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氏家譜源流」艾氏家譜

「艾氏家譜源流」艾氏家譜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尋根問祖,歷來是華夏民族敬重先人、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太平盛世國修史、家修譜,既是對民族文化之傳承,又是增強凝聚力、促進團結的一種體現。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家譜就是一個宗族的家史和人物誌。

三都艾氏宗族原有一部祖傳家譜,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發生的那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動亂中,當時所謂的造反派把它視為封建“四舊”而查收。致使我們這部完整而珍貴的家譜痛遭劫難,無以傳世。

為使我艾姓宗族子孫瞭解自己的族源歷史,理清總族宗和支族宗的淵源脈絡。我於一九八八年退休後潛心專注修此家譜。在收集資料中,曾多次諮詢澤鈞、澤倫兩位叔公、燦文侄子,加上樹明九伯提供了珍貴的原有手抄資料,又得到樹明、樹熙、樹威等兄弟的支持校對、更正。現已基本寫完了從江西入黔艾氏始祖君憲公(第二十三世)至“錦”字輩(第三十四世)的大體情況。住黔的艾家人看起來不算多,但重名的也不少,惟有從乳名、輩份、出生年月、生平及當時所住地來區分才不致混淆。

本家譜寫完後,由艾江成(燦成)進行文字處理,並兩次打印成冊,轉樹明、樹威、樹熙等逐戶核實。雖經多次修正,終因所得資料殘缺不全,加上個人精力有限,做眼科手術後視力模糊,書寫非常困難,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凡此家譜中所有漏寫、錯寫之處,敬請諸位宗親予以補缺匡正,並及時與我聯繫,以便今後再版修訂。因艾氏後裔逐代繁衍,故寄望後輩妥善保存並收集新的確切資料,若干年後接著修續。

從史學上可考證,艾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人口雖不多,分佈卻相當廣泛,名人也不少,尤其在宋、明兩代。姓氏屬地多系源:(一)天水郡,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南;(二)艾郡,今山西省沂源縣西南;(三)江西撫州臨川縣(素稱“才子之鄉”,歷史名人有:王安石、湯顯祖、曾鞏、晏殊、晏幾道、陸九淵、舒同等),就是我們的祖籍地。

艾氏始祖在第二十三世由江西進入貴州三都後,統一啟用的字輩為:君、仕、芝、廷、時、奎、鍾、澤、樹、燦、培、錦(從鍾輩起,基本上是按照金、木、水、火、土擇意選取的。)

考慮到後代在使用字輩上不致紊亂,由燦清起草,經燦文、樹明、樹熙、樹威、樹言等反覆斟酌,決定從第三十五世起,啟用以下字輩:文、武、儒、成、忠、仁、義、禮、德、智、明、讓、永、興、昌、盛、濟、建、鴻、開、政、通、延、本、安、邦、定、國、恩、先、惠、厚、榮、耀、富、裕。

為理清三都和獨山上道艾姓家族共同的宗族根源和字輩。在2002年冬月,大河龍場樹明、樹熙、樹威、樹德等一行十一人,前往上道參加宗族“吃冬至酒”聚會,在上道艾氏祠堂奠祭祖人。聚會中,上道家族提出查對族譜,以便於今後往來之稱呼。從社會習俗上來講,即是遵循“亂親不能亂族”之規矩。因當時不帶資料,無從落實。為此事,又於2004年農曆二月初九,上道家族委派艾禮煌等三人來到大河龍場,與樹明、樹熙、樹威、燦極等族人交流。在查資料中,我們三都艾氏有祖傳字輩,上道來的代表說沒有。經雙方協商達成一致協議。決定以始入貴州的老太公作為第一代(三都的是君憲公,獨山的是登雲公)列表對照如下:

唐故艾氏遠始祖第十世滄州(英六)公像贊

光嶽萃精篤生偉人

唐季祚微明哲保身,胥宇石羊夷齊與倫。

大業富有盛德日新,子孫億萬鹹食公仁。

大晉丞相桑維翰國喬撰,臨川周坊宗派近撫城。

第九世:辛五公

室:

子:滄州(譜派英六)

第十世:英六公(唐故滄州公)

室:

子:智一、智二

第十一世:智一公、智二公

室:趙氏太

子:貞一

第十二世:貞一公

室:張氏太

子:祥齊

第十三世:祥齊公

室:孔氏太

子:貴壽、貴琳、貴珊

第十四世:貴壽公

室:孔氏太

子:玉四

第十五世:玉四公(江西臨川支派始祖,故於明代)

室:

子:仕衡、簡誠

第十六世:簡誠公

室:蔡氏太、揭氏太

子:孟恭

第十七世:孟恭公

室:孔氏太

子:開小五

第十八世:開小五公

室:吳氏太

子:惟七、惟十、惟十五

第十九世:惟七公

室:

子:懷二

第二十世:懷二公

室:

子:權一、權二

第二十一世:權二公

室:唐氏太(葬於江西高源楊家嶺)

子:燃五、燃七、燃十

第二十二世:燃七公

室:鄧氏太(葬於江西何家橋大山)。

子:時二十六、時二十八(君憲)

慎終追遠,以上第九世至第二十二世老祖,是依殘存資料可推知,我們艾氏“原籍江西撫州府臨川縣東門外何家橋,有老屋存焉,有西邊堂屋一邊(間),正房二間、橫屋二間,目今廿五房居住,屋後東邊有廂樓一間。大宗祠在東鄉縣段溪,本支另建第十五世玉四公小宗祠於臨川東門外周坊。自二十三世時二十八公諱君憲始遷貴州,君憲公仍回江西,遺所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