看我出镜,并不要求有好作品。”

他一口气接了九部电影,

《为爱痴狂》《青春万岁》《情侣风尘》

……

很多都是烂片,结果票房惨败,

大家不再吹捧他,

甚至媒体讥讽他“无趣”、“只有一部电影的奇迹”。

他的心情糟糕到了极点:

“我亲手毁了自己的前途,我完蛋了!”

他回到家嚎啕大哭,

哭了三天三夜后,他痛定思痛,

发誓“绝不再接烂片”。

本来,按照制片方的设想,

阿米尔·汗是个典型的奶油小生,

只要按步走下去,“浪漫之王”非他莫属。

这一次,阿米尔非常清醒:

“我的人生绝不能被几个标签束缚住!”

他立刻甩掉制片人,

开始自己挑剧本,找制片,挑战不同的戏路。

他的挑剔常惹恼合作的人:

“你真是个眼高手低的家伙!”

但他硬是不迁就:

“我要对自己负责,就算毁了事业也不怕!”

你所不了解的“印度天王”

早在《冷暖人间》上映前,

阿米尔·汗就做了件离经叛道的事——

21岁的他和邻家女孩私奔了。

他们知道,双方家庭绝不会同意这门婚事,

就偷偷跑去登记了结婚,

然后各回各家,做了“隐婚族”,

直到被家人察觉,他们才不得不承认。

对于双方父母来说,这简直是晴天霹雳。

要知道,在印度,这件事有多离谱呢?

首先,宗教信仰不同。

阿米尔一家是虔诚的穆斯林,女方家则信仰印度教,

历史上这两个宗教本就冲突不断,

加上穆斯林有严格规定,嫁给穆斯林必须也要信伊斯兰教,

在印度这个重神的国家,

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结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次,印度的社会氛围很保守,

种姓、地位等都有严格限制,

即使在今天,

仍有百分之九十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就算自由恋爱结婚,也要经过父母同意,

更何况是在三十多年前。

阿米尔·汗的家人见木已成舟,也无可奈何。

但女孩的父母却无法接受,看着这个拐跑自家闺女的坏小子,

她的父亲气得住进了医院,一见阿米尔就火大。

家人这一关,还好说,

社会舆论这一关,可不容易,

不被祝福的婚姻,注定要在世俗的藩篱中艰难前行。

可阿米尔·汗不惧,

他们不理会旁人的言语中伤,

颇有几分“反封建”“反礼教”的无畏。

你所不了解的“印度天王”

事业再次启航后,

阿米尔·汗严格执行自己的标准:

“剧本必须精挑细选,一定要打动自己!”

“一次只拍一部戏,每年不超过两部!”

从《胜者为王》到《印度拉贾》,

再从《大地1947》到《印度往事》,

这位“完美先生”的电影,

一部比一部卖座,口碑一部比一部好,

《印度往事》甚至成为印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冲进了奥斯卡。

这条路顺风顺水,走下去,

他一定会成为商业片里的巨星,

但是,这种方式的成功,并非他所愿。

“我读报纸,看新闻,与朋友闲聊和陌生人交谈,

总有一些事触动我的心弦。

一方面,印度在崛起,蒸蒸日上,

作为一个印度人我感到高兴、自豪;

但是,在社会中还有很多会令人心酸的事实。”

社会充满了阴暗和枷锁,不公和荒诞,

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正视苦难。

“通过电影,我还能做得更多。”

周围的人都不理解,

“现在不是挺好吗?干嘛给自己找麻烦!”

有导演来找他拍商业片,好说歹说地劝他,

阿米尔·汗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后来,他回忆说:

“如果当日我选择了妥协,接受那位导演的邀请,

我接下来的演艺事业就要不断妥协下去。

因为我够执着,坚持梦想不妥协,我的事业才有另一个方向。”

你所不了解的“印度天王”

有一天,一个穷困潦倒的导演找上门来,

他想让阿米尔·汗演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

《芭萨提的颜色》。

当时,同题材的几部影片票房很差,

他筹不到经费,加上又和几位制片人解了约,

甚至不能确定要不要继续下去,

此时他心灰意冷,只好来找阿米尔·汗。

令他没想到的是,

阿米尔·汗看完剧本后,立刻同意了。

之后,他发短信鼓励导演:

“人生有两种活法:

一种,是忍受现在的定式,

另一种,就是担负责任,奋起改变……

永远也不要害怕。”

这部电影直指腐败问题,一众年轻人奋起改变。

你所不了解的“印度天王”

影片还未上映,就遭到官方的政治质疑,

先是动物保护协会和印度空军来找麻烦,

接着国防部下禁令,

在多方阻挠下,影片还是顺利公映,

虽然以提前下线,封杀阿米尔的另一部电影告终。

他们不会想到,这部号召变革的电影,

竟带来长达十几年的“芭萨提效应”。

先是掀起了社会大范围的讨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

“我有力量,去捍卫自己的权利。”

当震惊印度的“杰西卡·拉尔谋杀案”发生后,

成千上万的群众走上街头抗议,

他们一边游行一边放映这部电影,

当民间组织提出修改原有的《反示威游行法令》时,

获得了来自35个城市的10亿赞成票。

政府要在纳尔马达河上修大坝,沿河的房子和土地会被淹没,

为了流离失所的农民,

烈日下,阿米尔·汗和抗议的人群一起绝食。

你所不了解的“印度天王”

渐渐地,他找到了改变的支点——

用电影表达自己的态度:

“我相信电影有推动改革的潜力。”

在《三傻大闹宝莱坞》里,他大胆批判印度的教育体制,

在《地球上的星星》里,关注阅读障碍的儿童,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自杀现场直播》中诉说底层人民的生死困境,

在《我的个神啊》里,他用外星人的眼光,

讽刺印度宗教盲目的信仰,

火遍中国的《摔跤吧!爸爸》,反思印度的性别歧视,

鼓励女性站起来抗争。

你所不了解的“印度天王”

他总是能找到社会的痛点,揭露现实的沉疴。

但仍有人不屑:

“电影能改变的,毕竟微乎其微。”

阿米尔·汗很乐观:

“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

当陈道明看了他的电影后,

颇为感慨地说:

“在阿米尔·汗面前,

中国每个演员都可以说是自惭不如,

既没有人家的能力,也没有人家的智慧。”

他最佩服阿米尔·汗,

用作品实实在在地影响社会。

可在传统的印度,

阿米尔·汗更像个异类,叛逆不羁,与社会格格不入。

奥修曾说:

“叛逆本身就是慈悲。

它并不是对生命反应的一种方式。

出于慈悲,一个有悟性的人就成了叛逆者。”

难怪网友birds惊叹:

“阿米尔·汗的眼睛竟然还如孩子!

你好像能从他眼睛里,看到他对电影发自心底的热情,

对身处之国众生磨难遭遇的冥思和悲悯。”

你所不了解的“印度天王”

2012年,阿米尔·汗从电影里走出来,

做了件更危险的事——

录制《真相访谈》。

陈丹青曾说:

“一个社会有三大底线行业:一教育,二医疗,三法律。

无论社会多么不堪,只要教育优秀公平,底层就会有上升希望;

只要医疗不黑暗堕落,生命就会得到起码的尊重;

只要法律秉持正义,社会不良现象就能被压缩到最小……

如果三大底线全部洞穿,就是人间炼狱!”

这次,阿米尔·汗将印度的地狱,曝光在镜头前。

堕胎、儿童性侵、家庭暴力、种姓制度、同性恋……

尺度之大,震惊了整个印度。

你所不了解的“印度天王”

要知道,在这个国家,面对层出不穷的性侵案,

竟然还有官员说:

“性侵在印度是‘社会犯罪’,

取决于不同个案的情况,

有时是对的,有时是错的。”

阿米尔·汗与团队花了两年的时间,走访各地,

为了让节目产生更大影响力,

他要求在不同地区,用八种语言同时播出,

并坚持每周写专栏,

还请来美国公司为网站建立永久性问答系统。

没想到节目一播出,

就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十亿人目光,官网系统一度崩溃,

数百万邮件从世界各地涌来,

在多方压力下,政府被迫关闭三百多家人流诊所,

紧急培训20万教师普及性知识,

全国开展食品安全运动,

国会紧急通过了儿童保护法案……

同时,和这些成果一齐到来的,

还有四面八方的诋毁侮辱,

他的很多观点,不被保守力量接受,

反对者们烧毁他的照片,抵制他的电影,

在不少高级官员看来,他就是“毒蛇”,

网络上也不断有人骂“卖国贼”、“滚出印度”,

他甚至还接到死亡威胁的电话,

但他认准了,就会做到底。

“批判自己和自己的国家是我们进步的第一步,

没必要为自己祖国被放在聚光灯下羞耻,

应该羞耻的是我们的国家在哪一方面还有欠缺。”

你所不了解的“印度天王”

身处沟壑之中,阿米尔·汗仍仰望着星空。

独对书桌,他抄下泰戈尔的诗句,

以此诉说自己的心声:

“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

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

在那里,世界还没有被狭小的家国的墙隔成片段;

在那里,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

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

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没有沉没在积习的荒漠之中;

在那里,心灵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断放宽的思想与行为——

进入那自由的天国,我的父呵,让我的国家觉醒起来罢。”

龙应台曾叹道:

“我们的时代仿佛是个没有标记的时代,

连叛逆的题目都找不到,因此我们都退到了小小的自我。”

所以,人们开始选择认命,选择妥协。

世界太喧嚣了,人心也崩坏,

在悲悯溃退、冷漠潮涌的时代,

幸好,还有阿米尔·汗这样的叛逆者,

像黑夜里的炬火,像最亮的星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