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桃花情緣

【作者簡介】餘濤,筆名單刀,河南省方城縣人,教師,寫手,三尺講臺,生活平淡,內心澎湃,寄託文字。

故事:桃花情緣

桃花是花中豔客。

桃花豔而多情,映日燦爛,蜂蝶縈繞,最是情事所寄託者。

“人面桃花”的詩歌故事深入人心。唐代才子和桃花女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的故事,讓人充滿無盡的遐想和悵惘,給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這想來真是李商隱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中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須花下眠。”明代唐伯虎的《桃花庵歌》唱盡了桃花仙人的不羈和灑脫。

風流才子唐伯虎的桃花庵在江南,今天我們要說的桃花情緣發生在中原桃花庵。

裕州城北四十里有黃石山,山下有遇仙橋,橋旁有普通小觀,名老姆庵。庵內供有老姆、送子奶奶等道教女神。此處是道姑修煉之所。庵外遍植桃樹,鬱鬱蔥蔥,春日桃花燦爛,香溢山野,成黃石山一景。

清朝康熙年間老姆庵內小尼陳妙善和師傅相依為命。有香客許願的,心願達成,皆在庵旁種桃樹一棵。歲月綿延,庵旁桃樹成林,桃花夭夭,善男信女乾脆稱這裡為桃花庵,原來的名字反而忘掉。

不覺妙善已年方二八,青春綻放,人材出眾,日日對山風、孤石,難免寂寞。春日桃花鮮豔,蜂飛蝶舞,成雙成對,翩翩起舞,動人心絃。不知道哪一朵桃花映照著妙善的臉龐,妙善臉泛紅暈;不知道哪縷花香蕩起她的春心。總之妙善凡心熾烈,恰山中有三月三春會,年年如此,有大戲兩臺。臺上才子佳人,凡夫俗子,將相士卒來來往往。臺下人頭攢動,摩肩接踵。

那一夜,白面書生張才和小尼妙善四目偶碰,火花迸發,激情四射,一見鍾情。

那一夜鳥未睡,花未眠。

那一夜,桃花惹禍了。

妙善攜張才悄悄入得庵內,七日七夜不出。這七日陽光不燦,星月暗淡,花兒不豔。痴心男女,烈火乾柴,玉體交織,激情似火,夜夜盡歡,通宵達旦。

男女情事,本屬天然,天經地義,亦是美好。卻常遭磨難,似乎惟其如此,方可成為經典和傳奇。

後面的故事似乎頗為俗套。第八日,張才被妙善師傅發現,並被逼迫喝冷水,得冷陰病而亡。後妙善懷孕,所誕之子被送人,若干年後,其子金榜題名,榮歸故里,回鄉尋母。最後母子得以團圓。

故事:桃花情緣

青春的愛戀,男歡女愛的追逐,如飛蛾撲火般熱烈,如朝菌般短暫,如霞光般絢麗,如桃花般燦爛。青春軀體的交織,熱烈靈魂的碰撞。短暫的快樂需要人用生命的代價來購買;些許的幸福,卻需要用一生的孤影青燈來交換。所有的代價都太沉重。凡夫俗子的生活和情感本不關乎天下興亡,不關乎浩浩湯湯的潮流,卻總有一把無形的手,以毫不相干人的面目出現,宰割那些被後世反覆詠歎的美好。

青春的靈魂不擁抱火熱的愛情,要它何用?青春的軀體不追逐激情的情愛,要它何用?

桃花一季的綻放,有幾朵能結下飽滿的果?又有幾朵為了身後的果而開花?細想何嘗不是花是花,果是果。

桃花的生命不是空掛在枝頭,任山風、夜月讚美。桃花要活出桃花的範兒,桃花喜歡蜂飛蝶舞,朝夕相伴,肌膚相親,甜言蜜語。這就是桃花短短几十日追逐的生命真諦。

我是桃花,我來過這座庵,這座山,這個世界。

山雨驟至,花瓣零落成泥,桃花無憾無悔。張才人死桃花旁,無憾無悔;妙善嚐盡愛情之蜜,甜蜜一生。

故事:桃花情緣

修道的要旨是遠離紅塵、消除慾念、清靜無為、延年益壽、羽化成仙。

(圖片來自於網絡)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