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下令大量征召汉族百姓入伍,史称“是后夏人半为兵矣”

公元398年,北魏占领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将国都迁至

平城(今山西大同)。为了抵抗北部游牧民族柔然的攻击,拱卫平城,北魏在长城沿线设立了一系列军镇,其中有六个最为重要,分别是:武川、沃野、怀朔、抚冥、柔玄、怀荒

又下令大量征召汉族百姓入伍,史称“是后夏人半为兵矣”

王气所聚”的武川镇,北魏的军事要塞,这个区区弹丸之地,先后走出了北周、隋、唐三朝皇室,左右了中国三百多年的历史

北魏抵抗柔然的军事主力集中在北方六镇。六镇军将多由拓跋氏贵戚贤臣充任,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虽然远离政治核心,仕途却不受影响,且常被特别提拔。然而,太和十七年(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至洛阳后,北方六镇的地位一落千丈。镇守边疆的勇士们逐渐被遗忘,成为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弃儿。

空间的距离扩大了政治身份的差距,“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流连于繁华富庶的中原,谁会想到那荒凉苦寒的边塞?六镇的军将不但失去了往日的荣耀,

镇兵镇民们甚至被归入了贱民的行列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楼劲

六镇集团的镇守者原来是最高贵的士人,现在他们被视为最低贱的军人。因此,下层军将就纵酒高歌,结成了义父、义兄、义子的关系。这样一种强固的集团,在面临沦为社会底层的强大压力的时候,所激起来的反弹、所表现出来的团结,是当时任何集团也比不了的。

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牢固的家族关系,再加上聚积已久的怨气,使北方六镇这片重要的卫戍之地逐渐演变为北魏最不安定的地区。正光五年(524年)三月,因沃野镇下辖的一个高阙戍戍主对下属苛刻,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起义,杀戍主

,并且攻占了沃野镇,揭开了六镇大起义的序幕

又下令大量征召汉族百姓入伍,史称“是后夏人半为兵矣”

北齐神武帝高欢(496年—547年),字贺六浑,出身于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兵户之家,东魏的实际掌权者,北齐王朝奠基人。因祖父高谧犯法,移居怀朔镇,成为鲜卑化汉人。

很快,战火席卷了北方六镇。六镇军人集团乘势起兵,经过一系列的军阀混战之后,来自怀朔镇的高欢和来自武川镇的宇文泰,主宰了北魏王朝的命运,这两位并世枭雄,最终将北魏分割为东魏和西魏两个相互对峙的政权。

北魏永熙三年( 534年),北魏最后一个皇帝魏孝武帝元脩忍受不了权臣高欢的控制,轻装简从,离开洛阳,来到长安,关中成为魏朝的正朔所在。高欢不愿丢掉魏朝正朔,在洛阳另立元善见,就是魏孝静帝。两个朝廷,一东一西,史称东魏西魏。两个皇帝,两个傀儡,实际掌权者分别是高欢和宇文泰

又下令大量征召汉族百姓入伍,史称“是后夏人半为兵矣”

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北周政权的奠基者。

在与东魏高欢集团对峙之初,局促于关中一隅的西魏宇文泰集团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尤其是在武力上,根本就不具有与高欢相抗衡的能力

。因为经过六镇起义洗礼的鲜卑武装,有二十多万都归入了高欢的麾下,而宇文泰所统领的军队不

过区区一万人

武定元年(西魏大统九年,543年),东魏北豫州刺史高慎据虎牢降西魏。宇文泰亲率大军前去接应。与此同时,东魏主高欢也率十万大军赶到黄河北岸。为了阻止东魏军过河,宇文泰从黄河上游放满载燃料的火船顺流而下,企图烧毁架在黄河上的浮桥。

东魏军则事先准备好长铁锁链,待火船快到时将其钩住,拉向岸边,使浮桥完好无损。东魏军顺利渡过黄河,在邙山脚下布阵;西魏军向邙山推进,两军在此进行大战。东魏军大胜,宇文泰六七年辛苦经营起来的十万大军,损失了一多半

又下令大量征召汉族百姓入伍,史称“是后夏人半为兵矣”

敦煌壁画《作战图》

恶劣的环境,严峻的形势,对宇文泰来说,既是意志品格的砥砺,也是政治智慧的考验。由于宇文泰武川军人集团实力较弱,特别是其中的鲜卑军队人数很少,要稳定关中地区的统治秩序,并与高欢集团相抗衡,他们就必须依靠关中本地的汉人豪强。宇文泰同时从汉人中间征收兵员,征募汉族豪强地主武装,以后又进一步招募均田农民入伍西魏军队中汉族士兵的比重逐渐增加

为了将此前互不统属的军队与乡兵进行整编,从西魏大统九年(543年)开始,宇文泰开始着手军制改革,“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一些汉人豪族相继率领乡兵归附宇文泰。到了

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宇文泰终于完成了对府兵制的建设将此前一盘散沙的地方武装打造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的系统

宇文泰采取鲜卑八部的形式,建立了一套军队统辖系统。宇文泰、元欣、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为八个柱国大将军。其中宇文泰为都督中外诸军事,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元欣因为是西魏宗室,柱国大将军仅为虚名

又下令大量征召汉族百姓入伍,史称“是后夏人半为兵矣”

独孤信(502年—557年),原名独孤如愿,字期弥头,独孤信家族是鲜卑贵族,,他也是出生在武川镇的,后来跟着宇文泰到了关西。他的长女嫁给了宇文毓,后来成为北周的明敬皇后;他的第四个女儿嫁给了李虎的儿子李昞,这个李昞就是后来建立了唐王朝的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换句话说,独孤信的第四个女儿就是李渊的母亲;他的第七个女儿就嫁给了杨坚,后来成了隋朝的文献皇后,就这样,独孤家族一门就出了三个皇后。

余下六位统率六军,每个柱国大将军下有两个大将军,共十二大将军,他们都是府兵制下最重要的领兵大将,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就身居十二大将军之列;每个大将军下有两个开府,共二十四开府;每个开府下有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仪同。

一个仪同领兵约千人,一个开府领兵两千,一个大将军领兵四千,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六柱国合计有兵四万八千人左右

,这支军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府兵

西魏的府兵形式上采取鲜卑旧日的八部制,军队将领不仅鲜卑人恢复了昔日的鲜卑姓,就是汉人也被赐以鲜卑姓:李虎(唐高祖李渊的爷爷)赐姓大野氏,李弼赐姓徒何氏,赵贵赐姓乙佛氏,杨忠(隋文帝杨坚的父亲)赐姓普六茹氏。所统领的士兵皆以他们主将的鲜卑姓氏为自己的姓氏

又下令大量征召汉族百姓入伍,史称“是后夏人半为兵矣”

独孤家族联姻情况

西魏的府兵制,被一道人为的血缘纽带和宗族色彩所包裹,尽管这血缘和宗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但它让六镇鲜卑人觉得自己的身份提高了,地位改变了;它让汉人将领有了被当权者信任和依靠的感觉,从而加强了胡汉结合的紧密程度。

宇文泰的强国措施不仅是府兵制一项,而是包括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的制度。政治上实行以德治教化为主、法治为辅的统治原则;经济上实行均田制,提高了服役年龄,缩短了服役时间;思想文化上推行儒家学说。通过这些措施,西魏的国力迅速增强。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取代东魏称帝,建立北齐宇文泰率军讨伐高洋。西魏军从三门峡北渡黄河,到达绛县附近。高洋闻听西魏来伐,亲自率军在晋阳城东屯驻

,准备迎敌。宇文泰听说东魏军阵容强大,感慨地说:“高欢不死矣”,便不战而退。

今天流淌于山陕交界的一段黄河,也曾经是东西魏之间的界河。每到严冬河面结冰时,守在河边的西魏军总要把自己一边的河冰凿开,以防东魏军利用坚冰过河。不战而退,通常是弱者采取的策略。戳向冰面的冰凿,凿出的是弱者的防御态势。

强与弱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北周武帝即位后,依然是严冬冰河,依然是凿冰冲冲,但位置已变成北齐一方,凿冰者已变成北齐士兵了。

又下令大量征召汉族百姓入伍,史称“是后夏人半为兵矣”

宇文泰带领着他身边的核心军将集团来到关中之后,面对的是众多的汉人豪强集团。为了安定地方和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宇文泰将率领这些士兵的汉人豪强选拔到高级将领的位置上去,让自己身边的核心集团做最高级的将领来统领他们,这样就编制出来府兵制这样一套军事系统。

府兵制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北周的第三位皇帝周武帝宇文邕对府兵制的改革影响尤其深远。首先,他下诏“改诸军军士并为侍官”强调军队归皇帝所有,完成了府兵的国家化;其次,他又下令大量征召汉族百姓入伍,史称“是后夏人半为兵矣”,这无疑使汉人武装逐步成为国家的基础。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北周的军事实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强。

这一切为北周武帝打败北齐统一北方

隋文帝灭陈再造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唐时期的军力十分鼎盛,但都是从北周的宇文泰府兵制改革脱胎而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