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的這塊選址錯了嗎?

雄安新區的這塊選址錯了嗎?

有網友評價公眾號總是說,那些野雞公眾號,總是雄安的建設快了快了,說得我都相信了,可是聽人家清華的專家說了吧,雄安不是快了,而是慢了,建得建成還沒譜呢了!

的確,我們很多公眾號如果給加上野雞兩個字,還是恰如其份的。我們既沒有正規信息來源,又沒有簽過數不清的保密協議,但是我們都是雄安的老百姓,每天都在與大家做著一個共同的雄安夢,難道我們想建設快點,錯了嗎?

我對一個朋友說,誰唱衰雄安都可以,唯獨我們不能。別人拍拍屁股都可以走開,我們雄安人呢?我家的地已經被種上了樹,你家的墳都已經被遷進了骨灰堂,他家的房蓋了一半已經停了,我們幾千年的生活耕作方式都已經不復存在,雄安如果不能建成,我們怎麼辦?

所以,對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尹稚的演講,我進行了反覆的研讀。可以說,這位專家是一位真正的“專家”,而且是一位敢說真話的專家,他的很多言論,的確讓人震驚、讓人清醒、更讓人焦慮。

尹稚的理論基礎,主要就是雄安不佔天時,地利也不好,“就是它的本體條件是比較差的”,現在還有很多問題專家們沒有弄明白,還需要時間去考慮。

可以說,尹稚的觀點是十分犀利的,也是十分坦率的,他稱很多專家還沒有弄明白。對於這一點,我感覺他說得十分對,他們不僅沒有想明白未來雄安怎麼辦,也沒有弄清楚原來的雄安是一個什麼樣子。

我們不談天時,因為我們不懂。我們不講人和,那個太空。我們就說一說專家眼裡雄安的“地利”,可能與他們想的並不完全一樣。

專家說:

凡是在河北省生活的人都知道,白洋淀周邊只要那塊地不是每年被淹,老百姓一定會去耕種它。三五年淹一次,只要一年的作物,本錢就能掙回來。這塊地為什麼從來沒有人去耕種它?因為這塊地非常低窪,對於常年洪水位,低8到9米。

如果是個小樓盤,填一填補一補還可以。想象這是一百平方公里的新城,絕大部分的土地都是目前這種狀態,那麼它需要大量的工程處理後才能夠把這塊建設土地變得更加的安全,要解決他的防洪問題解決他的這個水澇問題,不是修個防洪堤這麼簡單。

在這裡,專家可能腦子有點糊塗,把白洋淀周邊與白洋淀混為一談,把一百平方公里的新城,與三百六十平方公里的白洋淀攪和在一起了。

低於常年洪水位8到9米的是現在的啟動區、起步區還是澱區?

估計這個地方的老百姓都知道,不是這個地方的人用腦子想一想也應該知道。常年低於洪水位8到9米那是個什麼概念?沒錯,那是一個大深坑,這個地方,這是白洋淀。而雄安的新城,並沒有建在白洋淀這個常年低於洪水位8到9米的地方,而是建在容城與安新交界的這個地方,雖然這個地方也很低窪,但是可是一馬平川的平原,一望無際的耕地。

我們也不否認這個地方的防洪問題,但是自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雄安三縣一直就缺水,白洋淀多年補水才避免乾涸。我們不能否認當年洪水的災害,也不能對白洋淀數十年的乾旱視而不見。把極端自然災害當作常年的氣候,那雄安這一百多萬人口是怎麼活下來的?

千年大計的設計,我們普通老百姓不懂,但是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卻比外人更清楚。

雄安新區的這塊選址錯了嗎?

從歷史上來看,雄安地區數次遭遇到大洪水,這都是惡劣極端的氣候造成,但是這樣的惡劣氣候畢竟是少數的。而數千年來,雄安三縣的百姓一直在這裡生長,一直活得也很太平。

怪不得有網友調侃說,說我們雄安地勢窪,那天津怎麼辦?也有上年歲的網友回憶說,當年發洪水,寧可南堤垮了,也要誓死保衛北堤,因為保衛北堤,就是保衛北京,就是保衛天津。

雄安未來如何在我們的希望之中,雄安的土地,請專家教授們親自來看看。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春種玉米秋種麥,種下金豆收黃金。

你們除了要好好想一想,還要認真看一看!

雄安新區的這塊選址錯了嗎?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平臺:復興碑,作者:老韓。復興碑與雄媒社由雄安新區熱點發展而來,是雄安最具創作活力的自媒體之一,致力原創,每天推送與眾不同的內容,有素質的雄安本地人,有追求的雄安建設者,自然要關注 雄媒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