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和伊朗爲何最終「撕破臉」?-國際觀察-國際頻道-中工網

當前好不容易有些起色的中東亂局,已禁不起沙伊關係的進一步惡化,如果事態繼續升級,中東力量的碎片化將更為突出,由亂而治的成本將更加高昂。

最近幾天,沙特和伊朗兩個中東穆斯林教派強國之間開始在外交上短兵相接——沙特處決知名什葉派教士、伊朗民眾衝擊沙特使領館、沙特宣佈同伊朗斷交——這為本已非常混亂的中東局勢增添了一個新變數。

沙伊斷交很可能會加劇中東地區的宗教教派衝突。2011年以來的“阿拉伯之春”運動,不僅摧毀了數箇中東和北非地區的傳統威權政體,而且拔掉了該地區好幾個傳統力量強國,比如埃及、利比亞、也門和敘利亞等。但在整個過程中,沙特和伊朗兩國在政治上成功度過劫波,在外交上也有了不少可開拓的新空間。與此同時,兩國的雄心也在一步步增長,沙特試圖領導各個遜尼派國家,而伊朗試圖整合各支什葉派力量。無論是在北部的敘利亞,還是在南部的也門,甚至是距離更遠的埃及,政治重建的進程中都有兩個國家“忙亂”的影子。

沙伊斷交前局勢“尚好”,兩國誰都未打破矜持。在敘利亞,兩國在巴沙爾政權合法性問題上暗中較量,伊朗支持巴沙爾政權,沙特則忙著在混亂群起的反政府武裝中尋找盟友。不過還好,外部力量圍繞敘利亞問題的表層話語紛爭,主要集中在了民主/專制、溫和/極端、反恐/支恐等話題上,教派矛盾雖更深層且嚴重,卻誰都不願意說破。

兩國在也門內戰問題上的態度,也大體遵循同樣的思路,“代理人”要鼎力支持,但還是不拿教派矛盾說事為好。斷交事件中,沙特原本也在繼續這一路數,以反恐之名處決人犯,以主權之名排斥外部干涉。伊朗人將怒火燒向沙特使領館,讓兩國政府無法再曖昧下去,教派仇視的瘡疤重新揭開,整個中東的血腥味道正在變濃。

沙伊關係惡化的更大破壞性,在於可能打亂中東和平進程的節奏,讓敘利亞和平重建、國際共同打擊IS等目標更加迷茫。伊核協議本是一大成果,美國想通過改善美伊關係改善同中東整個什葉派穆斯林群體的關係。前一段伊朗連續兩次試射導彈,讓美國國內製裁伊朗的呼聲日益高漲,但奧巴馬仍在硬挺,不願倉促發起對伊朗的新一輪經濟制裁。沙伊關係的交惡,有望把美國重新拉回與伊朗敵對的“老格局”之下。日前,美國在敦促兩國領導人採取積極措施,緩和緊張局勢。但據路透社報道,沙特已經“受夠了”,不會關心這次會不會激怒美國。

事實上,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外部力量如果想有效介入中東和平進程,都既要保持與地區強國之間的和平關係,又要支持地區強國之間維持和平關係。不論缺少哪一個條件,干預的效果都很難充分發揮出來。此次,如果沙伊不理會國際社會的調停,會把外部干預的無力感擴散得很遠,直至對中東和平基礎造成永久性損害。

前不久,土耳其借合作打擊IS之名增兵伊拉克,盛怒之下,伊拉克上訴至聯合國安理會尋求干預。後來還是美國出面調解,土耳其雖然還在耍賴,但已不像以前那樣理直氣壯。由什葉派掌權的伊拉克政府,也在努力把握尺度,不以刀兵相見。沙伊交惡,如果走到迫使伊拉克政府“選邊站”的那一步,會讓美國徹底喪失干預中東的重心。

史澤華(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