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句谚语:“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指的是哪座山?

guihang520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历史现象,给后人留下了一句谚语:“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那么,这里的山东、山西是指的哪座山?

1、战国时山东的“山”是崤山?

“山东”一词出现较早,战国时随秦国崛起,山东更被广泛提及。不过,现代意义上的山东、山西是以太行山为界。战国时则特指秦国之外的山东六国,因此“山东出相”也是说齐、鲁、楚、燕、赵、魏六国“出相”。

战国时的山东之“山”是指哪座山?有人认为是指崤山。崤山位于西安与洛阳间,临近黄河,是秦国与六国的天然屏障、天然界山。秦国兴起于天水,经过与西戎百年之战,兴盛于关中。秦穆公时东进中原,在崤山被晋国所败,全军覆没。

自此秦国转而向西发展。崤山,就成了秦国与其他六国的天然分界线。六国被称为“山东六国”,秦国统辖的地区被称为关西。这里所说的“关”是指临近崤山的函谷关,因此战国时的“山东”,在秦人眼里也是关东。

2、战国时山东的“山”是华山?

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中原地区一直是以河南为核心,平王东迁建立东周后,六国以泰山为志,以黄河为线自视为正朔。秦国则位于西岳华山以西,远离东周洛阳,都城在咸阳,与戎人混居……被六国视为西部蛮戎之地。

所以,与很多人认为的山东之“山”是崤山不同,还有很多人认为这里指的是华山。与东岳泰山相对,华山被称为“西岳”,是古中原地区标志性山体。查看地图你会发现,位于渭南平原的华山与崤山一样,把秦国与六国天然分隔开来,是一道天然分界线。

3、崤山、华山对于“山东”而言有两种属性

秦晋崤之战后,秦国主动放弃与崤山之东六国的军事冲突,而专心向西发展,使开疆拓土,称霸于西戎。从此崤山东西地区,从军事属性上分属于两大阵营,一方是秦国,另一方是崤山之东的六国。

西岳华山地处黄河流域,在华夏民族中具有崇高地位。上古时黄帝在这里与部落首领会盟,尧舜禹三帝到华山巡狩……从文化属性来看,华山无疑是关西的圣山,从秦王政统一六国祭拜华山就可以看出,华山对于秦国的重要性。因此,以华山划分山东、关西也没有错。


指动济南


这里的山指的应该是崤山山脉,山东指的并不是今天的山东省,而是崤山山脉与函谷关以东的大片区域。山西指的是崤山山脉与函谷关以西的区域。也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指的就是函谷关。

“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其实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崤山以东区域,确实人才辈出,而秦国地处偏僻的西部,缺乏人才,尤其是足以称相的人才,因此有不少山东的人才到秦国以后得到重用,比如商鞅、范雎、张仪等人。

其实山东六国也有不少名将,如李牧、廉颇、田单、乐毅、伍子胥、孙武、庞涓、孙膑等人,不过他们更多是在内耗,没有一致对秦,其实他们并不比秦国的将军们差,说山西出将,更多是一种挽回面子的说法。像秦国的蒙恬,其祖父蒙骜就是齐国人,后来入秦为将。

到后来的汉末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将军、大臣以崤山以东的人为主,真正的是山东有将也有相,而山西将军不少,能称为相的人不多。

到了唐朝时期,天下最大的士族豪门中的五姓七家,只有一个陇西李氏(今甘肃省东南部)是在崤山以西,其余的六家,赵郡李氏(今河北赵县)、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荥阳郑氏(今河南省荥阳市)、太原王氏都是在崤山以东,唐朝的宰相,这七家都有很多。科举制的大规模应用,正是为了对抗这些山东士族。

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士族豪门基本消亡,山东山西的对立也没有了,之后的朝代,逐渐开始的对立,反而成了南方人与北方人的对立。


齐鲁壹点


我认为这座山是指华山:华山以西是关中陇西之地,属于大秦领土,有自古秦兵耐苦战的说法;华山以东,则是所谓的中原大地,中原是文明汇萃之地,从来都不缺少文人墨客!

秦国是以武立国的国家,在与戎人的血战中得以立国,有好战善战的传统!商鞅变法后,秦国以农战强国,秦国人除了种地纳粮就是当兵打仗,除了这两件事,秦人不喜欢抛文弄墨,历来缺少文人。秦国自变法后,先的有司马错、白起、王翦、蒙恬、章邯等名将产生,且秦军之能征善战,是东方六国远无法比拟的。后来的刘邦也是在秦人的支持下打败西楚霸王的。

有趣的事情是,秦国武将基本都是本土产生,而丞相却基本上被六国人士承包了。秦穆公时代的百里奚是楚国人,秦孝公的卫鞅是卫国人,秦惠文王的张仪是魏国人,秦武王的甘茂是楚国人,秦昭襄王的范雎是魏国人,秦庄襄王的吕不韦是卫国人,秦始皇的李斯是楚国人。

山东因为有鲁国、齐国的存在,文明风华正茂,诸子百家多数产生于山东诸国。山东六国多数为人治,因此治下并不像秦国那样严谨,私学昌盛,论战成风,所以文人谋士多数从六国中产生。齐国的稷下学宫、楚国的兰陵学院、战国四公子的府邸都是学术交流的机构。因此华山以东多产文人谋士,却多数为秦国所用!

华山以东多出相,华山以西多出将,这个传统也一直保留到宋代。之后的明清将相则是全国各地都有,虽然文武并重,但皆平平,不复战国辉煌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