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在日本被刺,日本天皇和首相爲何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菜芽、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4月17日,這一天是大清國的國恥日,是《馬關條約》簽訂的日子。作為清政府全權代表的李鴻章,和日本全權大使伊藤博文、陸奧宗光,共同在這份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條約上簽字畫押,據說這份條約比當年鴉片戰爭後清廷被迫和英國人簽訂的《江寧條約》更為屈辱。

可就是這樣一個極度不平等的屈辱條約的簽訂,還是極其來之不易的,可以說是清廷全權代言人李鴻章付出了血的代價才換來的。這事看起來荒誕可笑,而又千真萬確,是真實的歷史突發事件。

此前,李鴻章在赴日談判途中,已經屢接清軍連連潰敗的戰報,日軍勢如破竹,已經相繼佔領了中國東北的營口和南方的澎湖 ,形成了對大清國南北夾攻之勢,清軍已處於被動挨打的絕對劣勢中。因此,李鴻章一到日本馬關,見到了早就在此等候的伊藤和陸奧,便單刀直入提出日本必須立即停止用兵。

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有恃無恐,堅決不答應停戰,而是要先簽條約,再罷兵息戰。身為戰敗國代表,李鴻章只得再三懇請,伊藤才說出日方的停戰條件:必須將山海關、大沽口以及天津三個地方作為抵押品劃給日方,日本政府才會下令停戰。

李鴻章見日方的條件如此苛刻與狡黠,心想這怎麼行?日方提出的這三個地方都是拱衛京畿的戰略要地,倘若將其質押給日本,和引狼入室有何區別?然而弱國無外交,硬不起來,思來想去,只有先把停戰談判暫時擱置一旁,先就合約條款的細則進行磋商、談判。

伊藤等人態度很是強硬,看著中國羸弱,中方談判代表亦有委曲求全之態,遂提出了讓人根本無法接受的無理條款,還當面用不恭語言作弄李鴻章。李鴻章身為弱國代表,面對囂張蠻橫、咄咄逼人的強鄰,既不能反唇相譏,又無法據理力爭,亦不願俯身接受,於是藉故拖延起來。

李鴻章玩起了中國人最擅長的太極,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後天,以柔克剛,將日方的進攻化於無形,總之是一拖二延三不理,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似有似無,毫無實質性進展。

日本人覺察到李的用意後也改變了策略,對這有名無實的談判不再搭理,而是暗中命令日軍在戰場上發動一波波的兇猛攻勢,接連攻取了中國的一座座重要城鎮。李鴻章聞訊心急如焚,心知總這麼拖下去也不是辦法。但又無法可想、無計可施。因受日本朝野好戰氣焰的影響,群馬縣有位名叫小山豐太郎的無業遊民,以為清國欽差頭等外交全權大臣李鴻章是暗中故意與日本尋釁的主謀,遂決意鋌而走險,行刺李鴻章。

史載,日清第三場談判舉行那天,豐太郎持手槍躲在馬關外濱町郵局前街道的拐角處,待李鴻章談判結束坐轎返回駐地接引寺路過時,從兩旁蜂擁圍觀的人群中擠出,乘警察疏忽,直奔轎旁,手按轎伕肩膀,趁轎伕驚訝回望之時,舉槍對準坐在轎子裡的李鴻章扣動了扳機,子彈擊中了李鴻章左眼下的顴骨處。豐太郎以為得手,他並不著急逃跑,遂被日本警察抓獲。李鴻章畢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他強忍劇痛,鎮定地用手掩傷口以止血,接著堅持到接引寺門口下轎,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登階進入。

李鴻章遇刺後,日本政府既狼狽又慌張,亂作一團。中國外交大臣在日本遇刺的消息傳遍世界,歐美的報紙均在頭版上連篇累牘的報道,都指責日方蠻橫無理, 和談不成就再談唄,何必用此下作手段謀刺清國外交官?

伊藤首相和陸奧外相自知理虧,尤其害怕李鴻章藉此中斷談判,拂袖回國,更害怕西方列強乘機出兵干涉。他們一面催促日本山口地方法院審判刺客小山豐太郎,一面不斷到接引寺去探視並慰藉李鴻章的傷情,並致道歉。據說睦仁天皇接報後也很憂慮惋惜,特別下詔嚴懲兇徒,以保國家的聲譽;他還派侍從武官為特使攜帶兩位御醫赴馬關慰問李鴻章,併為其精心治療。睦仁皇后也特賜御用繃帶,並派去12位護士幫助護理。

李鴻章不愧是外交老手,他乘機提出日本必須馬上停戰,否則沒得談。伊藤和陸奧當即表示應允。緊接著商榷議定和談條款,日方和以前一樣不做讓步,李鴻章束手無策,別無他法,於是便有了《馬關條約》的11條和款,主要有以下6大方面:

一、 雙方承認朝鮮為“自立國”;

二、賠償日本兵費(戰爭賠款)二萬萬兩白銀;

三、割讓臺灣以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包括琉球)和遼東半島;

四、增設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個通商口岸,日本船隻可以自由沿江直駛上述口岸;

五、允許日本在各通商口岸設領事館、日資工廠以及輸入各種生產設備,享受片面最惠國待遇;

六、清政府不得抓捕為日軍服務的情報員(奸細)。

《馬關條約》的簽訂,讓本來就風雨飄搖的大清更加羸弱不堪,使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趨勢愈演愈烈而積重難返,因而遭到了國內有識之士以及世界輿論的普遍聲討與反對。誰能想到,這份被視為國恥的嚴重不平等條約,竟是李鴻章耗費自己的鮮血好不容易換取來的......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1894年7月25日蓄謀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旨在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日軍不僅佔領了本為中國藩屬國的朝鮮,還肆虐中國的遼東、山東等地,洋務運動中苦心經營起來的北洋海軍在戰爭中全軍覆沒。1895年3月14日作為清政府談判代表的李鴻章赴日本馬關(今下關)談判,這時戰爭對清政府而言已是大勢已去,一路上李鴻章所思考的不過是在談判桌上盡力止損而已,因為他就是再說得天花亂墜也不可能令日方放棄唾手可得的東西——畢竟城下之盟是沒什麼可談的,既然戰場上打不贏,在談判桌上還能指望取得勝利嗎?能盡力止損就算是最好的結果了,可惜即使是這樣,他也做不到,因為他並不知道:其實日方早已破譯了中方的電報密碼。所以當李鴻章在馬關同日方談判的過程中日方對中方的談判底牌看得一清二楚,無疑這對談判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1895年3月19日李鴻章抵達日本,日方的談判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等人都是和李鴻章多次打過交道的老熟人了,當李鴻章看到他們提出的議和條件時頓時傻眼——儘管在此之前對日方的議和條件之苛刻已有心理準備,但實際看到的條件之苛刻仍出乎他的預料之外:割讓遼東半島和臺灣、澎湖列島及其附屬島嶼,賠款3億兩白銀,大沽、天津、山海關等地以及從天津到山海關之間的鐵路線交由日軍管轄並由中方支付費用......這意味著日本人的勢力將直接滲透到中國的京津腹心地區。李鴻章對此既沒表示允諾,也沒正面否定,而是以需要向北京方面請示為由予以擱置。李鴻章這一託詞令時任日本外相的陸奧宗光頗為憂慮,因為日本試圖在這次談判中獅子大開口逼迫中方做出最大程度的讓步,使中國成為日本事實上的勢力範圍,而這顯然是其他列強所無法接受的,一旦馬關談判的細節被其他列強得知將極有可能導致列強的集體干涉。

事實上陸奧宗光分析得一點不錯——李鴻章打的算盤就是儘可能拖延時間以等待列強的干預。3月24日李鴻章在得知以俄國為首的勢力試圖抵制日本吞併遼東半島的企圖之後正式向日方提出:中方無法接受日方的要求。在拒絕日方的要求後李鴻章坐著小轎子返回自己的住處,但當他途經一個角落時突然傳來”砰“的一聲,一顆子彈從轎子外射中了轎子裡的李鴻章的面部。聽見槍聲響起後周圍的人群亂成一團,李鴻章的隨員們趕忙七手八腳地將中堂大人送往醫院救治。得知消息的日本政府立即對刺客展開通緝,時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聞訊後氣急敗壞地發怒道:”這一事件比戰場上一兩個師團的潰敗還要嚴重!我寧願挨槍子兒的是我!“陸軍大臣山縣有朋也驚呼:“該匪罔顧國家大計!”很快在日本高層的高度關注下兇手被捕落網——此人是26歲的浪人小山豐太郎。其父孝八郎曾是縣議會的議員。他在家中是老大,但平日遊手好閒,被父親廢除了嫡子身份。小學畢業後他斷斷續續上了中學、大學,但都沒拿到畢業證。進入社會後成了無業遊民,有時做做打手,過著刀口舔血的生活。在當時日本空前狂熱的軍國主義氛圍下小山豐太郎也受其感染而強烈主張日本應該一鼓作氣趁勝直入北京,他這次行刺李鴻章就是為了阻止馬關和談,逼迫日本政府繼續打下去。

然而作為屌絲的小山豐太郎根本不知道當時日本面臨的現實格局:儘管在甲午戰爭中擊敗了中國這一老大帝國,但中國畢竟是個大國,不是日本一口就能吞掉的,況且列強無不對中國懷有野心,這和日本企圖獨佔日本的狼子野心構成了強烈的矛盾。日本官方之所以對李鴻章馬關遇刺一事高度關注顯然不是因為害怕李鴻章或是清政府,而是擔心此事被列強抓住把柄,進而成為干涉的口實。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就一直致力於融入到當時的國際體系之中的西化改革,然而民間的狂熱情緒已在此前不止一次引起日本同西方列強的糾紛——1891年5月11日下午1時50分狂熱分子津田三藏甚至行刺了出訪日本的俄國皇太子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羅曼諾夫,如果他當時得手就會極大改變世界歷史,因為這位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羅曼諾夫正是日後俄羅斯帝國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古人尚知兩軍交戰不斬來使,而日本一再發生對外國人的暴力行兇時間已經引起國際輿論的廣泛抨擊,就算日本當局再不要臉,可一旦讓列強抓住口實從而對馬關和談進行干涉,那將使日本處於極其不利的狀態。很快在中國活動的日本間諜向日本國內傳回情報:清政府已請西洋列強出面調停中日糾紛,而以俄國為首的勢力對此表現出明顯的興趣。

對列強而言:中國是一個偌大的市場,絕不能允許日本獨佔。基於這樣的心態的各國駐日本的大使、領事們紛紛跑到醫院慰問李鴻章,老謀深算的伊藤博文自然知道這些外國人葫蘆裡買什麼藥,於是在之前的談判中一直保持強硬姿態的他表示:鑑於李鴻章的身體原因可以講談判延期舉行,同時日軍暫停對中國的軍事行動。在此之前儘管中、日兩國已在馬關進行和談,但日方一直堅持在和約達成前不能停止軍事行動,也就是說在此之前中、日兩國處於一種邊打邊談的狀態。不過狡猾的伊藤博文留了後招:停戰範圍只涉及遼東和山東,而臺灣、澎湖列島及其附屬島嶼此時已事實上處於日本的佔領之下,日本正在緊鑼密鼓地鎮壓當地人民的反抗。李鴻章拒絕了日方延期談判的意見,堅持儘快談判。4月1日陸奧宗光向李鴻章遞交了日方新的談判方案:承認朝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和臺灣、澎湖列島及其附屬島嶼;賠款3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杭州、蘇州為通商口岸並允許日方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基本上除了取消在京津、山海關地區駐軍的條款外和原方案並無多少更改。李鴻章知道對鐵了心要狠宰中國一筆的日本而言:這就算是”重大讓步“了,可他仍堅持讓日方再做讓步,日本出於儘快達成和約以免引起列強幹涉的目的最終同意將3億兩白銀的賠款減少到2億兩。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同日本政府的代表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除賠款縮減為2億兩白銀外,其它條款基本依照了日方方案。六天後同樣對遼東半島懷有野心的俄國聯合德、法兩國要求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日本在三國的壓力下被迫同意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但又向中方訛詐了三千萬兩白銀的贖遼費。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李鴻章遇刺的背景。1894年,中日因半島問題發生衝突,日本在黃海大東溝偷襲大清高升號運兵船,隨後兩國宣戰。經過幾個階段的戰役,中國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威海衛相繼失守,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甚至揚言要攻入北京,再加上遼河以東防線的6萬守軍被日軍擊潰,導致清廷驚慌失措。清廷在戰場失利的情況下,曾兩度派人求和。一次是由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派天津稅務司德璀琳前往日本,另一次是清廷派遣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並聘美國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赴日求和。但是,由於日本鑑於當時未攻下威海衛,北洋艦隊尚有餘力,這樣清廷就不會因議和而給予更多的好處,所以對這兩次求和置之不理。到了1895年3月,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限於國力和考慮到戰爭拖延於己不利,於是點名要李鴻章前來談判議和。而清廷已是驚弓之鳥,極力要求休戰,於是,在3月20日,李鴻章抵達下關春帆樓,正式與日本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等和談。

和談的過程中,李鴻章在24日第三次談判結束返回驛館的路上時,被日本浪人的手槍擊中面部。日本政府聞後大驚,不僅下令立刻緝捕該名嫌犯,而且還多次前往李鴻章寓所探病,甚至天皇都親自過問李鴻章的傷勢,讓太醫為其調藥。日本人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考慮到當時日本已經作戰太久,如果繼續打下去,日本也會支持不住,所以想要儘快結束戰爭,並通過條約痛宰中國一筆。但是,李鴻章遇刺後,如果李因此而回國養病,或者因此而在日本客死,那麼,日本不僅無法結束中日戰爭從而在其中撈足好處,反而招致巨大的國際輿論壓力,甚至可能導致其他列強對中日談判的干涉。當時,清政府已經請英美法德俄等國進行調停,後來也有我們所熟知的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所以,日本人才對李鴻章遇刺才會非常著急。據傳聞,李鴻章遇刺後,本來日本人要求中國賠償3億兩白銀,現因急於達成議和,所以改為2萬兩。正好,以李鴻章遇刺為機緣,所以形成了李鴻章挨一槍讓清政府減少1萬兩賠款的說法。


國家人文歷史


因為日本根本不知道中堂慫如狗啊。

當時的日本是真的撐不下去了,以紡紗廠等輕工業和農業支撐下來的工業軍事戰爭已經透支了日本的國力,日本已經打不動了,所以才會急著和談,急著要求清政府給予賠款。


結果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李鴻章被刺殺。李鴻章是欽差大臣,在外代表著清政府的形象,對李鴻章的刺殺就是對清政府的挑釁,按照常理推斷,一國大使被刺殺,很有可能所在國會被激怒,然後繼續戰爭。與日本不同,清政府的戰爭潛力還很大,其他派系的軍隊還沒動用,清朝民間還有人試圖組織艦隊直接突襲日本本土,丘逢甲和劉永福還在臺灣磨刀霍霍……


結果李中堂慫如狗,根本不以為意,乾脆利落的就在馬關條約上把字簽了。回來四處炫苦情。


扣毛


1895年李鴻章為了中日甲午戰爭的事,奉命去日本馬關與日本議和,當時的談判地點為春帆樓。這個春帆樓原來是診所,後來被改成河豚店,據說日本選擇這個地點,就是想吃下清政府這個“河豚”。

在和談的過程中雙方爭執不下,李鴻章在24日第三次談判結束返回驛館的路上時,被日本一名無業青年用手槍擊中面部。這件事情使日本政府大驚,不僅下令立刻緝捕該名嫌犯,而且還多次前往李鴻章寓所探病,甚至天皇都親自過問李鴻章的傷勢,讓太醫為其調藥。

當然這並不是日本人奉行“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準則,日本人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考慮到當時日本也太支撐不下去了,如果繼續打下去,大清沒玩完,日本先倒下了,所以日本也想盡快結束戰爭,並通過條約狠宰大清一筆。

但是李鴻章這下遇刺後,如果李鴻章要回國養傷而不籤條約,或者是直接死在日本,那麼就算大清因為畏懼日本不敢報仇,其他列強也會因為日本這種殺死使者的行為而對中日談判進行干涉。

當時因為當時清政府已經請英美法德俄等國進行調停,如果李鴻章出什麼意外的話,其他列強肯定不會坐視不管,當然他們也不是關心清政府,而是關心他們在清政府的利益,所以日本人才對李鴻章遇刺才會非常著急。

李鴻章也以此機會,令中日停戰,但他與清政府互通的電文卻被日本人給破譯了,也清楚了清政府的底線。據說當時日本只是想隨便獲取點利益,沒想到清政府的“底線”會這麼高,出手會這麼闊綽。

所以他們擬定了確認朝鮮獨立、清政府賠償三億兩、割讓臺灣以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膠東半島給日本、向日本開放北京、重慶、蘇州等七處通商口岸、長江等河流航行權、日本駐軍地點及所需軍費等極其不合理的條約。

李鴻章本來以為此次遇刺會讓日本有所退讓,沒想到他們更加獅子大開口了,李鴻章幾次發電跟清政府溝通均被破解,最後擬定賠款變為兩億兩,遼東半島割讓範圍適當收縮,通商口岸變為四處。

但這並不是因為李鴻章遇刺,同情李鴻章而改的,而是根據西方列強的態度改的,如果沒有西方列強的虎視眈眈,李鴻章就是死在了日本,日本也不會少要一分錢的。所以這也形成了李鴻章挨一槍讓清政府減少1億兩賠款的說法。


魏青衣


首先這個問題我感覺自己很有必要回答,篇幅很長,希望喜歡歷史的同學認真讀完因為想還原歷史的真面目。

話不多說,我直接放出觀點,日本撐不下去了。1895年日本的並非二十世紀30年代的日本,它有能力發動31年的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的東三省,也並非37敢於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日本,還叫囂出三個月亡中國的口氣,這個時候如果說兩國的國力對比懸殊確實如此。近代日本的強大是從明治維新開始(19世紀60到90年代)的,甲午海戰就是發生在明治維新末期,既然是末期很多人認為當時日本已經是一個資本主義強國。其實不然,對於一個資本主義強國30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這個可以參照當時的西方列強,資本發展必須要五要素:資本,市場,勞動力,原料,科技。區區四島倭奴哪來這些東西,但是人家思想先進善於進取,天皇帶頭幹,舉國上下君民團結一心。接下來全國掀起一片全面向西方學習的熱潮,派遣留學生到歐洲學習先進科學文化知識,國內興辦工業,可是沒有資金也運轉不起來呀,剛起步的日本,國內除了勞動力充足以外其他四點都沒,於是男的自願拿著極低的工資為工廠勞動以推動國內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女的下南洋用身體為大日本天皇賺取大量外匯,這些賣淫女稱為南洋姐,她們這優雅的服務俘虜各國商人的身心,同時她們也心繫祖國,大家都知道,甲午海戰中有一艘強大的軍艦叫做吉野號巡洋艦,這艘軍艦的性能遠高於當時中國在西方購買的幾艘遠字號戰艦。據說當時中日就這一艘軍艦都掙相購買,西方國家也趁機抬高價格,最終清政府以財力不足放棄了,而日本國內上到天皇每天一頓飯,下到南洋姐晝夜奮戰透支身體為帝國盡忠,她們的理想就是讓自己的身體成為吉野號巡洋艦上的每一個螺絲。

就這樣日本發展了三十年,感覺自己可以了,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是日本的必然選擇,因為西邊這個國土面積1200萬平方公里,擁有4四萬萬人口的古老鄰居有它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所需要的一切,這裡有資本,有市場,有原料,更幸運的是還有一個自私自利,玩政治陰謀高手的老妖婆統治著這個國家,全國上下依然糜爛著一股落後腐敗內鬥的氣息。朝鮮半島危機就是這個必然事件的導火索,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求助清朝,作為宗主國的大清出兵朝鮮去在小弟面前裝個逼,在清政府出兵朝鮮鎮壓東學黨起義的同時,一萬多名日軍以保護僑民和使館為藉口不請自來,陸續從仁川港登陸。1894年7月23日,日軍突襲漢城王宮,挾持高宗和閔妃,扶植了以興宣大院君為首的親日傀儡政府;7月25日,日本未經宣戰就突然襲擊豐島海面的清軍運兵船,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9月底,清軍退回鴨綠江,日本完全控制了朝鮮。就這樣黃海大戰就開始了,雙方對轟5五個小時,均有損傷,北洋艦隊主力尚在,從海上打到陸地,再用陸地的威海衛港口的防衛炮轟威海衛港內尚有北洋海軍各種艦艇二十六艘,這樣北洋艦隊的海陸武裝力量已經被日本摧毀或佔領了。李鴻章去赴日談判時日本已經向中國內地推進,叫囂打進北京活捉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這個時候日本是相當有底氣,慈禧個老妖婆聽到這口號也吹促李鴻章條件儘量允許。而此時國內外一片譁然,連什麼都不懂的百姓都不相信中國盡然敗給了日本,抗日情緒日益高漲,各種民間組織,各級官員也請求皇帝組織兵力與日本一戰,要知道甲午海戰時中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知道中國在和日本在打仗,也就是說對於這一場戰爭大清從未準備過,因為他們從沒把小小的日本放在眼裡,這樣的蔑視也不是沒有底氣的,自太平天國剿滅以來國內無大事,洋務運動轟轟烈烈三十年,參戰的北洋艦隊實力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西方列強也不敢怎麼動清朝,沒人知道它的實力究竟怎麼樣,況且洋務運動建立的是三支海上武裝力量,北洋艦隊只是一種實力最強的一支。國外也同樣驚訝得摘下眼鏡,大清也太弱了吧,這也為八國聯軍侵華埋下了伏筆,反正你都這麼弱了,欺負你有問題嗎?

李鴻章就在這個風口浪尖上被一個日本浪人幹了一槍,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這個連封建社會都遵守的基本外交禮儀竟然發生在資本主義國家,這個醜聞被西方各大媒體掙相報道,就這樣本來就沒有底氣再打下去的日本又陷入了國際輿論的被動局面,如果到時候中國士氣旺盛舉兵反攻日本不見得能擋得住,各國列強出兵干預的話日本更是沒希望。就這樣日本天皇和首相對於李鴻章被挨槍這事上急得跺腳,既想戰爭的利益最大化又怕夜長夢多情況有變,所以也急忙與李鴻章達成條約內容,據說戰爭賠款是3個億,因為李鴻章捱了一槍降到了兩個億。其實日本最開始咄咄逼人完全是出於嚇唬清廷,參照1904-1905年的東北日俄戰爭,雖然俄國最終戰敗,日本獲得了在中國東北的權益,但是日本人心不足蛇吞象還要戰爭賠款,沙皇說要錢沒有,要不再幹一架,日本:那算了。就是通過馬關條約日本獲得的發展國內資本主義所需的資本,原料,市場,並迅速擠入世界列強之列,然後再侵略中國,從局部的東三省掠取資源積蓄力量再到37年的全面侵華。中日必有一戰日本準備了幾十年,用中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去侵略中國,所以說中國近代的屈辱你不瞭解歷史根本不知道有多屈辱。小編認為中國最近代最豪邁的兩句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國人民不承認列強的不平等條約。中國近代意義最重大的戰爭:抗美援朝戰爭,這一戰,西方人:中國人跟以前確實不一樣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不是一句空話,不說了,都是淚,中國加油↖(^ω^)↗





錦樊一頁


李鴻章在日本遇刺,一度改變中日談判進程,雖然影響力有限,但為北京城換來了三個星期的安全期。

李鴻章在與日首相伊藤、外相陸奧會談時,伊藤明確表示,停戰條件是:

日本軍隊佔領大沽、天津、山海關及在該處的城壘;
在上述各處中國軍隊,須將一切軍器、軍需品移交給日本國軍隊;
天津、山海關間的鐵道,由日本軍務官支配管理之。中國政府擔負休戰期間日本軍事的費用。

這等於將北京城的安危直接置於日本的威脅下,不光是李鴻章,就連大清政府都不會答應。因此會談一直僵持不下。

李鴻章遇刺事件,令日本政府大為震驚,因為他們答應此事會引來西方列強的干涉。外相陸奧表示:

若李鴻章以負傷作藉口,中途歸國,對日本國民的行為痛加非難;巧誘歐美各國,要求它們再度居中周旋,至少不難博得歐洲二、三強國的同情。而在此時,如一度引出歐洲列強的干涉,我國對中國的要求亦將陷入不得不大為讓步的地步。

言外之意,日本擔心李鴻章就此事大做文章,加上西方列強的干涉,那麼日本在停戰條件上的願望很難達成。於是他與伊藤商量,決定先實現大清政府一直渴望的休戰願望,藉此表示自己的態度。

就這樣,日本無條件休戰三星期,但休戰區域限於奉天、直隸、山東三處。換言之,這三星期內,北京城暫無安全威脅。

雖然休戰,但談判繼續。後面的事情便是《馬關條約》的簽訂。

試想下,如果李鴻章中途回國,就此事大做文章,博得西方列強的同情,也許就不會有《馬關條約》裡這樣苛刻的要求,李鴻章懂其中的道理。但大清政府卻不懂,希望早日與日本達成協議,可儘早消除京師的威脅,而不是利用西方列強的矛盾來發揮作用。


五味社


李鴻章遇刺主要是起了引子的作用,解釋前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

(1)比喻

一隻瘦狗叼著一根掛著數斤肉的骨頭路過狗群,突然瘦狗打了個噴嚏骨頭掉了,瘦狗頓時嗷嗷地亂叫,立馬去叼骨頭。

它叫是因為它知道肉恐怕搞丟了,狗群裡的眾多肥狗會和它爭搶。

在這裡,打噴嚏就是李鴻章遇刺,狗自身的問題導致它的危險出現,骨頭就是利益。那麼,李鴻章受傷你可以理解為噴嚏本身的液體病毒,或者隨便噴嚏落在了什麼地方的土呀石頭呀啥的,毫不重要。

(2)李鴻章遇刺是日本國內的噴子所為

當時的日本意圖索中國12億兩白銀並吉林、遼寧、山東半島、臺灣島、琉球群島、舟山群島等眾多領土。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們認為繼續打下去,吞併中國也不是沒有可能。無論哪個列強跑出來搶日本的果實,日本都得吐出來一部分。

在當時,英、俄、德、法、西、奧匈、美比日本的實力都更強大,特別是前兩國。就在李鴻章遇刺前,得到日本談判條件的沙俄就已經被氣瘋了。

(3)日本明知自己要價太高,準備慢慢討價還價,結果李鴻章遇刺給了列強插手口實,日本連忙比底線要價高些

《馬關條約》簽訂時的條件早在1894年11月就已經在日本外交系統定了。12億兩、割四省六地給日本主要是軍方的強硬派的意見。

儘管,日本見李鴻章遇刺,列強可能干涉,急忙扭轉不急不忙的態度和李二簽訂了條約。但《馬關條約》簽約當天的4月17日,三國就一致決定武力解決!

4月23日,三國分別向日本發出最後通牒:割佔遼東威脅首都,使朝鮮名存實亡,嚴重破壞地區和平,日本應放棄遼東半島。限你國15日內答覆。

海軍大臣西鄉認為:僅沙俄就打不過,更何況三國。外相陸奧更反對召開國際列強會議,在會上《馬關條約》可能被列強反對從而無效,到時候更麻煩。三天內日本就已經決定同意答應條款,但日本想繼續拖拖時間。

最終,在5月4日,日本答應了這一要求。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李鴻章遇刺讓日本擔心列強幹涉,自己的好處被列強瓜分。


坐古談今


在遇刺事件發生前,戰場上的形勢對日本很有利,但整個戰局上的形勢對日本已經形成了巨大的隱患。

李鴻章赴日本參加談判時,在遼東和山東戰場,日軍已經節節勝利,山東戰場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遼東戰場遼南大部分地區已經淪陷,日軍既可以直指遼北進攻奉天(瀋陽),也可以赴向遼西過錦州直攻山海關,但前提是,日本要有足夠戰爭資源的情況下。



而此時已經是1895年3-4月份之後,在北京已經開始面臨危險的情況下,清政府雖然想通過和談的方式來儘快結束戰爭,但日軍已經直逼山海關,北京地區的安全也迫在眉睫,在此情況下清政府也調集大量陸軍趕往遼東前線,日軍在陸地上的阻力也越來越大,而在戰爭供應方面,由於戰爭已經歷時半年之久,日本的財政壓力也越來越大,由於財政緊張物資緊缺,日本個別地區甚至發生了群體事件,國內矛盾已經愈演愈烈。



由於戰爭物資無法及時供應,在1894年至1895年幾個月的冬季裡,在華日軍有高達1萬人因凍傷傷寒病等寒冷原因而造成非戰鬥減員和死亡(但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整個甲午戰爭日軍在戰鬥中的死亡人數也只有1000多人),在華作戰的日軍部隊甚至要通過在淪陷區內採購和搶掠,才能保證大部分的戰爭需求,戰爭一旦遷延日久,向對拼國力的方向上發展的話,勝利的天平很可能會向清政府方向傾斜,但在這之前清政府提前認慫,自然也給了日本一個偌大的機遇。

所以當李鴻章遇刺事件發生後,日本方面也是無比緊張,一旦李鴻章遇刺而導致談判破裂,戰爭繼續延續,最不利的還是日本,所以遇刺事件發生後,日本反倒更著急提前結束談判,徹底通過和談手段來解決戰爭。


遼寧資深球迷


不請自來。首先先說一下李鴻章在日本遇刺的始末:

甲午戰爭時期,日本軍隊先進的武器設備將閉關鎖國的清政府打醒,而且在此時,清政府終於意識到,在正面戰場上擊敗日本無異於痴人說夢。面對愈演愈烈的戰爭形勢,清政府做出了請求停戰的勸示。在美國的干涉下,日本政府答應了清政府提出的“議和”政策,並點名要求李鴻章作為全權談判大臣前往日本。

這是李鴻章不知第幾次為清政府擦屁股了,而且這一次在他肩上的擔子非常沉重,因為在之前的作戰中,日本已經完成了對山東和遼東地區的海上控制權,並以此為跳板準備進軍清政府的老窩-北京。

1895年3月19日,李鴻章抵達日本,次日與日本方面舉行了第一次會談。日本方面指出,要想日本停戰,需答應以下三個條件:

1 日本軍隊佔領大沽、天津、山海關等地區

2 以上地區軍隊將一切武器、軍需品移交日本軍隊

3 天津、山海關的鐵路由日本方面使用,並負責在休戰期間日本軍事所產生的一切費用

條條框框,完全置清政府與無人境地,並且這種未戰而先把中國拖垮的約束是任何一個愛國人士所不想看到的。

3月24日,李鴻章撤回休戰提議,要求開始議和條件的談判。但是,日本方面還隱藏日軍向臺灣開進的事實,企圖在佔領臺灣後逼迫李鴻章就範。

在談判席上,兩國就議和條款僵持不下,但之後的一件事卻改變了這件事情的進程。3月24日下午,在第三次談判結束後,李鴻章乘轎返回驛館,在快要到達驛館時,人群中突然躥出一名日本男子,乘人多往李鴻章臉上就是一槍。之後,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當場昏迷不醒。而刺客在此時趁亂四處逃竄,溜之大吉。

行刺事件發生後,日本方面大為震怒。因為日本政府本來打算的就是借戰爭撈一筆,然後見好就收。但在關鍵時刻除了這麼一個大事件,意義可能就會變的非常不一樣了:

“若李鴻章以負傷作藉口,中途歸國,對日本國民的行為痛加非難;巧誘歐美各國,要求它們再度居中周旋,至少不難博得歐洲二、三強國的同情。而在此時,如一度引出歐洲列強的干涉,我國對中國的要求亦將陷入不得不大為讓步的地步。

本來是自己佔盡便宜的事,卻不巧一顆子彈打在了關鍵時刻,在這時候的國際大事件無異於驚天霹靂,日本政府也意識到,如果不答應清政府提出的休戰提議,則後患無窮。

李鴻章遇刺事件,一度改變了談判的進程,也對議和條款的割地、賠償款上進行了有效的影響。這顆子彈,換來了三個星期的休戰時間,而日本政府的不得不讓步,也因這顆子彈而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