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做了三件事情,每一件都足以名世

白先勇,臺灣著名作家,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白先勇於1937年出生在中國廣西桂林,抗日戰爭時期他與家人先後到過重慶、上海和南京,後於1948年遷居香港,1952年移居臺灣。

他曾經夢想是成為一名水利工程師,但上了一年大學後發現興趣不合,遂轉修英國文學。1958年後,他開始發表小說。兩年後,他和在臺大的同學歐陽子、陳若曦、王文興等共同創辦了雜誌--《現代文學》,後來發展為臺灣現代文學的重鎮。

他一生做了三件事情,每一件都足以名世

1962年,白先勇母親去世,這使他大受打擊。翌年他赴美國,到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創作。同時他繼續辦雜誌和寫小說。

1965年,在取得藝術創作碩士的學位後,他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並在那裡定居。

1970年代,白先勇進入創作高峰,先後出版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孽子》等重要作品。評論認為,他的小說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於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

白先勇是較早公開自己同性戀身份的華人作家。他的長篇小說《孽子》(1983年)除了描述骨肉親情外,對於臺北部分男同性戀社群的次文化,以及同性性交易等情節亦不避諱的描寫。

2004年,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白先勇的一部作品集,這使中國內地更多讀者得以認識他。同時,他也有了更多機會回訪自己童年生活過的地方,撰寫他父親等老一輩的傳記。

白先勇對中國傳統文化極為推崇。出於對地方戲曲崑曲和《紅樓夢》的喜愛,近年來他不遺餘力地參與推廣活動,希望讓更多現代中國人瞭解傳統文化,同時也促進傳統文化向現代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