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水養殖鱖魚和鯪魚,增產增效病害少,怎麼操作?

中國水產頻道報道,鱖魚作為我國名貴淡水魚的代表,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一直是名特水產養殖中的“明星”品種。經過近30年的養殖實踐,鱖魚養殖技術水平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我國鱖魚養殖產量近30萬噸。鯪魚其因具有生長速度快,耐肥水性好,群體產量高的特點,是我國南方傳統池塘養殖魚類品種之一。

隨著鱖魚養殖業的發展,鯪魚苗種成為鱖魚餌料魚的主要品種。按照平均1斤鱖魚需攝食5斤餌料魚計算,由鱖魚養殖帶動的鯪魚等餌料魚的養殖產量達到150萬噸。在珠三角地區,“鱖鯪產業聯盟”已經初具規模。然而傳統的鱖魚養殖因病害頻發以及藥物殘留超標等問題已經成為鱖魚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鯪魚更是被視為低值魚其養殖相關技術一直沒被重視。

循環水養殖技術被認為是一種節能、高效的養殖技術已經在蝦類養殖中應用與推廣。近幾年來,筆者在鱖魚養殖實踐以及總結清遠市清城區優之源漁業專業合作社鱖鯪養殖模式發現,將鯪魚和鱖魚養殖池塘按照一定的方式連通,進行循環水養殖,不僅可實現鱖魚和鯪魚的增產增效,而且可極大減少養殖病害的發生。

本文將該養殖系統稱為鱖鯪循環水養殖系統。本文將重點介紹鱖鯪循環水養殖系統以及其理論依據,以期為鱖鯪生態高效養殖提供新的思路。

一般情況下,平均生長1斤鱖魚至少需要消耗4.5斤的餌料魚。根據物質守恆定律,至少還有3.5斤的排洩物或殘餌進入到了水體。傳統的養殖思維往往只關注到1斤的魚,卻忽視了這3.5斤的排洩廢物,素不知幾乎所有的病害都來自於這被忽視的3.5斤的排洩廢物。

在低密度的養殖情況下,這些排洩物可以被水體自我淨化處理掉。然而在不斷提高密度情況下,持續不斷的排洩物積累,大大超過了水體的自淨能力,表現為養殖水體高氨氮、高亞硝酸鹽、高pH及低溶解氧,“三高一低”成為常態(見圖1),而這些恰恰是魚類致病的根源。

循环水养殖鳜鱼和鲮鱼,增产增效病害少,怎么操作?

持續的有機汙染為有害細菌和寄生蟲等病原體營造了天然的環境,使得病害頻頻爆發。於是,殺蟲、消毒、殺菌,幾乎成為了唯一的辦法。由此可知,當前鱖魚養殖主要矛盾在於高密度的養殖帶來的水體持續營養輸入與排洩物不能及時有效分解帶來的病害問題。

此外,鱖魚以鯪魚等活餌料餵食,大量的鯪魚進入水體攝食藻類,也容易造成鱖魚池塘水體中的藻類量偏低,即“瘦水”(見圖2)。“瘦水”容易滋生寄生蟲,而消毒殺蟲則加劇了水體的惡化。病害成為鱖魚養殖最大的風險,而藥殘超標將成為擊垮鱖魚養殖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循环水养殖鳜鱼和鲮鱼,增产增效病害少,怎么操作?

鱖鯪循環水養殖是將鱖魚池塘與鯪魚池塘通過一定的方式連通,定期進行水體交換,結合使用微生態製劑調水,加快水體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促進池塘排洩廢物的高效轉化與有效利用,進而實現鱖魚和鯪魚高產高效的養殖模式。

鱖魚主要以鯪魚為食,排放出糞便與含氮廢物。氨氮可以直接被藻類吸收,也可以被細菌轉化,最終轉化為有機氮或者氮氣。而糞便則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分解為無機物或形成微生物絮團被鯪魚攝食。適時、適量補充有益菌菌種和營養元素可以加快生物轉化進程。通過水體交換可以將鱖魚池塘中過高的有機廢物轉移到鯪魚池塘,經過分解與轉化,產生的藻類或微生物絮團被鯪魚攝食,得到淨化的水流再回到鱖魚池塘中。同時水體流動還能提高水體的溶氧量、增加池塘生物活性(見圖3)。

循环水养殖鳜鱼和鲮鱼,增产增效病害少,怎么操作?

鱖鯪循環水養殖可以有效解決鱖魚池塘高汙染問題,提高水體淨化能力,同時有機廢物被鯪魚利用,變廢為寶,實現養殖生態的高效轉化。

選擇的鱖魚池塘和鯪魚池塘應分佈較近,進排水較方便,且鱖魚塘水面相對較低。鱖魚池塘大小以5——10畝為宜,每畝放養8——10公分鱖魚苗3000——4000尾,按照每5000尾配置一臺增氧機。鯪魚塘面積以鱖魚塘3倍以上為佳,保證水量充足。兩個池塘通過PVC管連通,並安裝一條可以控制進水高度的連通管,如圖4所示。

循环水养殖鳜鱼和鲮鱼,增产增效病害少,怎么操作?

另外在連接口處另一端1臺抽水泵。水流方向按照箭頭方向流動。具體操作是:水泵抽出鱖魚池塘底部水進入到鯪魚池塘,形成一定的水位差,然後通過調節鯪魚池塘排水管道高度,將鯪魚塘40公分以上富氧水排入到鱖魚池塘。

鱖鯪循環水系統作為一個開放式系統,需要控制調節才能夠順利運轉。主要控制有以下關鍵點:

第一,是增氧機配置與使用。對5畝以上的鱖魚池塘,要求配備2臺水車式增氧機,呈對角線安裝,保證水流呈逆時針或者順時針流動。同時安裝若干渦輪式增氧機,排布呈“W”型。

第二,泵水時間與頻率。根據池塘理化指標、天氣、魚的生長情況以及藻類的丰度來決定泵水的時間與頻率。

第三,微生態製劑的使用。微生態製劑主要用於改善養殖環境,也可被魚攝食, 在體內產生酶和抗生素起到抑菌,增強免疫力。通過適當補充麥芽糖等碳源活化微生物,促進菌種生長。

第四,水質監控。在鱖魚池塘安裝水質實時檢測設備,為科學調水和開增氧機提供數據支持。

清遠市清城區優之源漁業專業合作社某基地。鱖魚池塘6畝,鯪魚池塘20畝,分佈如圖5,兩個池塘通過直徑6寸PVC管道連接。鱖魚塘安裝1臺葉輪式增氧機,3臺渦輪式增氧機,1套水質實時檢測設備,1臺3kw泵。鯪魚塘安裝2臺渦輪式增氧機。

循环水养殖鳜鱼和鲮鱼,增产增效病害少,怎么操作?

5月26日放養8——10公分鱖魚苗2萬尾。具體管理操作是:在鱖魚達到150g前,基本上不循環水。每隔5——7天鱖魚塘潑灑EM菌配合紅糖發酵調水,每隔15天改底一次。鱖魚超過150g,水體藻相逐漸發生變化,開始使用循環水系統。晴天每天上午10點開始換水,抽鱖魚池塘底部水進入鯪魚池塘,並從鯪魚池塘引表層水進入鱖魚池塘,每次換水2——3個小時,換水水位30公分左右。

另外,養殖中後期以補充複合芽孢桿菌為主,每隔7天補充一次菌種,配合紅糖活化後直接潑灑。每隔3天檢測一次水質指標。截至9月底上市,鱖魚塘水質各項水質指標相對穩定,鱖魚生長良好,基本上沒有使用過殺蟲和消毒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