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300万!吴立新、陈松林拟获首批齐鲁杰出人才奖推荐!

奖300万!吴立新、陈松林拟获首批齐鲁杰出人才奖推荐!

近日,首批齐鲁杰出人才奖

拟推荐人选出炉,

青岛有两位人才在列:

中国海洋大学 吴立新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陈松林

齐鲁杰出人才奖是中央批准设立的表彰项目,是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旨在奖励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人才的荣誉奖项。

每3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不超过2人,同时设置齐鲁杰出人才提名奖,每次评选不超过10人。

齐鲁杰出人才奖奖金为每人300万元,齐鲁杰出人才提名奖奖金为每人50万元。齐鲁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将被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或者山东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提名奖获得者给予记一等功奖励,外籍人才可参照享受相关经济待遇。

下面,小创就带大家去一览

这两位人才的风采!

吴立新

奖300万!吴立新、陈松林拟获首批齐鲁杰出人才奖推荐!

吴立新,男,汉族,1966年9月出生,安徽桐城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7月至今,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2015年8月至今,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在Nature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多项科技部、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领导发起“透明西太平洋—中国海—印度洋”重大科技计划,推动大洋钻探船、海洋观测网等多项大科学工程的实施。

长江学者、泰山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16年获青岛市最高科技奖,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忘记背后 努力向前

“清华教我做事,北大教我想事。”

1966年9月,吴立新出生于桐城市新渡镇姚坂村一户普通的家庭。吴立新自幼学习刻苦,成绩一直保持的很好,他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了本应就读三年的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

奖300万!吴立新、陈松林拟获首批齐鲁杰出人才奖推荐!

1983年刚考入清华大学时的吴立新

1983年9月,17岁的吴立新进入清华大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学习。本科5年里,吴立新凭着自己的努力,毕业时成绩在班里排前三名,并被免试推荐为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在北大,吴立新在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周培源教授创建的湍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跟随是勋刚教授从事涡旋动力学研究,一直到1994年获得力学博士学位。

谈起在两所大学的收获,吴立新说,

清华大学教会我的是如何做事,北京大学教会我的是如何想事,一个是脚踏实地,一个是仰望星空

赴美深造,科研方向有转变

读博士期间,吴立新就萌生了出国深造的想法。1994年,吴立新有幸作为国家放宽政策以来的首批博士后前往美国学习深造。他选择了位于新泽西州的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 航天和机械工程系,在国际著名的计算流体力学学家Zabusky教授团队从事涡旋力学方面的研究。

1995年吴立新进入威斯康新大学麦迪逊分校气候研究中心。在这里,吴立新完成了他科研方向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变:从涡旋动力学方向转向海洋动力学研究

后来,吴立新又从海洋动力学方向跨越到气候动力学,他所从事的“海洋气候年代际变化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所发展的气候模式动力实验体系被全球多个著名的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所采用。

从29岁到39岁,吴立新在威斯康新大学不仅完成了学术方向的转变,也收获了许多比科研本身更宝贵的东西。彼时,妻子在威斯康新大学医疗基金会工作,儿子和小女儿相继在美国出生,买了房子,买了车子。事业稳步发展,家庭幸福美满,生活过的安逸稳定。

吴立新动了回国的念头。

来到海大,为海洋科研出力

2001年前后,国内各高校开始把招揽人才的触角拓展到海外,纷纷制定优惠的海外引智计划。时任海大校长管华推出了“筑峰工程”人才引进计划

2001年秋天,吴立新回国探亲,受海大刘秦玉教授的邀请到校交流访问。这次访问不仅为吴立新提供了与中国海洋界接触的机会,也让他看到了海大人为推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而展现出来的信心和勇气。

当时不到40岁的吴立新申请了“筑峰工程”第一层次教授,在刘秦玉教授和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推荐下,2004年夏天,吴立新带着妻子儿女来到了青岛,受到管华诗校长诚恳邀请,欢迎他

加盟海大,为祖国的海洋事业发展做贡献

奖300万!吴立新、陈松林拟获首批齐鲁杰出人才奖推荐!

吴立新

2005年夏天,吴立新夫妇双双辞了在美的工作,卖了房,卖了车,给孩子办理了退学手续,来到了海大。

当时海大做数值模拟用的计算机虽比不上美国的先进,但开展工作已经没有问题;在海大虽然不能像在国外那样有机会接触很多世界顶尖的海洋科学家,但其聚集了不同涉海方向的中国知名专家学者,在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一平台上大家可以交流互通、互相学习。

吴立新成功的融入了中国海洋大学,并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

物理海洋领头人

2010年吴立新被任命为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主任

2007年11月18日,由吴立新作为首席科学家总资助经费达3200万元的“973计划”项目“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启动,这也是中国海洋大学承担的第四项“973计划”项目

2009年9月,吴立新带领的物理海洋学创新研究群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个物理海洋创新研究群体资助。

2012年他领衔的“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2013年2月以吴立新为首席科学家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西北太平洋海洋多尺度变化过程、机理及可预测性”获得科技部立项,并于同年3月11日正式启动。

吴立新成为中国海洋大学首位既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又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科学家

通过这些项目的资助,吴立新和他的团队在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2011年5月,他和他的团队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Geoscienc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在南大洋深层能量传递及混合的最新研究成果。2012年1月,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在全球副热带大洋西边界流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该杂志发表专门评论,认为此项工作对于认识气候如何发生变化有重要意义

在带领团队成员取得系列成绩的同时,吴立新本人也获得多项殊荣。2007年8月,吴立新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成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2年5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筹建了海洋科学与技术青岛协同创新中心,由吴立新任中心主任。

当选院士,是荣誉,更是责任

2013年,吴立新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奖300万!吴立新、陈松林拟获首批齐鲁杰出人才奖推荐!

吴立新教授(左)从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手中接过院士证书

当选院士之后的路如何走?

吴立新笑着说,原来怎么走,还将怎么走。在科研的道路上当选院士不应成为一个人的最终目标。

吴立新说,现在是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几代海洋人梦寐以求的时代,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我们责无旁贷。作为一名老师,要为国家培养一些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人才,作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主任,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科学前沿,以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带领实验室和中心建设。同时,也必须考虑物理海洋学科的整体发展,这是义不容辞的。

陈松林

奖300万!吴立新、陈松林拟获首批齐鲁杰出人才奖推荐!

鱼类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专家。1982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养殖系,1998年获中山大学动物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鱼类基因资源发掘、性别控制、抗病分子育种、细胞培养及精子冷冻保存等研究工作。

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黄海水产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水产基因组与细胞工程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产学会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专家。

全球首例揭示鱼类性别决定的奥秘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什么基因决定鱼苗是雌的还是雄的,什么基因决定鱼苗生长的快慢,这个问题是困扰鱼类遗传工作者多年的科学问题,也是制约鱼类性别控制技术发展的难题。

能不能准确解析基因的功能,揭示鱼类性别决定的奥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黄海水产研究所”)的陈松林团队取得突破性进展:

首次将基因组编辑技术应用于鲆鲽鱼类,发现半滑舌鳎雄性决定基因,揭示雄鱼“矮小”的奥秘,为半滑舌鳎遗传改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这在国内外还是首次。

成功应用于海水鲆鲽鱼类

基因编辑是什么?作为近年来生命领域最重要的技术突破之一,它可以将基因组里任意一个基因进行定点编辑、敲除,或者把外源基因定点植入,从而改变生物的性状。

“建立海水养殖鱼类基因组编辑技术成为海洋生物技术和遗传育种领域亟待攻克的重大课题。”陈松林表示。

鉴于此,陈松林团队自2013年开始,便专注于海水鲆鲽鱼类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团队成功建立了海水鲆鲽鱼类-半滑舌鳎胚胎显微注射技术及基因组编辑技术,并在性别决定基因功能验证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半滑舌鳎,俗称“舌头鱼”,是一种典型的鲆鲽鱼类。作为百姓最喜爱的食用鱼类之一,半滑舌鳎成为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主导品种之一,产业规模较大。但

半滑舌鳎有个特点:雌性比雄性个体要大两到四倍

培育全雌鱼苗还是改良雄鱼性状?陈松林团队探索了后者的可行性。

陈松林介绍,基因组编辑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受精卵进行显微注射这一技术手段完成

克服了显微注射的技术难点,团队成功对雄性半滑舌鳎进行了基因编辑,敲除了半滑舌鳎的雄性决定基因dmrt1,在获得的dmrt1基因定点突变的雄鱼中,有一些雄鱼的平均体重为普通野生型雄鱼的2.2倍,其生长速度明显高于野生型雄鱼,接近野生型雌鱼的大小

奖300万!吴立新、陈松林拟获首批齐鲁杰出人才奖推荐!

dmrt1基因定点突变半滑舌鳎遗传雄鱼与正常雄鱼大小比较图。

A、正常雌鱼 B、正常雄鱼 C、dmrt1基因定点突变的雄鱼。

“这表明通过dmrt1基因定点突变有可能提高半滑舌鳎雄鱼的生长速度。”陈松林总结道。

扬长避短:通过分析基因功能,

改良鱼类经济性状

“基因编辑实验确定了dmrt1基因是半滑舌鳎的雄性决定基因,这表明基因编辑技术确实是分析基因功能的最有效手段,这也是基因编辑技术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分析和了解基因的功能。”

事实上,全球科学家通过基因组测序,已经发现了很多不同鱼类的基因。但这些基因决定哪些性状,发挥什么作用,还无法完全了解。”陈松林说。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基因进行定点敲除,观察生物出现的表型性状的改变,由此对该基因进行功能鉴定及解析

而这项研究将有非常大的产业应用前景。陈松林介绍,对不同鱼类的不同基因进行功能确定后,可以扬长避短,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进行物种改良

同时陈松林表示,将内源性的生长抑制基因或致病基因等“不良”基因敲除,与“植入”外源基因的转基因技术不同,可以消除消费者对外源基因食用安全性的顾虑

因而基因组编辑技术将在鱼类高产抗病优质良种培育上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特别是在观赏鱼类遗传改良和种质创制上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推广前景。

技术基础:首次完成

半滑舌鳎全基因组测序

不是所有基因都会带来性状变化,该如何选定要进行编辑的目标基因?这就要靠基因组测序。

事实上,在基因组编辑的“大风”吹来之前,

陈松林团队已经于2011年完成了对半滑舌鳎鱼类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

“我们完成了半滑舌鳎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两万一千多个基因。”陈松林说。“这是全球范围内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第一种鲆鲽鱼类,同时也是国内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第一种鱼类。”这一成果获得了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正是基于半滑舌鳎全基因组解析的结果,团队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性别决定基因,并进行了基因组编辑的研究。

陈松林表示,就目前来看,在半滑舌鳎上成功建立基因组编辑技术,对于其它海水养殖鱼类基因功能分析技术平台的建立和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的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奖300万!吴立新、陈松林拟获首批齐鲁杰出人才奖推荐!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官网(有删减)、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官网(有删减)、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耿婷婷

实习记者 高雪)

奖300万!吴立新、陈松林拟获首批齐鲁杰出人才奖推荐!奖300万!吴立新、陈松林拟获首批齐鲁杰出人才奖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