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质量的勤奋比懒惰更可怕(必读)


低质量的勤奋比懒惰更可怕(必读)

来源网络

没有效率的勤奋,就是懒惰

一直很喜欢作家刘瑜的一段话:每当我一天什么也没干的时候,我就开始焦虑。每当我两天什么都没干的时候,我就开始烦躁。每当我三天什么都没干的时候,我就开始抓狂。不行啊,不行了,我三天什么都没干啊,我寝食难安……这正是我三个月前的真实写照。

很多人都养成了这样一些“好习惯”习惯,绝不让任何一分钟死有余辜:在堵车的时候听日语、在等人的时候写文章、在上厕所的时候看书、在任意两件事的衔接点那里扒出细缝,用来回邮件或回短信……以为这就是所谓的勤奋,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同伴的钦佩。

但事实上不难发现:人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休息时间越来越短,情绪就会越来越焦躁。甚至只要有十分钟的无作为,就会使人变得非常慌张!而我的社交时间也不得不尽量地缩短,甚至不再有功夫交朋友。

更可怕的是,工作量明明没有变化,可看起来每一天它都在成倍地递增。所以,人们开始害怕夜幕降临的那一刻,因为那意味着这一天有更多的事情被贴上了“没完成”的标签。

此时,很多人会自我责备那是自己“无能”的表现,其实未必是这样!问题的关键是他们没有认识到“没有效率的勤奋,就是懒惰。”

最笨的努力,就是没有效率的勤奋

很多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疑惑:“我每天不是上课就是自习室,为什么考试成绩还是没有那个每天下课就去玩的室友好呢?”

很多辛勤的白领在年终总结时诧异:“我加班、出差,把周末都贡献给公司,为什么感觉自己一点也没有进步?”

很多家庭主妇在一天结束后都会感慨:“明明一刻没闲,怎么一天下来屋子依旧这么乱,账单还是没有整理?”

作者蒂姆·费瑞斯曾在他的书中指出了忙碌和效率的重要区别:那些整天忙忙碌碌的人,可能是以牺牲有效性为代价而维持忙碌状态的。

其实,稍加思考就不难发现:很多人其实是在缺乏计划的无序状态下开始新的一天,如习惯在工作前打开新闻浏览半个小时;很容易因为收到邮件、短信而分心;当思维卡壳的时候,总是迅速起身去泡一杯咖啡而不是顺着思路继续找寻答案……就是这些不易察觉的小习惯,制约着我所拥有的时间发挥出最大功效。

再去问问曾与自己有同样苦恼的学生、白领与主妇们,“自习室里刷微博看朋友圈”“毫无计划地加班”“看了几集肥皂剧”,这些是大多数人“有付出没收获”的最主要原因。

最笨的努力,就是没有效率的勤奋。

低质量的勤奋比懒惰更可怕(必读)

来源网络

低质量勤奋,往往比懒惰更可怕

“勤奋——质量”四种人

不必为懒惰正名,勤奋本身绝对是值得鼓励的,“天道酬勤”,“书山有路勤为径”,“勤能补拙”,这些古训统统都没有错,错在低质量。

什么叫低质量勤奋呢?如果把勤奋、懒惰、低质量、高质量排列组合一下,我们可以得出四类人:

(1)高质量勤奋

这类人既勤于动手,又勤于思考,效率高,产出好,能高质量完成目标。

如果大家细心观察,自己公司的老板、团队的骨干,或是知名的企业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很可能就是这样的人,如果不是不是长时间高质量勤奋,很少有人能白手起家或平步青云,达到自己所在领域的顶级水平。

(2)高质量懒惰

这类人看上去懒是懒,但懂得什么时候可以懒惰,什么事情可以懒惰,关键环节不掉链子,吃着火锅唱着歌就把事情给办了,通常还完成得很好。

比如陌姐上学的时候,身边就有几个这样的学霸,平时也没见多用功,上课正常上,偶尔还睡觉,下课总是出去休息娱乐,从不上补习班,可期末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高质量懒惰一般人学不来,他们既聪明有天赋,又懂得劳逸结合,工作生活两不误。人比人,气死人!

(3)低质量懒惰

这类人既不想勤奋,又不想动脑筋,对生活没什么追求,得过且过,吃饱了饭就混天黑,妥妥的懒汉,陌姐就不举例说明了。

(4)低质量勤奋

从字面上看,勤奋的人不应该低质量,有些人不能说不努力,工作也颇有成效。可惜他们的那股子劲儿用错了方向,这就是低质量勤奋的一种。

还有一种人:他们分秒必争,日程排得满满的,一天到晚没有空闲的时候。 他们起早贪黑,见过城市六点钟的样子,搭乘最后一班公交回家,身体疲惫,行色匆匆。

他们鸡血满满,耳濡目染了太多励志故事,时刻关注着行业大咖的言论,流连于各种社交场合,一言不合就加微信、发朋友圈晒加班。

结果呢,靠兜售成功学励志课程的导师都财务自由了,自己却一事无成,原地踏步。

这类人也是典型的低质量勤奋者,摆出了一幅勤奋的姿态,连自己都相信了,却没有享受到勤奋的成果,甚至为此浪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银子。他们天天表演着自己有多勤奋努力,事实上却连一本薄书都读不完,一件小事都坚持不下去,背英语单词永远都停留在前几页,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懒惰是人的天性,而想积极向上也是人的天性,两种欲望碰到一起,就产生了一种叫低质量勤奋的陷阱,如果不跳出来,就会越陷越深。

提高勤奋效率的一些方法

手写一份工作计划

比如,手写一天的工作计划。每一个小时的计划抵得上五个小时的执行,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计划更令自己有想征服的欲望。写下待办事件,按照重要和紧急的程度去完成清单。

在自己最有精力的时候做最重要的事

要在自己最有精力的时候做最重要的事。有效的时间管理不仅仅是寻找一天中的额外时间,还要将你的有效时间和你的有效精力匹配起来。了解自己的精力巅峰并进行合理利用,这是用更少的时间达到更好的效果的高效原则之一。

远离容易令你分心的事

加强情绪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远离容易令你分心的事。我们总是“做不完”一件事,也许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真心实意地“想做完它”。如果想真正达成目的,那去自习室就不要一直盯着手机,处理棘手问题时就不要回复不太紧急的邮件,熬夜加班时不要随手开了购物网站……“强行专注力”,这正是大多数高效率人士所拥有的能力。

劳逸结合

很多人都觉得运动是浪费时间,但研究显示,运动可使一个人的工作效率提升。跑步、骑车、瑜伽、游泳……每天只需要30~60分钟,就可以使人的管理能力、精神状态和承压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

认真清除“勤奋之人”暗藏着的“懒惰”证据

曾有人做过一个项目,记录一些非常忙碌的女人在100天中每一日的行程。其中,一个女人在周三下班时发现家中的热水器坏掉,地下室全是水,所以当晚她忙着清理,第二天请修理工来帮忙,第三天请专业人士来清洁地毯……一周中,那名女士花了7个小时来处理这件事。

记录人感慨:“如果你在一周的开始时问这位一直非常忙碌的女士,‘你有7个小时的余闲吗?’她一定会说,‘没有,你难道看不到我有多忙吗?’”

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会给出的答案,因为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高度拉伸的。只要像对待“突然坏掉了的热水器”那样去对待工作,我们就能够在一周里得到那7个小时的富余。

这7个小时,也正是那一个个看起来很忙的“勤奋之人”,暗藏于生活中的“懒惰”的证据吧?

学会用脑子勤奋

脑子是个好东西,很多事情都需要过脑,爱因斯坦这样强调思考的重要性: 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哈佛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也发表过这样的研究:穷人之所以穷,不是因为金钱,而是心智的“带宽”不够用,疲于奔命,只看眼前的问题,缺乏行动的前瞻性和执行行动时的控制力。总之一句话,穷人太短视,无暇思考重要的事情。

所以,成为高质量勤奋者的关键不在于身体,而是头脑。

低质量的勤奋比懒惰更可怕(必读)

来源网络

学会静心思考、认真做事

低质量勤奋者想改变现状,最需要做到这两点:静心思考。

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我想要什么?我想去哪里?比如作为职场新人,在并不了解公司是怎么运行时,做好手头的事固然重要,但跟领导好好沟通,多多了解团队的需求,才能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展示出相匹配的能力,真正对转正起到加分作用。

不止是工作上方向不明,低质量勤奋者在爱情、生活、学习上也没有清晰的目标,只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这时候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清楚这个问题,才能走路带风,活在未来。

其次应该问自己:我是不是有自己的思路?很多年轻人面对问题,直接放弃了自我思考,而是转向人生导师、成功学大师、名人大V寻求帮助,即使交智商税也在所不惜,然后亦步亦趋地按照别人的套路活着。

向别人取经没有不对,可就像齐白石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可以学习优秀者的经验,最终还是要趟出自己的路子,说不定你的办法比别人更好、更适合自己呢。

千万别低估自己的脑袋,不注意自己的口袋,别人愿意教你成功经验,八成是看上了你的钱包……

想清楚了这目标和思路后,剩下的就是认真做事,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一次最好做一件,魔鬼就在细节之中。(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的话,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大家一起探讨、一起学

习,欢迎分享、点赞、转发帮助更多人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