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十年代的诗歌为什么在新世纪快速没落了?

新知传习阁


为何大家一直说诗和远方,最后却都只剩下了远方?

新世纪开始,互联网和手机智能化让大家的阅读更加方便了,朋友圈和今日头条这样的APP让热点信息高度集中,而非热点则鲜有问津。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对于诗歌来说,她需要热点吗?毫无疑问,是需要的,艺术只有在受到普遍关注之后,才能开花结果,诗歌也不例外。

唐诗和宋词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也是因为有大量的诗歌创作人群,大量的诗歌阅读人群,百花争艳,然后万紫千红。

那为何诗歌不能成为热点?是因为诗歌孤芳自赏吗?

笔者的小文友祁门小谢是个乐观主义者,她说,“诗歌并没有没落,只是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又说,“文学就在那里,或者说诗歌就在那里,你看不见,不等于他灭绝了。就好像终南山,现在楼房多了,建筑高了,我们无法看见终南山了,但终南山就在那里。”

这段话,是黑夜的眼睛,是诗人的自勉。

也就是说,诗歌就是空谷幽兰,不是她不好,只是人们不愿意远足到那芳香的山谷中。

还是孤芳自赏。

这没什么对与不对的,但是,亲爱的诗歌,您不让人知,最后终究是会老死枯萎的。

那么,是否可以请您屈尊抬脚走出空谷,让您那绝代风华亮瞎人们的眼睛?

人们曾经在等,可惜等来的是那些用身体写诗的残花败柳,然后人群散去,一阵风吹过,尘归尘,土归土。

未来,诗歌是否可以新生?笔者不知道。

缘生缘灭,云舒云卷,彼岸花开,随他去吧,笔者只管写自己的诗就好。

(我是六甲番人,请您关注我的头条号。)


六甲番人


为什么诗歌会走向没落?这跟诗歌的散文化和泛诗歌化思潮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读一首古诗,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那是首诗。但是很多现代诗,诗不像诗,散文不像散文。现代诗歌已经变成一种四不像的文体。“网”,这一个字如果能算诗,那我写一个“屎”,能不能算诗呢?用这个“屎”字来抨击社会丑恶现象不是非常深刻吗?诗就该有个诗的样子。泛诗歌化让现代诗成为一种闹剧。古诗很多特点的形成都是基于一点,便于传播。比如古诗短小精湛,古诗讲究韵律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些都是基于便于传播目的。因为短小精湛,古诗往往抓住生活中某一个点来挖掘,这样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而古诗中流传最广的又是绝句和律诗,就算是宋词,也保留了短小精湛的特点,这绝非偶然。当然,古诗里面也有《春江花月夜》这样相对较长的诗,但绝非主流。


\n现代诗不得不说是中文西化的一个产物,这种西化让我们不顾自己语言的特点,丢掉了汉语的优势,也丢掉了先人几千年来在诗歌方面的努力。也注定现代诗歌无法企及古体诗的深远影响力。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脱口而出,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两个黄鹂鸣翠柳,但是有几个中国人能够背出一两首现代诗的?因为现代诗已经摒弃了诗歌易于传播的特点。一味的玩新奇,一味的追求深刻,一味的放大诗歌的功能,结果就是没人愿意读诗了,现代诗歌变成了诗人的自说自话。不要说老百姓都忙着赚钱,没时间读诗,难道古人就不赚钱养家了吗?我们必须看清楚这一点,诗歌的起源就是口口相传,诗歌最初的目的就是帮老百姓表达心声,诗歌短小精湛和朗朗上口,都是为了易于传播。想玩深刻,想讲大道理,你去写散文呀。让诗歌保留诗的样子好不好?给子孙后代留点东西,别糟蹋完了。如果我们不捡起唐诗宋词,不先把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宝贝继承好,现代诗歌的命运就是走向历史的垃圾桶。


0刀客0


诗歌,体现时代的精神面貌。与时俱进。诗歌的真正兴起,应该是进入2丨世纪的事,八十九年代必竞不同于2丨世纪的新时代,精神面貌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有了很大的升华,那时的诗歌内容肯定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从诗歌的格式上也比较乱,不符合诗的基本要求。读者对诗歌的质量要求也相应提高了,自然无人向津,但也不乏有一些好作品。自古以来诗歌兴起代表了一个时代,盛世之时,是诗歌兴旺之日。唐朝就因是盛唐,才出现很多世代相传诗人大作《唐诗三百首》又何止是唐诗三百诗?诗歌成了盛唐文化的主食饮,是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吴定律


诺贝尔奖得主、西班牙诗人希门尼斯曾经说过:散文是文明的产物,而诗歌则是文明前和文明后的现象。他的意思是说,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是不需要诗的。如今是信息时代,人们对诗的兴趣似乎仍然不大。


华进100


个人浅见,一,诗歌之所以能传播,就是因为有格律,可以合乐合唱,朗朗上口。在格律上,音韵上,旧体诗都锤炼到了极致。新诗呢,自以为突破各种束缚,可是缺乏格律音韵的东西,怎么记得住传的开?看看至今流传的北岛,顾城,能传开的新诗都至少押韵,有固定的节奏。 二,旧体诗,题材丰富,八九十年代的新诗还算朝气蓬勃,到后来都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还看不起别人,当然就自我消亡了,看看顽主就知道了。


狐行天下32555059


首先要明白八九十年代诗歌蓬勃,是一代人被放逐乡野,苦闷思索,欲说还休,加之开放导引,文化气息日出,故形成了朦胧诗为首的众多诗派。现世是个出酒囊饭袋土豪豪宅的年代,音乐让位通俗,文学让位网络口水文,诗歌朗诵让位茶座,我看几十年内绝无诗歌文学再生。只寄希望有文学天才闪耀,这是唯一希望。


老男人219477136


中国新诗发展到今天,只有一百年的时间。这一百年对于一两代人来说,非常漫长,但是在历史上来看,也就白驹过隙弹指一挥而已。

新诗发展之快,如同催古拉朽风扫残云,把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旧体诗词,打了一个落花流水,几乎在一夜之间,就登上了历史主角的地位。这是有历史的必然性的。

旧体诗本来就来源于民间,经过漫长的创新发展,就诗歌的艺术形式来说,已经非常完美了,但是,古诗在形式完美的外表之下,真正的艺术活力少了,优秀的诗歌作品少了,与大众的共享也少了。诗歌成为文人的“圈子”文化,没有大众共享的文化,那是很危险的,因为文化的接受主体,毕竟是人民大众,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新诗就是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的这个要求而崭露头角的新文化,所以,在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和历史交替之时,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来形容她登上历史舞台的必然和光鲜。

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新诗确实有点没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风风火火的感觉了。

那么,首先,怎么看八九十年代新诗的崛起呢?

我们还是简单回顾一下,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吧。

近代中国是一个革命如潮的时代。封建帝国的大清朝被推翻几年,就是二次革命,然后就是北伐,然后又是抗日战争,然后是解放战争,然后是成立新中国。

一段时间里,文学为政治服务成为假大空文学,口号文学的借口,文学创作缺乏艺术 感染力,缺乏文学的自身特点,文学等于政治,人民群众是不满意这样的文学的。

改革开放以后,文学创作首先是理论突破,恢复了文学用形象思维说话创作的艺术本质,因此,文学诗歌创作一度非常繁荣,也激起了人民群众对文学的喜爱与渴求。喜爱诗歌,甚至成为一种时尚。

据说,当时北京大学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诗人。诗人走到哪里,都有一群人簇拥,仿佛诗人就是一个大明星似的。

因为,文学是 艺术不是政治口号的传声筒和解说词。人民群众需要抒发自己内心精神的呼唤——诗歌。需要诗歌走近大众贴近生活。同时,这一时期的诗歌,在当时也起到了解放思想的历史作用。

例如诗人顾城的短诗《黑眼睛》“黑色的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就是这种时代的内心宣泄。

那么,为什么进入新世纪,诗歌的风光不在?原因很多,理由也很多。

但是,我只想说,这是“绚烂归于平淡”吧。

八九十年代,虽然也涌现了一批诗歌新人,例如工人顾城,舒婷等,毕竟能够发表作品的人不是很多。进入新世纪,有了互联网这个平台,人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心声,人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作品,因此,诗歌的繁荣,不如说体现的形式不同罢了。

毕竟今天的诗人更多,发表的作品也更多。互联网是生活,已经是一种常态的新生活,诗歌就生活在这样的新常态之中,可能还有一部分人,没有适应过来。

不过,诗歌的研究和创新也不是很多。互联网已经将近二十年,这二十年,我们并没有产生出一批社会反响巨大的诗歌作品,这是值得思考的。

最近,有人又开始思考,诗歌是大众好还是小众好?

我觉得,诗歌,永远要忠于艺术的规律。没有好的艺术,就没有艺术发展的可能,任何时代都需要好艺术。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人间要好诗”。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呼唤。

新诗要自身奋斗,这才会迎来诗歌艺术真正的春天。

我在新浪诗歌论坛上曾经说过:“我们在诗歌面前还相当渺小”。诗歌的创新之路还任重道远,例如新诗要不要格律?格律与新诗是不是一对冤家对头?

我们有许许多多的诗人和理论家在奋斗。我个人提出了“诗歌要自律”的设想,一些研究诗歌的朋友非常重视。具体就是说,从自由诗到自律诗,应该是一种包容。自律和格律不是一回事,也不应该是冤家对头。中国历史上的宋词,如果去掉一个个词牌名,会是什么?我说,那一定是一首首自律诗。所以,自律诗可能比格律诗更包容吧。

目前,我们的网络诗歌,亟需注重诗歌创作的品质问题,比如。新诗要不要提高质量?怎么才能提高诗歌创作的艺术质量,没有监督的诗歌创作,诗人会不会没有目标和追求?这需要千千万万个诗人去努力用自己的美好实践去完成美好的回答,空谈是没有多少力量的。

艺术毕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文化工作。需要用作品说话,用艺术感染人。优秀的作品就是最好的理论。美丽的诗篇就是一个美丽的时代。



千千千里马


看到这样的题目忍不住答,因为曾经是一个文学青年

现代诗歌的辉煌其实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社会都在积极吸纳各种文化,因为以前书本都没有啊,大众看的都是那几种政治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书都是稀缺资源,更不要说其他了。西方的各种书籍都会形成阅读潮,深奥的哲学都广受欢迎。

处于没有约束的时代,苦闷、迷茫的青年人对社会,对自己都充满着不知所措,毕竟受过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因此诗歌既有宏观的思想,又有个人的悲戚,很容易被接受。

其实时间很短暂,也没有很多的诗歌能够流传下来。

90年代在学生中间琼瑶类的书籍更受欢饮,还有很多中学生写的情感类的文字,那些在封闭环境中读书的小孩如饥似渴,摘抄了一段又一段,用在作文中,留在情书中。

随着书籍越来越多,渠道越来越多,物质丰富的基础上,没有了宏观的感悟,而个人主义的推进,诗歌更多是一种个体的感怀,在传播上自然有了局限性。

当时的一个词叫知识爆炸,光看这个词就知道知识的汹涌,诗歌作为知识的一个类别,只能寄情,作为个体表达的一种方式。

青年人的阅读习惯早已改变,诗歌没落自然成为一种必然。赵丽华、余秀华的出现,能够让人关注,而关注的不是诗歌本身,是方式,是观点,非常符合网络爆文的特点。


大学专业深一度


唐诗宋词元曲,好诗词还是古文,现代的诗词根本就是矫揉造作,意境更是谈不上,都是无病呻吟之作,“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已~能创作优秀古诗词古文的人,其文采比那些做作的现代诗人强百倍,包括什么徐志摩,舒婷~那叫什么诗词啊,在下真是欣赏不来~


卷珠帘大将


那时代人民在努力干四化。人人平等。贫富差别不大。有理想,有奋斗精神。在广大劳动人民中产生了能书写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来源于人民生活。有活力,有感然力。拜金主义丧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一切向钱看,文艺作品浮于金钱之上。自然的.反映普通人民的作品自然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