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回顾,如何识别下一轮危机先兆

富达国际亚太区资产管理主管Paras Anand就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发表回顾,称投资者与决策者已汲取教训,但对于如何识别下一轮危机的先兆,或许着眼点错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至今已十年,Paras Anand试图去探究,类似的事件会否再次发生?投资者是否有理由认为全球经济依然脆弱?

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回顾,如何识别下一轮危机先兆

他认为,


类似上一轮由雷曼事件触发的金融危机似乎不太可能再次发生。

首先,引发危机的根本因素已被根除。如今,银行资本充足、资产负债率稳健、借贷标准严格,而资产价格已全面回升,金融体系各环节之间更为独立,风险传导大大减弱。尽管近年来资产价格升幅强劲,但投资者却小心翼翼,不像过往那样加大杠杆,追高资产价格。此外,与危机时相比,当前的金融体系从根本上降低了互通性,这意味虽然市场仍将因为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风险而不时出现波动,但风险广泛蔓延的可能性已减小。

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回顾,如何识别下一轮危机先兆

说到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风险


在上一轮危机爆发前,这些担忧并不引人关注,但如今市场参与者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对此更为重视。这是欧洲主权债危机,以及眼前新兴市场动荡风险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

但Paras Anand认为,从长期来看,宏观经济、地缘政治和政策结果与资产市场走势之间的关联性仍然有限,而且这种动荡往往以看似矛盾的方式上演,例如在2016年,虽然发生了英国脱欧公投和特朗普赢得大选,但债券和股票市场的表现仍持续向好,且各时期熊市表现也不尽相同。

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回顾,如何识别下一轮危机先兆

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时,只有股市中的投机者、科技公司早期股票期权计划的参与者等才受到影响,且美国整体经济仅是放缓,未出现收缩。但2008年,个人投资者都普遍未能幸免于资产价格下跌的风险以致需求出现大规模的跌势。在这种情况下,实体经济与资产价格通缩之间则表现出一反常态的密切关联度。

Anand表示,这就是为什么在当前环境下,对投资者来说,个别证券的估值和长期前景远比联储局的取态或欧洲最新通胀数据更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