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刊文: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開啟了寧夏發展的新階段。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寧夏各族人民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沿著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走過了波瀾壯闊的奮鬥歷程,寧夏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成功範例,譜寫了民族團結進步的光輝篇章。


一、始終不渝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把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確的政治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經過長期探索實踐作出的偉大創舉,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標誌。

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這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各項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自治區成立以來的60年,是寧夏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60年,是寧夏各族人民生活極大改善的60年,是寧夏民族團結、社會長期保持和諧穩定的60年,寧夏大地的面貌、全區各族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60年的偉大實踐,使寧夏各族幹部群眾充分認識到,對於寧夏這樣一個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來說,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一切是不可想象的。做好寧夏各項工作、推動寧夏發展進步、增進寧夏人民福祉、實現寧夏長治久安,必須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按照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要求,堅定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寧夏落地落實,確保黨中央政令在寧夏暢通無阻。2017年6月自治區召開第十二次黨代會,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根本遵循,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努力實現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確保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作為工作主題,動員全區各級黨組織和各族幹部群眾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著力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著力保持社會和諧穩定,著力鞏固和發展黨的執政基礎,推動全區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出新步伐。這些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都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取得的,都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取得的。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黨中央對寧夏工作高度重視,對寧夏各項事業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寧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7月親臨寧夏視察,為寧夏發展掌舵領航、把脈定向,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寧夏的關心關懷,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寧夏各族人民的濃濃深情,對於寧夏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6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在推進經濟發展、深化改革開放、幹部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改善民生、財政轉移支付等各方面大力支持,對寧夏改革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60年來,全國各族人民對寧夏人民飽含深情厚誼,許多省區市和中央企業通過幹部、科教人員支寧,工廠、服務業遷寧,持續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等,給予了無私援助和鼎力支持,助力寧夏加快發展,逐步縮小與發達省份的差距。所有這些,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充分彰顯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無比正確性,寧夏各族人民發自內心地感到“共產黨好,黃河水甜”,發自內心地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寧夏60年創造的輝煌,根本在於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真正實現各民族一律平等和當家作主。無論過去出現多少困難和挑戰,都絲毫沒有動搖寧夏各族幹部群眾對黨的熱愛和忠誠、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新時代我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更加需要有堅如磐石的忠誠,更加需要有捨我其誰的擔當。我們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堅決維護”,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寧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始終沿著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闊步前行。

二、始終不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開創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60年來,我們堅持把發展落實到解決區域性共同問題、增進人民福祉、促進民族團結上,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建設、西部大開發、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和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等重大機遇,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了由農業經濟為主向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經濟為主、由溫飽不足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轉變。

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堅持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發謀劃和推進寧夏發展,以建設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區、現代煤化工基地、新能源綜合示範區、全域旅遊示範區為抓手,著力打造西部地區轉型發展先行區,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切實把新發展理念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落實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方面”的指示精神,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強做活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初步形成了具有寧夏特色和區域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2017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達到3453.9億元、50917元,分別是1958年的1053倍、289倍。立足打破制約經濟發展的短板瓶頸,實施了一大批能源、交通、水利、通訊等重大基礎設施工程,2017年電力裝機容量達到4187.6萬千瓦、發電量達到1380.9億千瓦時,全區公路通車裡程、鐵路運營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分別達到34561公里、1060公里和1609公里,成為西部第二個實現縣縣(區)通高速公路的省份,建成覆蓋全區的信息通信基礎網絡。

脫貧攻堅成效顯著。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扶貧開發和脫貧攻堅的戰略部署,先後實施了“三西”農業建設、“雙百”扶貧攻堅、千村扶貧攻堅、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等扶貧開發工程,移民安置貧困人口130萬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要求,堅決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大力實施脫貧富民戰略,落實發展生產、異地搬遷、生態補償、教育扶貧等政策措施,不斷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充分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經過30多年的開發式扶貧,寧夏貧困人口從1982年的119.3萬人減少到2017年的23.9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6%,投資40億元的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全線通水,113萬山區群眾喝上了放心水。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下大力氣解決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顯著增強。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增收,2017年全區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9472元、10738元,分別比1957年增長了135倍、104倍,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分別降至28.8%、30.8%。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區各類各級學校達到3406所,其中普通高校19所,形成了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特殊教育的現代教育體系,建成西部最大的職業教育園區。實施健康寧夏戰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2017年全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272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3.85萬張、衛生技術人員49714人,分別是1958年的13.6倍、27.9倍、17.1倍。建立城鄉醫療、養老和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疾病應急、醫療救助等制度全覆蓋。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建設天藍、地綠、水美的美麗寧夏”的要求,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守生態底線和紅線,大力實施生態立區戰略,主動擔當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實施了一批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積極構築以賀蘭山、六盤山、羅山自然保護區為重點的“三山”生態安全屏障,加大黃河保護力度,大力整治生態環保突出問題,水土保持、節水型社會、防沙治沙“三個示範區”建設加快推進,率先在全國實現了土地沙化趨勢整體逆轉,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20年“雙縮減”,人均溼地面積居西北第一,生態環境和城鄉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60年來,寧夏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民生水平穩步提升,民族團結進步的物質基礎更加鞏固,各族群眾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自豪感進一步增強。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始終牢記“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切實把推動高質量發展與保障改善民生、保護生態結合起來,多做強基礎、謀長遠、增後勁的工作,多辦順民意、惠民生的實事,多解決群眾牽腸掛肚的問題,讓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三、始終不渝堅持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依靠56個民族的團結和力量。60年來,我們始終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自覺站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站在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立場上想問題、辦事情,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來抓,持續用力、久久為功,長期保持和發揚了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優良傳統。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確處理差異性和共同性的關係,尊重差異、包容多樣、鞏固一體,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鼓勵開展“社區鄰里節”等交流互動活動,促進各族群眾在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各族群眾同村共莊、相鄰共居,各族學生同班共校,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的共同價值理念,在全社會唱響“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民族團結主旋律,引導各族幹部群眾不斷增強“五個認同”,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18個非遺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目錄,9個縣區、鄉鎮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近年來創排精品劇目30餘部,2部榮獲“五個一工程獎”。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成了一批高標準鄉鎮綜合文化站,貧困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了全覆蓋。

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堅持重在交心、重在平時、重在行動、重在基層,持續開展黨的民族政策“百場萬人”大宣講活動,紮實推進以“五項特色教育”“八大工程”“五項機制”為主要內容的“585”創建行動計劃,連續30多年開展“民族團結月”活動,每3年組織一次民族團結進步模範人物評選活動,每5年召開一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1個、示範縣9個、示範單位20個、先進集體108個,“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在各族群眾中牢牢紮根、深入人心。

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以發展促團結、以團結聚人心”的囑託,促進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讓民族團結之花在寧夏大地常開長盛,讓民族團結的旗幟在寧夏大地高高飄揚。

四、始終不渝堅持改革開放,激發民族地區繁榮發展的強大動力

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民族地區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自治區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堅持深化改革不動搖、擴大開放不停步,為寧夏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持續不斷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戰略佈局,緊緊圍繞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抓住不同發展階段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緊緊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先後出臺400多項重大改革舉措。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建立三級“兩個清單制度”,推廣“互聯網+政務”,構建“不見面、馬上辦”審批模式,行政審批事項減少75.6%,營商環境明顯改善;完成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確權率達到96.5%,頒證率達到93.9%,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統籌推進“三權分置”,農墾、農林科學院、供銷社、國有林場改革取得實效;“鹽池金融扶貧”模式、“蔡川模式”和“脫貧保”等金融扶貧改革試點經驗走向全國;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和投資集團,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發展;完成生態紅線劃定並嚴格實施,空間規劃(多規合一)試點成果得到中央肯定;市縣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進;加快銀川都市圈建設,固原市、銀川市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取得實質性進展;水利、科技、財稅、商事等領域改革穩步推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動力、增添了活力。

推進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對外開放。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著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支點。積極推進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銀川綜合保稅區建設,加速推進空港口岸建設,開通多條面向歐洲、中東、東南亞的國際航線,國內省會城市直航比例達到89.7%。銀川至西安、銀川至包頭、中衛至蘭州、吳忠至中衛高鐵加快建設。與49個國家的57個地方政府建立了國際友城關係,寧夏企業在全球28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銀川公鐵物流園打通寧夏通往歐洲、中亞港口物流通道。加強與港澳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及中部地區區域合作,東西部科技合作等取得重要進展。

解決民族地區發展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擴大開放。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開放發展上搶機遇”的重要指示,堅持“三個不能變”,把改革開放作為民族地區破解難題、挖掘潛力、激發動力的有效抓手,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推進改革開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開放上來,同全區人民群眾一道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五、始終不渝堅持依法治區,著力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民族地區社會和諧穩定關係黨和國家工作全局,關係國家長治久安。60年來,我們自覺肩負起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的政治責任,一手抓保安全、護穩定,一手抓打基礎、謀長遠,著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問題發生,實現了社會安全穩定形勢持續向好,群眾的安全感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堅決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始終把意識形態工作作為黨的建設和政權建設的重要內容,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旗幟鮮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加強對媒體、出版物、文藝作品、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和各類社團科研機構的導向管理,絕不給錯誤思想提供傳播渠道。加強互聯網管理運用,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深入開展網上輿論鬥爭,嚴密防範和抑制網上攻擊滲透行為,打好網絡意識形態攻堅戰,努力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堅決打擊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暴力恐怖勢力“三股勢力”,有效防範和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活動。大力推進平安寧夏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進基層管理服務網格化智能化社會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嚴厲懲治各類違法犯罪行為。注重從源頭上排查化解矛盾糾紛,落實“三級包抓化解”工作機制,開展集中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活動,用心用情用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深化依法治區實踐。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加強憲法實施,不斷完善民族區域自治法配套法規體系,制定現行有效地方性法規166件,批准地方性法規76件。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理民族事務的能力。加快法治政府建設,推進依法行政,推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努力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促進宗教和順平靜。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堅決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探索了“四進”清真寺活動、“和諧寺觀教堂創建”等一些好的做法。堅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做好“導”的文章,加強信教群眾的思想教育,切實維護現有宗教格局穩定。

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是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保障。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著力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指示要求,更加堅定自覺地維護民族地區和諧穩定,努力使寧夏大地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讓各族人民緊緊擰成一股繩,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60年的偉大實踐和輝煌成就已載入史冊,更加美好的前景需要我們砥礪前行、共同創造。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振奮精神、實幹興寧,奮力開創新時代寧夏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為實現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