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老行当——编担笼

曾经,在关中农村有一种非常实用的东西——担笼。

消失的老行当——编担笼

——担笼的照片

当农民们尚没有机动三轮车的时候,田地里的庄稼就是靠这个“担笼”运送的,松软的土地,健壮的农民靠一根“扁担”挑两担笼的庄稼,无论是掰玉米,还是挖红芋(薯),家家户户都是如此运输。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随着咸阳市礼泉县北边的苹果园迅速兴起,苹果的采摘也是靠担笼进行运输的,家家户户都需要大量的担笼,编担笼的手艺人就变得非常吃香。

五块钱的担笼,随着礼泉周边果园的迅速兴起,身价也涨到了十多块钱,编担笼手艺人门前常常是买不到担笼的人多于买到的,师傅们一年四季都专注于忙着“编担笼”,红红火火的担笼需求时代开始了。

编担笼的材料“竹子”,被整车整车的从秦岭那边买回来;担笼袢(pan,提起担笼的半圆形木棍)也是那些急于买担笼人送来;堂哥郝景昂就是靠着编担笼非常红火的那些年,盖了砖混结构的漂亮新房、添置了时兴的家电、供养了侄子(女)们完成了学业。

堂哥家的院子里,堆集如小山般的竹子一根根被他用锋利的“蔑刀”劈开;蔑刀劈开竹子“吱吱”声时常持续到深夜;竹蔑非常尖锐的刺、早已奈何不了堂哥满是茧子的双手;均匀的竹篾是编好担笼的前提;也显示编担笼师傅手艺的好与坏。

堂哥讲自己开始学徒的时候,双手不知道被竹篾割破了多少次,伤口化脓也是司空见惯,终于学得一手娴熟的技艺。堂哥的担笼,竹篾匀称、蔑间紧密、担笼坚实、乡邻们最喜爱,果农们的大量需求,让嫂子也学会了给编好的担笼底上续竹篾,一双细嫩的手也开始着编担笼身......

堂哥门前满载担笼的三轮车一次次离开,就是编担笼生意特别红火的真实记录,随着物价的增长,担笼的身价也水涨船高的涨到三十多块钱;有着这门技艺的师傅们,辛苦换来的收益满满的。

精明的生意人引进“塑料筐”生产线,长方体的塑料筐,在三轮车内放置平稳、空间利用率高、轻巧、便宜诸多优点,冲击了担笼的占有率,工业化生产的塑料筐,几乎是一夜之间占领了果区。成本低廉的塑料筐,在采摘苹果过程中干掉了传统的担笼。

担笼在日常的使用价值,也因为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大打折扣:上世纪农民家庭养牛、马、猪、鸡非常的普遍,下地归来胳膊挎的担笼里,肯定被家禽家畜的饲草盛满;进入新仟年后,三轮车飞速涌入农家,牛、马失业了;干净敞亮的新房里,再也没有人舍得猪鸡的介入;化学除草剂让人们也懒得提担笼拔草了;方方面面的原因让农民们远离了担笼的使用。

纯手工编的担笼也顺应时代的下岗了,有着编担笼手艺的师傅们只能是歇了下来,堂哥他们编担笼师傅的“蔑刀”也已经锈迹斑斑,编担笼的手艺就这样不得不逐渐消失了。

郝景望 陕西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西安晚报》《咸阳日报》《新闻知识》《农友》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中宣部编辑出版的全国读书征文集《攀登书山的欢歌》《书海畅游》;“文化陕西SQ”“魅西安”“壮美昭陵”“韩家文苑”等平台,实名认证——新浪博客,头条号原创作者,东方头条,强国博客,搜狐博客等新媒体。

https://mp.weixin.qq.com/s/eyDXZVDCvKA5cyiYm0rSqw文化陕西SQ8.4刊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