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那里,死在那里!抗战殉国第一军长持枪率部冲锋,牺牲时距敌只有200米……

忻口位于太原北面,地势险要,是五台山、云中山中间的一个隘口,忻口左侧是连绵起伏的云中山,右侧为岗峦重叠的五台山,在这个峪谷川道中凸起一条高度不大,南北长16公里,东西宽3公里的山岭,头枕界河铺,脚伸至秦城,忻口镇紧贴在山岭北端右侧脚下,地势十分险要,是晋北通向太原的门户,是屏障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忻口的守与失直接关系到太原的安危,一旦日军突破此地,太原将无险可守。

原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是入侵忻口的指挥官,此人勇猛善战,他自幼学习中国文化,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是个地道的“中国通”,1931年,曾参与策划了“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三省后,又积极策划成立“伪满洲国”。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是日军王牌的王牌,组建时间最早,武器装备精良,战斗力很是强大,士兵都为骁勇善战的老兵,在日军中素有“钢军”之称。

10月5日,国民革命军第9军军长郝梦龄率部进驻阵地,夜以继日抢修工事,部署兵力。10月10日凌晨2时半,前沿阵地与敌人接火,守军击退了日军的装甲车、坦克,并烧毁了日军的汽车。当日,将军在忻口前线写下阵中日记:“今日为‘国庆’纪念日,回忆先烈缔造国家之艰难,到现在华北将沦落日人之手,我们太无出息,太不争气 。”


站在那里,死在那里!抗战殉国第一军长持枪率部冲锋,牺牲时距敌只有200米……

忻口会战指挥所

10月11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派5000步兵,以飞机、重炮、坦克作掩护,组成“立体战争”的密集火力网,在日军飞机、大炮的攻击下,南怀化阵地几乎成为焦土。郝梦龄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在敌人飞机、大炮轰炸时,他指挥部队躲入掩体和工事,待炮火一停,马上出击,狠击日军。双方士兵近距离互扔手榴弹,并展开白刃战,一时间,阵地前喊杀声震天,炮火蔽日,郝梦龄面对强敌毫无惧色,双方在忻口西北204高地展开激烈的拉锯战。

12日,日军又发起数十次猛攻,均未得逞。双方展开拉锯战,一昼夜内,南怀化阵地竟13次易手。战斗最激烈时一天伤亡达数千人,担任主阵地防守的第9军官兵仍然顽强阻击敌人,有的团甚至只剩下一个营的兵力,当日,郝梦龄在日记里写道:“官员受伤过多,往日见伤兵多爱惜,此次专为国牺牲,乃应当之事。如再退却,到黄河边,兵即无存,哪有长官?”他对部下反复强调:“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只有牺牲;此谓我死国活,国活我死。”


站在那里,死在那里!抗战殉国第一军长持枪率部冲锋,牺牲时距敌只有200米……

忻口会战


10月13日凌晨5时,郝将军命令所部开始向南怀化、新陈庄出击,322团在前,晋绥军在后,限三小时攻下。后因军队伤亡过重,两翼未动,还是停留在原阵地上。

10月15日拂晓,当第322团战斗到只剩下100多人的时候,郝梦龄将军又亲到该团阵地前对百余名官兵讲话:“……先前我们一团人守这个阵地,现在剩一百多人,编成一个连,还是守这个阵地,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这个阵地。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一天不死,抗日的责任一天就不算完。出发前,我已在家中写下遗嘱,不打败日寇决不生还。现在我同你们一起坚守此阵地,决不先退。我若先退,你们不管是谁,都可以枪毙我;你们不管是谁,只要后退一步,我立即枪毙他!你们敢陪我在此坚守阵地吗?”

官兵们以雷鸣般的声音回答:“誓死坚守阵地!”他高兴地说:“好,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他以此格言与官兵共勉,并挥笔疾书“站在那里,死在那里”八个大字,晓谕全军。


站在那里,死在那里!抗战殉国第一军长持枪率部冲锋,牺牲时距敌只有200米……

将军遗书


15日夜,卫立煌到前线嘉奖作战将士,并增加7个旅交郝梦龄指挥,由正面袭击敌人左右两翼。以期夹击敌人。他最后一次在日记中写道:“10月16日凌晨两点,对南怀化之总攻打响。”深夜2时,郝梦龄亲临前线,身先士卒,率部前进,突袭敌阵,连克数个山头。


站在那里,死在那里!抗战殉国第一军长持枪率部冲锋,牺牲时距敌只有200米……

驰援忻口前线的骑兵部队


晨5时,天已快亮,郝梦龄恐天明新阵地难以巩固,不如乘胜追击,遂继续指挥奋进。中国军队分数路扑向日军阵地。

时任郝梦龄参谋处长的李文沼回忆:这时敌已发现我军动向,机枪小炮一齐射来,我请他进指挥所洞内休息。郝军长说,“我在前线督战是自己的任务,是自己的本份,岂能畏缩不前?”官兵们再三劝阻,郝梦龄只是说,“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前亡”。“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说完他率领第54师师长刘家麒、独立第5旅旅长郑廷珍等将领继续带兵冲向敌人阵地。

此时郝梦龄等将领已深入敌人散兵之前,距敌仅200余米。在通过一段隘路时,敌军机关枪一阵扫射,众人伏地。郝梦龄坚持前行,不幸腰部中弹,壮烈殉国。在倒地的瞬间,他仍高喊“杀敌报国”。54师师长刘家麒上前抢救,也中弹牺牲,郑廷珍亦同时以身殉国,郝梦龄将军39岁的生命就此定格。


站在那里,死在那里!抗战殉国第一军长持枪率部冲锋,牺牲时距敌只有200米……

忻口会战中央军冲向日军


郝梦龄,1898年出生在河北省藁城县庄合村,仅读3年私塾就被父亲送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后投奔奉军当兵,入陆军军官小学、保定军官学校学习。从1921年起,历任营长、团长。第4军第26旅旅长,第4军第2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52师师长。

1930年“中原大战”后,兼任郑州警备司令,第9军副军长、军长。1934年,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时,郝梦龄请求解甲归田,未获批准。1935年被调往贵阳、独山、遵义等地,率第9军负责修筑川黔、川滇公路,同年晋升为陆军中将。1937年5月,郝梦龄再度请求解甲归田,仍未批准,被调往四川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


站在那里,死在那里!抗战殉国第一军长持枪率部冲锋,牺牲时距敌只有200米……

郝梦龄将军

郝梦龄将军以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著称,他不吸烟、不酗酒,最喜好诵读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立志要成为一名像岳飞、文天祥一样的民族英雄。郝梦龄将军不仅治军严明,而且对家庭成员的要求尤为严格,他和妻子剧纫秋一共有五个孩子,妻子剧纫秋曾看中一幢两层小洋房,房东开价要一万块现大洋,她向郝梦龄开口要钱,想把这套房产买下,没想到却遭到郝梦龄的强烈反对。

郝梦龄说:“军人应以四海为家,如果每走到一处便购置一处房产,贪恋小家,岂不是误了国家!”他常说“一个人要爱国家,爱百姓,要不爱财,不怕死!”教子女们背诵《总理遗嘱》,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两首诗《正气歌》、《过零丁洋》,这些都为郝将军的壮举打下坚实的基础。

抗战前夕,国民政府派遣郝梦龄将军围剿红军,郝梦龄总是不主动进攻,不是原地待命,就是埋锅造饭,要不就是命令继续侦察。久而久之,士兵们才懂得了自己的这位长官天生不爱打内战,不喜欢自相残杀,蒋介石派郝梦龄围剿红军,几年来“寸功未立”。

1937年7月,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前,郝梦龄正被调往四川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在赶去进修的路上。卢沟桥事变爆发,他听闻此讯,极为震怒,立即返回驻地贵州,他认为国难当头,作为军人就应当以死报国,主动请缨抗战。郝梦龄在请战书中说:“我是军人,半生光打内战,对国家毫无利益。现在日寇要灭亡中国,我们国家已到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我们应该去抗战,去与敌人拼命。”

1937年9月,郝梦龄率部从贵州北上。将军行抵武汉,在家与妻子、儿女临别前,他抚摸着儿女们语重心长地说:“我爱你们,但更爱我们的国家。现在敌人天天在屠杀我们的同胞,大家都应该去杀敌人。如果国家灭亡了,你们也没有好日子过了。”并写下一封信,封好后交给大女儿慧英,嘱咐三天以后再拆开看。十五岁的慧英不理解父亲的心情,硬要拆开来看,郝不允,父女在对抢中把信撕成碎片,郝梦龄即同家人辞别。

事后女儿把信从痰盂里捞出,拼凑起来,一看,原来是将军留下的遗嘱:

“次北上抗日,抱定牺牲。万一阵亡,你等要听母亲的教调,孝顺汝祖母老大人。至于你等上学,我个人是没有钱。将来国家战胜,你等可进遗族学校。 留于慧英、慧兰、荫槐、荫楠、荫森五儿,父留于一九三七年九月十五日 。”

全家人哭成一团,不曾想这一去竟成永别。

郝梦龄殉国的消息传遍全国,一时间秋风呼号,山河呜咽,国人悲痛。《大公报》在第一时间报道:“民国以来,军长之因督战,而在沙场殉职者,实以郝将军为第一人。”

10月24日,郝梦龄将军的灵柩由太原运至武汉,武汉各界素车白马,4000余人恭迎将军忠骸于老汉口火车站。当年随同灵柩一同抵达武汉的还有郝梦龄写的第二封遗书《与妻书》,这封装在小箱子里的遗书是郝梦龄写给夫人剧纫秋的:

“余自武汉出发之时,留有遗嘱与诸子女等。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界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我即牺牲后,只要国家存在,诸子女教育当然不成问题。

别无所念,所念者唯我国运及我们之最高领袖。倘吾牺牲后,望汝好好孝顺吾老母及教育子女,对于兄弟姐妹等亦要照拂。故余牺牲亦有荣,为军人者为国家战亡,死可谓得其所矣!书与纫秋贤内助,拙夫龄字。双十节于忻口。”

1937年11月16日,武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一万多人参加了葬礼,并下半旗致哀,蒋介石特为郝梦龄撰写了祭文: “娇娇郝君,一军独领,身先士卒,纵横驰骋……”以国葬仪式将郝梦龄遗体安葬在武昌伏虎山卓刀泉。2月6日,国民政府特颁褒扬令,追赠郝梦龄为陆军上将,刘家麒、郑廷珍各追赠为陆军中将,明令“从优抚恤,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用彰勋荩,而垂永久”。


站在那里,死在那里!抗战殉国第一军长持枪率部冲锋,牺牲时距敌只有200米……

武汉各界迎接将军遗骸


1938年 3月 12日,毛泽东在延安纪念孙中山逝世 13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的大会上高度评价郝梦龄“给了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音乐家冼星海谱写了《郝梦龄将军悼歌》。1939年10月16日,《新华日报》发表短评纪念将军,称颂“将军的殉国,是我民族的莫大损失,但这个光荣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在郝梦龄将军殉国四周年之际,冯玉祥特著文追念将军,赞将军是“国民的模范、军人的模范、革命党员的模范。

1946年,为了纪念郝梦龄将军的抗战功勋,汉口北小路命名为“郝梦龄路”。1983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表彰爱国军人的献身精神,追认郝梦龄为革命烈士,颁发了烈士证书。

站在那里,死在那里!抗战殉国第一军长持枪率部冲锋,牺牲时距敌只有200米……

郝梦龄路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80多年前的忻州,在那个本是收获高粱的季节,乡亲们含泪捧起的,不是沉甸甸的高粱穗子,却是浸透儿子鲜血的泥土,一方企图征服占有,一方誓死守卫领土,一场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为了保卫这片盛产高粱的土地,国共两党紧密配合,协同作战,那场战争的较量异常残酷,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英雄们前赴后继,牺牲勇士的躯体像倒在地里的高粱捆子,由于我方舍生忘死,誓死捍卫,日寇举步维艰,加之八路军120师一部伏击黑石头沟,截断了日军补给线,129师夜袭阳明堡机场,使日军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地对我忻口阵地空袭。

日军给养中断只能就地征粮,因忻州本地盛产高粱,养育忻州父老乡亲的高粱,鬼子却难以入口,加之不好消化,严重影响了战斗力,于是后来有流传忻州一带“日本人吃高粱面,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的俗语。

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最为激烈的四大战役之一,中日双方激战23天,凶残的日寇始终未能突破忻口中国守军阵地,三易其帅久攻不下,忻口阵地成为日军进攻自始至终未能攻下的钢铁阵地。最后由于娘子关腹背受敌,中国守军不得不撤退。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作战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也是对日军打击最沉重的一次战役。忻口战役无论是作战时间、参战人数,还是战况之激烈程度,在华北地区都是空前的。


站在那里,死在那里!抗战殉国第一军长持枪率部冲锋,牺牲时距敌只有200米……

忻口会战


忻口会战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并称抗战初期的四大战役,打破了日军“一个月灭亡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在战略上有效地配合了淞沪会战。

更令人欣慰的是它是国共两党两军合作抗战的典型战例,创造了国共两党团结一致、协同作战的光辉典范。国共两军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从作战计划、兵力部署到战斗协调等方面密切配合,给敌以致命的打击,八路军破坏公路、炸毁飞机场,截断敌后方运输、弹药、粮秣的有生力量的补充,袭击其兵站等,使敌人的机械化兵种减少威力,前方正面阵地守军顽强抵抗,陷敌于进退维谷之境地,鼓舞了抗日军民同日寇进行殊死战斗的勇气和信心,谱写了一曲全民族共御外侮的壮丽诗篇。抗日将士的精神是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永久的基石。

在纪念忻口会战爆发60周年之际,忻州市政府与曾在忻州市关子村插队的北京知青赵宝林一起在当年勇士们浴血奋战的地方修建了忻口会战纪念馆,以此来缅怀先烈。纪念馆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忻口村西侧的山峦上,被当地人称作金山。

在金山余脉的一段斜坡上,矗立着忻口抗战纪念墙。墙体仿照中国传统的长城模式,洁白的城垛,青灰色的墙体。墙顶上有以郝梦龄、刘家麒、郑廷珍为原型塑造的三名军人雕塑。墙正面是人物浮雕,展现了忻口抗战的场景。右侧刻有部分在忻口战役中阵亡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将士名录。

背面书写着《忻口抗战记》。在阵亡烈士纪念墙上刻着:“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第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麒,独立第五旅旅长郑廷珍,八路军第129师769团三营营长赵崇德等阵亡烈士”赫然在目,永志不忘。在忻口村北的后沟,还保存着80年前抗战时修筑的窑洞。 


站在那里,死在那里!抗战殉国第一军长持枪率部冲锋,牺牲时距敌只有200米……

忻口抗战纪念墙


为纪念郝梦龄抗战功勋,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国民政府将汉口北小路改名为郝梦龄路。1983年,在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武汉市人民政府为缅怀抗日英烈,重新恢复了以张自忠、郝梦龄、刘家麒、陈怀民4位抗日将士的名字命名的4条路名。

今天的郝梦龄烈士墓园位于武汉市伏虎山烈士陵园卓刀泉,陵园占地150亩,沿着山势而建,一条条整齐的石阶通向墓冢。一路苍松翠柏,庄严肃穆,一级级石阶向上延伸,崇拜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想起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诗句,胸中不禁风云激荡,崇敬有加。


站在那里,死在那里!抗战殉国第一军长持枪率部冲锋,牺牲时距敌只有200米……

郝梦龄将军之墓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