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研究」音樂(藥)催眠:「聽什麼」和「怎麼聽」都很重要

「音樂研究」音樂(藥)催眠:“聽什麼”和“怎麼聽”都很重要

在我們的童年回憶裡,不少人最印象深刻的是媽媽在床邊輕聲哼唱的搖籃曲,溫柔的聲音,舒緩的節奏,總是讓我們很快入睡。與此同時,您將可以查看圖像的性質。您應能夠設置為鈴聲或鬧鐘喚醒這聽起來。 這是一個完美的抗應激能力的應用程序。

從海浪,雨水和風暴雷聲,聽聲音你會覺得如果你是在海灘。聽微微海風和海鷗,水滴和水 、噴泉,享受火,你也將能夠享受蟬的歌曲,晚上蟋蟀和青蛙的聲音。 享受金絲雀歡快的歌曲,從森林的鳥兒,和狼嚎狼。所有這一切都與小提琴,吉他,鋼琴或豎琴的聲音,也可以混合。它是完美的放鬆。

所以當我們長大以後,由於生活、工作壓力等因素,在靜夜降臨時卻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時,自然而然地又想起了媽媽的搖籃曲。事實上,音樂確實是一種睡眠觸發機制,熟悉的聲音會更容易讓人睡著。在一項睡眠的研究中發現,在被調查的1339名失眠患者中,有95%的人表示聽音樂是幫助睡眠的最佳輔助方式。而在另一項針對學習壓力大的學生的調查研究也表明,與平時沒有睡前聽音樂的學生相比,經常聽著音樂睡覺的學生在播放音樂的環境裡入睡速度也會更快,並且覺醒後的精神狀況也更好。

中國音藥醫學睡眠研究院的專家認為,聽音樂是人們比較容易建立並執行的睡前儀式,而睡眠儀式本身其實就是順應人類尋求安全保護的天性。但什麼樣的音樂會幫助我們更快入睡,真正起到助眠效果呢?其實不一定非要選媽媽的搖籃曲,或者莫扎特的輕音樂,專家認為,每個人對於音樂助眠的效果是有侷限性的,或者可以更直接認為就是因人而異。但我們還是可以簡單梳理一下“聽什麼”能實實在在幫助我們快速入眠的。

首先,選擇的音樂應該是我們熟悉的,施力普睡眠研究中心在一項測試中發現,在已經入睡的實驗對象播放一些他平時沒有接觸過的音樂時,大腦活動頻率會明顯提升,甚至會讓他提前醒來。這其實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的自我保護機制所導致的,反倒是吵鬧的風聲、雷鳴聲等這些我們所熟知的自然聲響會更低概率把人“吵”醒。

其次,變化幅度較小的中低頻會讓我們更容易入睡,相反尖銳的高頻則會讓人變得清醒。這是因為人體的腦電波基本可以按照頻率的高低依次劃分為γ波(伽馬波,30-80Hz)、β波(貝塔波,14-30Hz)、α波(阿爾法波8-13Hz)、θ波(西塔波,4-7Hz)、δ波(德爾塔波,1-3Hz)

。頻率越高,我們的身體越是精神去集中思考運算,反之頻率越低,大腦意識會越放鬆模糊。而音樂中的高頻實際上會導致β波甚至γ波的增加,起到讓我們清醒的反效果。

「音樂研究」音樂(藥)催眠:“聽什麼”和“怎麼聽”都很重要

說個冷知識,女性會較男性更容易受高頻影響而難以入睡,或在睡夢中被吵醒,這是因為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負責生育後代的女性會對嬰兒啼哭時發出的高頻信號更加敏感,從而能夠及時覺察的緣故。

當我們知道要“聽什麼音樂()”之後,接下來就要想想“音()藥怎麼聽”了。

「音樂研究」音樂(藥)催眠:“聽什麼”和“怎麼聽”都很重要


  • 研究表明:音樂能使嬰兒平靜


英國研究人員在不久前舉行的英國醫學學會會議上公開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嬰兒在聽過母親輕聲哼唱後,他們心跳次數也明顯平穩了,他們的發育更正常了。因此研究人員建議,所有育兒所在接生早產兒時要使用現場音樂,並鼓勵母親們用甜美的聲音哼唱,以便幫助嬰兒們補充發育成長中必不可少的睡眠。

研究人員強調,現場演奏的音樂不同於那些節奏強烈且不斷變化的錄製音樂,這些音樂不會對寶寶產生積極的影響。他們指出,每天為寶寶現場演奏音樂或唱半小時的歌曲有助於寶寶的精神放鬆和心情平靜。

  • 音樂還會使兒童容貌美


美國研究機構研究表明,常接收悲傷、恐懼、驚嚇、不愉快的信息,與常接收愉快、喜悅、歡樂的信息比較,兒童面部的某些肌肉有著根本上的差別。因為大腦神經使面部某些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久而久之愉快或悲傷的面部表情難以退去而固定下來。

所以,經常讓孩子聽些歡快的樂曲,用音樂刺激神經,會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長。不僅對孩子的智力有利,而且能使孩子的面容變得漂亮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