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国家博物馆:古代一些印章!

明 锦衣卫木印

分享国家博物馆:古代一些印章!

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

印面边宽11.5厘米、印面厚1厘米、通高4厘米

此印缩肩平纽,有部分裂纹。

印面篆刻“锦衣卫印”,背面刻“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

锦衣卫是明代内廷侍卫侦察机关,始建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专门从事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是皇帝的侍卫与耳目,与明王朝相伴始终。

明初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分典刑狱,称三法司,

让其互相制约,如遇重大要案由三法司会审结案。

这枚木印是三法司会同刻置的。

东汉 “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青铜印

分享国家博物馆:古代一些印章!

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

印章

1979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高2.9厘米、印面每边长2.3厘米

此印为驼钮,印面篆文阴刻“汉匈奴归义亲汉长”8字,

是东汉中央政府赐给匈奴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政府给予其统辖的周边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

上孙家寨地处河湟之间,古代称为“湟中”之地。

在秦以前,这里为古羌人的活动场所,西汉宣帝以后,成为羌人、小月氏、汉人的杂居区。

东汉前期,祁连山以南卢水一带居住着匈奴别部“卢水胡”,

其中一部分越过祁连山,与湟中地区的羌人、月氏胡杂处。

此印所称匈奴,即指卢水胡而言。

此印为东汉中央政府赠给匈奴族首领的官印。

印文形式承自西汉宜帝以来传统,在赠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之首,署"汉"字,下为民族名,并在民族名的前后加上"归义"等封号,

又常以驼钮作为这种印的基本钮式。

汉代匈奴的主体并没有到达青海,但有一支起源于甘肃张掖一带的匈奴别部"卢水胡",

在东汉时已越过祁连山和青海东部湟中一带的月氏胡与羌人杂处。

此印所称的匈奴,即指卢水胡而言。

西汉 “滇王之印”金印

分享国家博物馆:古代一些印章!

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汉 “滇王之印”金印

分享国家博物馆:古代一些印章!

西汉

印章

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高1.8厘米、边长2.3厘米、重89.5克

此印为金质,蛇钮,印钮与印身为分铸后焊接而成,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4字。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汉武帝在滇国地区设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使其继续统领滇民。

金印的出土,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

有学者认为,汉代诸侯王印及文职官印之印文均为铸成,只有部分军职官印因急于封拜而有凿文的。

此金印印文为凿制,是由于西汉政府为封赐降汉的滇王而仓促制成的缘故。

也有学者认为,金印印文分为凿制和铸制,在制度上并没有任何抵触,在技术上也不会有什么困难。

此金印用凿文,可能是原来铸文的金印不能用来随葬,滇王需要代代相传,所以只能用仿制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