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我們生活在一個破碎的時代,但巴赫卻讓我們統一」

馬友友:“我們生活在一個破碎的時代,但巴赫卻讓我們統一”

馬友友(Yo-Yo Ma,1955年10月7日-)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為法國出生的華裔美國人,曾獲得多座格萊美獎。包括2013年第55屆格萊美獎。

馬友友出生於法國巴黎。4歲開始學鋼琴與大提琴,6歲開始在觀眾面前演出。7歲與家人遷往美國紐約定居,並前往白宮演出給艾森豪總統、約翰·肯尼迪總統夫婦欣賞。8歲結識了著名的大提琴家帕伯洛·卡薩爾斯,並且其與倫納德·伯恩斯坦幫助下,在美國的卡耐基音樂廳與姐姐馬友乘參加了第一次公開演出。這場演奏會是由倫納德·伯恩斯所指揮,並且在美國的電視節目上播出。

當他發行第三張Bach的獨奏大提琴錄音時,這位偉大的大提琴家向我們講述了這種音樂對他和世界的意義。

馬友友:“我們生活在一個破碎的時代,但巴赫卻讓我們統一”


在一次獨家採訪中,馬友友告訴採訪者,他相信巴赫的音樂可以在社會分裂的時候將人們凝聚在一起。

“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許多事情感覺都在漸漸的支離破碎,分崩離析。”他說。 “我們沒有真正有建設性的民間話語......然而巴赫和他的音樂,絕對是一個偉大的召集者,可以將人們凝聚在一起。”

這位大提琴家已經演奏了巴赫的音樂58年,並且剛剛發行了他的第三張獨奏大提琴作曲家套房的錄音。在週日的一次採訪中,他告訴凱瑟琳博士,他四歲時第一次這位作曲家(指巴赫),已在某種程度上把他當做最好的朋友。

“這就像在你生命的每一個篇章中都有一位非常好的朋友......一個完美的伴侶,一個陪你在生活中經歷各種關口的人。”

馬友友:“我們生活在一個破碎的時代,但巴赫卻讓我們統一”


他還與凱瑟琳談到從個人的角度感受巴赫獨奏大提琴音樂的魅力。 “這就像他感受到了你的痛苦,他感受到了我的痛苦,他感受到了每個人的痛苦和每個人的快樂。無論人們經歷了疾病,考試和困難時期......巴赫的音樂都可以給我們帶來撫慰。”

採訪者在倫敦最美麗的巴洛克建築之一——Christopher Wern設計的聖斯蒂芬沃爾布魯克圓頂教堂採訪了馬友友,。這位大提琴手也在這座17世紀的教堂裡為採訪者進行了表演。帶領他們一起領略了巴赫音樂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