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3.0時代,機遇與挑戰並重

“平安校園”、“智慧課堂”、“智慧教育”......校園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傳統安防企業和AI新貴的加入,當前的教育行業走進一個嶄新的3.0時代!

智慧校園與數字校園仍有相同之處

隨著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正式提出“智慧校園”的建設願景,教育行業的中心逐漸從數字校園轉移至智慧校園建設。

在智慧校園的建設理念尚未提出之前,我國的數字校園建設已經取得了不菲的成績。數字校園系統以VRP技術為平臺,初步構建了一個具有漫遊等功能的網絡信息系統,現如今正邁入3.0時代,也就是當下流行的智慧校園建設。

與數字校園基於互聯網上人的信息交流互動,強調統一的信息編碼及通過單點登錄提供系統授權後的服務不同,智慧校園建設不僅僅侷限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其服務內容已延伸及擴展到物,提供人與物、物與物信息互通互聯的智能化服務。

不過,同為信息化、互聯網時代下的產物,當前的智慧校園建設仍離不開數字校園。目前看來,數字校園應該理解成智慧校園的奠基石,在校園基礎信息化環境建設和校園應用系統建設的基礎上,智慧校園才得以在數字校園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兩者均為學校校園的信息化解決方案,只是服務內容有所不同罷了。

人工智能加持,智慧校園進入快車道

從“數字校園”到“平安校園”再到“智慧校園”,在校園建設3.0時代,人們的教育觀念一再發生變化,近兩年被熱捧的人工智能技術可謂是“大功臣”。我們姑且可以這樣認為,人工智能的火熱帶動了行業向前發展,新技術的落地首先瞄準了安防領域,人們一度倡導的“平安校園”自然也無法避免。

教育3.0時代,機遇與挑戰並重

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課堂、宿舍、校門口紛紛裝上了“慧眼”(攝像頭+人臉識別),學校通過攝像頭捕捉的視頻流查看學生上課的一舉一動,甚至連臉部表情也不放過。再同過這些表情動作,進行分析和聽課狀態評定,實時掌握教育情況。

這是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智慧教育中最常見的案例了,大到宿舍管理、課堂教育、出入控制,小到購物刷臉、行為軌跡,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似乎一張臉+攝像頭就能搞定所有的事情。

於是乎,人工智能打開了智慧校園的新大門。無論是傳統安防創企還是AI新貴,大小企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進了戰場,也帶來了無數新商機。未來的智慧校園的新商機將不止以人臉識別應用,還將包括智慧校園路燈,教室智慧講課平臺,智慧智能教室,智能園林等等。

我們目前暫且可以這樣認為,在人工智能和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的智慧校園建設很快走進了快車道。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近日公佈了 2018 年度“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動特色單位”,包括學校在內的教育機構全國共有900 家入圍。據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披露的數據,參與此次申報的單位一共 1015 個,最終確定 900 家。其中有 400 多家中學、300 多家小學。

光看數據,我國當前的智慧校園建設似乎取得了初級勝利。

現狀:話題大熱,但挑戰無法避免

的確,在人工智能的引領之下,“智慧校園”成為了安防行業的不二話題,但是,現實真的如同行業所熱捧的那般“豐滿”嗎?

教育3.0時代,機遇與挑戰並重

就當前的市場形勢來看,雖說智慧校園的建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大多數學校的智慧校園建設仍處於規劃立項或建設階段,最快的進度也只是在試點階段。這種建設現狀揭示了我國智慧教育建設的六大難題:智慧校園認知不統一、建設體系龐大、相關部門設計較多、規劃建設週期長以及各校建設側重點大有不同。

雖然都涵蓋網絡環境、物聯網感知、綜合信息服務等,但現階段的智慧校園建設總體還都側重於校園的環境建設;雖有超前的意識和嶄新的思維,但目前還處於建設的起步和摸索階段,在內容上還需要系統化地去完善,在應用上還需要深入地去探索。

由於缺乏對理論層面的關注和指導,當前的智慧校園建設在一定程度在已經偏離了以用戶為中心的正確方向。況且,在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不同教育體制下的智慧校園建設大有不同,時間並不能夠解決所有的難題。

機遇與挑戰並重,解決校園痛點才是關鍵

不可否認,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的參局加速了智慧校園的建設步伐,並給行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但

目前而言,在機遇與挑戰並重的現狀下,只有圍繞用戶痛點展開工作,智慧校園建設才能取得質的進步。

且從安防角度出發,當前大多數學校依舊處於人防+物防為主的狀態,不可控的安全因素也在逐年增加,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加強與學校的交流、合作,實時瞭解學校的需求,實時為學校打造定製化服務,同時也要加強技術上的研發,實事求是地解決安全問題所在。

教育3.0時代,機遇與挑戰並重

在智慧校園的建設實際落地應用中,校園真正需要的東西也通常無法與落地應用的場景達成一致,最好的狀態也只是模稜兩可,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而這種落差的原因在於,企業與教育教學及科研結合還不夠密切,很多企業在很多情況下只是提供了簡單的信息查詢和交互平臺,其管理也只是自上而下單向的信息輸出,沒有對這種信息化成果作為新的管理模型的意識。這就需要企業在設計與開發中必須提升自身研發能力,落足客戶真正的需求。只有從自身和客戶角度出發,才是最正確的方向。

此外,作為國家規劃的一部分,智慧校園建設光靠企業的力量根本無法進行全面落地和推廣。在整個智慧建設的過程中,政府需要在智慧校園落地的實際應用中扮演著中間對接者的角色,在政策上繼續加大對企業,學校的支持,加強企業與高校研發機構的合作。

不過,在新技術、新思維的注入下,教育3.0時代中智慧校園建設必將迎來市場藍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