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賺錢的新模式!

一、農業消費新模式:農業公園

農業公園是以經營公園的思路,利用農村廣闊的田野和綠色村莊,將農業生產、鄉村生活、農耕文化體驗相結合的生態休閒和鄉土文化旅遊模式。它以原住民生活區域為核心,融入低碳環保、循環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涵蓋園林化的鄉村景觀、生態化的郊野田園、景觀化的農耕文化、產業化的組織形式、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等內容。

國家農業公園作為一種新型的旅遊形態,它既不同於一般概念的城市公園,又區別於一般的農家樂、鄉村遊覽點和農村民俗觀賞園。它是中國鄉村休閒和農業觀光的升級版,是農業旅遊的高端形態,更能體現和諧發展模式、浪漫主義色彩、簡約生活理念、返璞歸真追求,是規模化的現代農業園林景觀與鄉村旅遊綜合體。

在規劃建設面積上,國家農業公園一般規模較大,少則上千畝,多則上萬畝,甚至更多者以平方公里來計數。

2008年,由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等5家單位聯合制定了《中國農業公園創建指標體系》。截至2016年9月,由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專家綜合審定和專業委員會確認,並最終榮獲“中國農業公園”稱號的有十多家。根據農業部制定的相關標準,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擬計劃用5至8年的時間,打造出100個“中國農業公園”。

目前比較成型的國家農業公園有:河南中牟國家農業公園、山東蘭陵國家農業公園、海南瓊海龍壽洋國家農業公園,其它像安徽合肥包河區的牛角大圩10平方公里的生態農業區、山東壽光農業綜合區均可作為國家農業公園考察。

現代農業賺錢的新模式!

二、休閒農業新模式:文創農業

文創農業是繼觀光農業、生態農業、休閒農業後,新興起的一種農業產業模式,是將傳統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藉助文創思維邏輯,將文化、科技與農業要素相融合,從而開發、拓展傳統農業功能,提升、豐富傳統農業價值的一種新興業態。

文創農業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後期,是將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農業生產,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整合資源,把傳統農業發展為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

談到文創農業,我們一般會直覺想到的是商品包裝,或者包裝上富有詩意的文字。然而只靠美麗包裝只是成本大增,銷售量卻不一定成正比。

包裝或設計,在農業文創化的過程中,只是末端。所謂文創,應該包含“文化”與“創意”兩個層次。文化是族群生活方式,族群聚集演化過程中的共有集體記憶,呈現以往到現代的生活軌跡,可透過歷史、地理、人文、產業等來展現。農業文創,應有“斯土斯民”的印記,否則苗栗甜柿和日本甜柿就沒有不同。

文創是文化商品化、商品文化化。農業經營者,應先透過添加文化元素,找出特色、賣點、或銷售點。有了賣點,再從“創意”角度,將賣點簡化、符號化、可傳播化,成為銷售主張或銷售論述。

用文化和創意手段去改造農業,農業會把生產、生活、生態更加完美地呈現在你面前。為什麼說休閒農業無文創便無靈魂?因為文化是內涵,它代表了你的特質,是別人無法模仿和超越的。

三、光伏農業新模式:農光互補模式

農光互補通過建設棚頂光伏工程實現清潔能源發電,最終併入國家電網,同時在棚下將光伏科技與現代物理農業有機結合,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既具有無汙染零排放的發電能力,又不額外佔用土地,可實現土地立體化增值利用,實現光伏發展和農業生產雙贏。

其經營模式:棚外光伏發電,棚內種植蔬菜,所發電量除供棚內使用外,餘量併入公共電網,享受國家新能源發電政策補貼。

四、農產品營銷新媒體:認養農業

“認養農業”是近年來新興的農事增值發展模式。消費者預付生產費用,生產者為消費者提供綠色、有機食品,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一種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打破了優質農產品走向市民餐桌最後一公里的障礙,實現土地對餐桌的直接對接。

對認養人來說,這是一種時尚,一種健康生活方式;對傳統種植者來說,這是一種新思路帶來的一種新業態,並且已經成為農業增值服務的具體表現。

“認養農業”的賣點並不只有農產品,它還能與旅遊、養老、文化等產業進行深度融合,它把城市居民作為目標市場,以體驗、互動項目為賣點,將特色農產品、旅遊景點、風情民宿進行整合包裝,再打包兜售。在幫助現代都市人認識農業、體驗農園觀光需求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業生產健康有序發展。

過去,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要經過合作社、經紀人,然後進入批發市場,最後才能進入城市裡的菜市場或者大型超市。但是“認養農業”則是讓城市的消費者和農民直接取得聯繫,市民和農民互相簽訂一份合同,整條產業鏈由過去的“產供銷”變成了“銷供產”,農產品滯銷的風險被大大降低。

五、農業經營新模式:設施農業

設施農業是通過採用現代化農業工程和機械技術,改變自然環境,為動、植物生產提供相對可控制甚至最適宜的溫度、溼度、光照、水肥和氣等環境條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對自然環境的依賴進行有效生產的農業。

它具有高投入、高技術含量、高品質、高產量和高效益等特點,是最具活力的現代新農業。設施農業是涵蓋建築、材料、機械、自動控制、品種、園藝技術、栽培技術和管理等學科的系統工程,其發達程度是體現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

設施農業包含設施栽培、飼養,各類型玻璃溫室,塑料大棚,連棟大棚,中、小型塑棚及地膜覆蓋,還包括所有進行農業生產的保護設施。

六、農業變現新模式:田園綜合體

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是在城鄉一體格局下,順應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新型產業發展,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現中國鄉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性模式。

田園綜合體的不同區域有不同的盈利方式,田園風光免費導流區不收費、體驗產品二次消費區主要依託文旅供應鏈盈利、農事活動作業體驗區主要依託農業供應鏈盈利、田園地產增值區主要依託地產供應鏈盈利、社區配套商業消費區主要依託配套金融、醫療、健康、教育、商業供應鏈盈利。

同時,田園綜合體實現了田園的三次變現,第一次變現是依託自然之力和科技之力實現田園農產品變現;第二次變現是依託自然之力和創意之力實現田園文化產品和田園旅遊產品變現,這一次變現不僅賺了錢,還形成了一個田園社群;第三次變現是依託田園社群建立起來的延伸產業變現。

七、農業資源重組新模式:共享農業

共享農業,是貫穿於整個農業產業鏈全過程,將成為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引擎。將分散零碎的消費需求信息集聚起來,形成規模,實現與供給方精準匹配對接,是發展共享農業的關鍵。

首先要在硬件建設上抓好互聯網在鄉村的普及覆蓋,尤其要做好農民手機終端的開發使用。

共享農業已經向共享土地、共享農機、共享農莊等具體的形態上發展。

“共享農莊”模式的雛形,很早在美國就已經出現。

在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有一個名為“艾米農場”的生態莊園。這個佔地60畝的美國版“農家樂”,只有六十多歲的南迪和他三十多歲的女兒兩個人打理。

當然,全部工作只有兩個人並不現實,所以,他們乾脆所以她們乾脆把農場弄成開放式,隨性經營。有多開放呢?門隨便進、活兒隨便幹、菜隨便摘、錢隨便給……對於遊客而言,這裡就像自己家一樣。有時間了就來種種地,採摘些蔬菜,還可以帶走。農場會有一塊小黑板,上面會寫著當天哪些活需要做,比如哪些蔬菜該澆水了,哪些地塊該鬆土了……

這樣一來,遊客們就有了幹活的目標性。到最後看著有什麼成熟了,直接免費帶回家,農莊還免費提供塑料袋。當然,農莊也有一些收費項目。商店裡的百貨店裡的蛋、肉、奶酪還有限定的新鮮蔬菜是對外出售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收款方式都顯著隨性與信任。商品明碼標價,旁邊放了個盒子,買什麼就把錢放盒子裡、自己找零,也能用刷卡機自己刷卡,旁邊沒有營業員,全憑顧客的自覺。

做為一種延伸,在通過“共享”概念引爆人流之後,農莊還和周邊學校合作,打造了系列性的親子主題活動,這也成為農莊營收的重頭戲。

如今這個佔地60畝,只有兩個人管理的農場,不僅沒有因為開放和共享而破產,反而持續經營了二十多年,每年的收益高達百萬。

現代農業賺錢的新模式!

八、農業渠道新模式:農業+新零售

新零售在改變傳統零售業態的同時,也不斷影響著上游的農業。當新零售和新農業交叉碰撞的時候,更有趣、更酷的商業/農業模式就會出現,比如把農田和養牛場搬進超市!比如餐桌上的清蒸魚一小時前就養在你座椅背後的立體魚塘。

比如:意大利著名的新零售企業Eataly,開一家叫FICO的線下新店。FICO是一座“農場+餐飲+購物”的主題公園,他們自己的定義叫“Agri-Food Park”(農場-食物公園)。

現代農業賺錢的新模式!

這個農場食物公園位於意大利的博洛尼亞,佔地150畝(10萬平米)。在這樣的公園裡,有農田、有商場、有市集、有農產品加工坊、有餐廳、還有教室。這裡的農田種植了2000多種農作物,養殖了200多種家禽。我們日常需求的蔬菜水果,穀物雜糧,雞鴨牛羊,樣樣都有。

在FICO,被割裂和擴大的農業循環放入這150畝的農場-食物公園。在這裡,你購物水果蔬菜,無需在掃描二維碼或者通過AR技術來看產品的溯源信息,因為這一切都在你的眼前。同時,食物在從農田到餐桌都在這裡實現了。

最後,不是世界變化太快,而是我們思維轉變太慢。我們只有快人一步,才比競爭對手先搶佔市場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