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国人深思的一跪,如今已经没人能做到了

跪拜礼久已不兴,求婚时偶尔一用。胡适见溥仪,虽然口称“皇上”,但只是握手而已。近代只有两次跪,让人不能忘怀。一次是黄侃为了传刘氏经学,拜刘师培为师,行三跪九叩大礼。一次是张百熙的下跪。

张百熙字冶秋,京师大学堂第一任管学大臣。戊戌新政中,唯一被西太后留下的,就是这个大学堂,连她也知道再不办教育,国就要亡的道理。让张百熙当管学大臣,算是选对了人,易宗夔《新世说》称其“爱才如命,顾不喜善谄者”。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很为张所看重。张的宠妾生了病,这个年轻人居然在家里设香案,为张家姨太太祈祷。张百熙听说这件事(一定是年轻人故意放的风),叹息道:“我本来很爱他的才,但是我没想到……”后来就渐渐疏远了这个佞人。

张百熙来管大学堂,第一个问题就是请谁当总教习。他看中了桐城派大家吴汝纶。后来的新派如胡适,是不大看得起“桐城谬种”的,可是胡适也承认,最负盛名的桐城派三大家俞樾、王闿运和吴汝纶中,吴“思想稍新,影响也稍大”。“稍”是什么意思?严复、林纾都是吴汝纶的弟子。“并世译才数严林”,这两个人以古文译西方名著,对近代文风影响之大,只有梁启超可以比肩。

张百熙去请吴汝纶。吴年纪已经很大了,不肯应聘。一而再,再而三,张百熙竟然当场跪下,非要吴汝纶答应不可。且不说当时张百熙是朝廷大吏,吴汝纶只是一介文士。就是搁现在,一位大学校长要请一名教导主任,有这样干的没有?“爱才如命”四个字,到位。

张百熙这一跪,实际效果几乎为零。吴汝纶虽然答应了当总教习,但是要求先到日本考察,考察完回国就生病,死掉了。对于京师大学堂,吴汝纶没有实质上的贡献。但是我们总该记得燕昭王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张百熙继请的总教习张鹤龄,也是古文名家,而且对学生极好,五十年后,去思犹存。

张百熙这样的校长,总算是难得了。从热情和能力来说,他不逊于蔡元培,但是,他实在没有蔡元培那样的机遇。学生闹着要“伏阙上书”,西太后马上把张痛骂一顿,并派满人荣庆(此人极昏)来会办学务。他的继任者是晚清第一能臣张之洞,也没能办成什么事。形势比人强,自古皆然。

对于张百熙的这一跪,你有什么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