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的人生选择:称颂、市场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顺其自然

黄宾虹

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一代宗师,学界对其生平和艺术贡献的研究热度从未消减。

本文改编自陈都《不能让伪史助长艺术市场的价格泡沫——以“黄宾虹热”为例》,该文对黄宾虹先生人生态度和艺术目标进行了准确而细致的评价,并探究舆论误解和市场泡沫化之间的关系。

今年7月,本文获得北京市文联评选的“北京文艺评论2018年度优秀作品奖”。

2018年的春季拍卖刚刚结束,李可染晚期山水画杰作《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经过多轮叫价,最终以1.265亿元的天价姿态挺入“亿元俱乐部”。

中国画拍卖市场的价格为何不停疯涨?

是泡沫?是炒作?还是真的物有所值?


这样似曾相识的场景让小编想起黄宾虹的《黄山汤口》以3.45亿元的天价成交,再次掀起“黄宾虹热潮”的场景。

黄宾虹的人生选择:称颂、市场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顺其自然

黄宾虹 《黄山汤口》 中国嘉德2017年春季拍卖会拍品

《黄山汤口》成交价一经曝出,书画爱好者们立刻在朋友圈奔走相告,可随之而来的“八卦谣言”也层出不穷:

一些媒体以“黄宾虹捐画给博物馆,30年后才被打开”“黄宾虹卖画被拒”为噱头,营造出一种黄宾虹一生不被大众和市场认可的凄惨景象,来凸显天价拍出的消息。更有甚者表示黄宾虹评价此事称:“五十年后人们才能懂我的画。”

对比现在三亿多的价格,颇有一种“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的感觉。然而,黄宾虹真的如媒体所形容的落寞凄凉,处处碰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宾虹老人在信里是怎么为自己“辟谣”的。

谣言 1

黄宾虹的名声无人知晓?

黄宾虹的人生选择:称颂、市场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顺其自然

黄宾虹的人生选择:称颂、市场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顺其自然

一生只求知己,“街头烂熟,有何滋味!”

要说黄宾虹其人其画被世人广泛知晓,还要追溯到1943年。

1943年之前,与其说他不为人知,不如说他不以被大众认可为荣,不在乎老百姓的评价,只希望以画会友,一生得来个把知己,便心满意足。

宾虹老人在他与友人的书信中写道:“鄙见古语‘知希为贵’,需待识而出之方合,街头烂熟,有何滋味!”他所希望的是作品能被懂行的朋友珍惜,同知画者交流艺术思想。

艺术评论家傅雷小黄宾虹43岁,却与其是莫逆之交。他评价黄宾虹:“石涛之后,宾翁一人而已。”

黄宾虹对傅雷的索画请求也是有求必应,甚至主动奉上得意之作:“今寄上拙画一帧,令亲傅君合则赠之,不必受润。”

黄宾虹的人生选择:称颂、市场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顺其自然

1948年黄宾虹夫妇与傅雷夫妇合影于北平黄宾虹寓所

在黄宾虹看来,一位画家的是否被认可,不是让三岁小孩都知道他的名字,而是自己的作品有没有人理解。

谣言 2

黄宾虹的作品不被市场认可?

黄宾虹的人生选择:称颂、市场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顺其自然

黄宾虹的人生选择:称颂、市场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顺其自然

主动回避市场,“凡南纸店铺一概谢绝,如有知音可不计值。”

常有人以黄宾虹作品润资很低为依据,标榜黄宾虹一生清苦,甚至卖不掉画,但实际上,黄宾虹的润资完全是他自己的决定。

1943年,黄宾虹80岁。在挚友傅雷先生的一再劝说下,黄宾虹答应在上海举办他第一场展览,所展出的画作几近售空。

在这之后,求画之人暴增,黄宾虹却如当时画家中的一股清流,选择迅速退却。宾虹老人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只接受懂行的知己作为买家,不问润资的多寡。

黄宾虹的人生选择:称颂、市场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顺其自然

“昨接吴仲坰君函,聆悉尊处有人询及拙画润例。因近十年来由熟人介绍均可奉答,凡南纸店铺一概谢绝,如有知音可不计值。”

黄宾虹的人生选择:称颂、市场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顺其自然

“齿及赐润,尤为恐皇。订值鄙意不欲过昂,重在知音,愿从低减,以广流传。画既不齐,无妨高下作价。王元章画梅乞米,唐六如写幅丹青,未能免俗,可笑,可笑。”

信札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大意是说一个从别人手里买到他作品的人前来求黄宾虹为画添上款,黄宾虹便知道自己送给朋友的画被转卖了,遗憾道:“知而非真好而乐之者,枉费精神口舌耳!”

按照今天艺术圈的想法,作品被频繁交易是艺术被认可的象征,但黄宾虹却不这么想,当他听说自己赠予他人的作品被倒卖时,反而有着相当的挫败感。

黄宾虹的人生选择:称颂、市场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顺其自然

黄宾虹 《山水》 1943年 上海博物馆藏

黄宾虹说“五十年后

人们才能懂我的画”

黄宾虹的人生选择:称颂、市场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顺其自然

黄宾虹的人生选择:不在乎普通民众的称颂和艺术市场的追捧

无论是以画会友,还是回避市场,我们都可以看出,黄宾虹不以金钱作为自己艺术成就的证明,也不以普通老百姓的认可为荣。

他与知己们的交往充实而饱满,不关心钱财和名声。既没有怨天尤人的理由,又没有落寞凄凉的感叹,因此绝不会有诸如“五十年后人们才能懂我的画”的预言,毕竟这样的态度是黄宾虹一生的选择。

黄宾虹曾评价清代的“王石谷(王翚)热”为“收藏富有者,侈谈真赝”。

在今天的舆论和市场中,“黄宾虹”成了话题和符号,在市场作用和舆论推动下,黄宾虹没有意愿进入市场的行为变成了“生前落寞、死后火爆”的定位,拍品价格早已远远超越其本身价值。一味抬高名家画价,却不问作品的好坏真伪,实在是助长艺术市场价格泡沫化。

黄宾虹的人生选择:称颂、市场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顺其自然

黄宾虹 《山水》 1954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

本文改编自《中国美术》2018年第1期

陈都《不能让伪史助长艺术市场的价格泡沫——以“黄宾虹热”为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