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愛心人士到和平寺進行文化交流


首都愛心人士到和平寺進行文化交流


  德禪法師與各位愛心人士在禪房親切交流

中國周易新聞網(記者:許順喜 )2018年9月23日上午(中秋前夕),由北京德祥天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組織的首都愛心人士楊照文、李希生、王少華、塔拉吉斯、張栩、王寶輝等一行來到長城腳下的千年皇家古寺敕賜和平寺進行文化交流。期間,受到和平寺住持、北京市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德禪法師的熱情接待。


首都愛心人士到和平寺進行文化交流


  唐太宗李世民題名的“敕賜和平寺”

走進和平寺,讓我們首先感受到是鳥語花香,綠樹成蔭,寺院的工匠師傅雖然在忙碌的修繕,但整個古建築佈局巧妙地利用自然環境依山而建,仍然彰顯出皇家寺院的獨特魅力。站在和平寺觀望北京城,一馬平川,能讓你深深體會到繁華都市後的幽靜。

在德禪法師的禪房內,他首先向大家介紹了和平寺歷史發展狀況,隨後就他理解中的佛教思維與大家關心的人生諸問題進行深度講解和探討。


首都愛心人士到和平寺進行文化交流


  和平寺住持德禪法師向大家講述寺院發展歷史

當記者問及德禪法師,民間盛傳“先有和平寺,後有潭拓寺,再有北京城”的典故從何說起?法師告訴大家,和平寺隨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由唐代名將尉遲恭督建,唐太宗李世民題名“敕賜和平寺”。但相傳此處在晉代(281—316)時就有一個小廟,故在當地流傳:“先有和平寺,後有潭柘寺”的俗語,以示其古老。和平寺自古就是京北大寺,可以和懷柔紅螺寺齊名,在唐、宋、元、明、清各代均得到過修葺。


首都愛心人士到和平寺進行文化交流


德禪法師與大家一起分享禪語心得體會

在和大家的交流中,我們除了看到德禪法師精心編寫的《人間禪境——塵世中的清涼心語》一書外,還感受到了法師用書法藝術形式書寫了上千種“和”字魅力。


首都愛心人士到和平寺進行文化交流


和平寺住持德禪法師在他的書房接受本網記者採訪

談及“和”文化,德禪法師認為,中華民族在悠久的發展歷史中,積澱和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偉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現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樂天知足、崇尚禮儀等等特徵。中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於“和”字,即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和諧。提倡“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有利於處理現代社會各種矛盾,以保持社會的穩定,這也是人類古往今來孜孜以求的自然、社會、人際、身心、文明中諸多元素之間的理想關係狀態。


首都愛心人士到和平寺進行文化交流


  德禪法師與愛心人士集體合影留念

通過這些細節的觀察,你就能瞭解到,德禪法師並非是現代僧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他與這個世界是完全接軌的。讀讀德禪法師所著的書,你就會深刻體會到他以佛心對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讓人看透世間名利,快樂生活,提高生活質量,而不是凡人眼中的向佛便是看破紅塵。

活動交流結束後,北京德祥天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照文,愛心人士王寶輝代表大家向和平寺捐贈了大米和食用油,和平寺住持德禪法師也對大家的愛心善舉表示感謝,並希望大家常來和平寺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