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忽悠团又要来,看看都有啥“新圈套”?

秋季用肥的高峰期,而市场上总有一些有法不依、任意炒作忽悠农民的行为,肥料忽悠团们又开始行动了。金色颗粒、黄色外包装的“金尿素”,钻地缓释不怕晒的“晒肥”,中微量元素计入总养分凑出46%的“含锌、含硫尿素”肥明目张胆地摆放在各农资经销店。假肥泛滥,在坑农害农的同时,对正规厂家的品牌肥市场造成严重挤压。

农资忽悠团又要来,看看都有啥“新圈套”?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标准《肥料标识内容和要求》、《复混(合)肥》主要参与制定者沈兵教大家擦亮双眼,学好用好“国标”武器,切实保护好自身利益。

记住:仅氮、磷、钾计入总养分

“目前,在我国化肥的国家标准中,不论尿素、二铵还是复合肥,只有氮(N)磷(P2O5)钾(K2O)3种元素能够计入产品总养分。”沈兵介绍说,“比如,凡是名字叫尿素的化肥,其氮素养分必须达到46%,叫二铵的氮磷养分必须达到57%和64%两个标准。”

针对有不法商家将有机质、中微量元素计入总养分的造假现象,沈兵进一步提出:“肥料标识的总养分中如果计入了除氮磷钾之外的元素,就是违反了国家规定的标识要求,存在造假嫌疑。比如复合肥,常见的造假手段就是号称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并借此将非氮磷钾的元素混入标识鱼目混珠。”

由于生产工艺的多样性,复合肥产品外观五花八门,即便是专业人士也很难从其外观辨别真假。沈兵解释说:“凡是复合肥,氮磷钾3种元素必须在同一个颗粒里。”

此外,农民还要当心肥料标识中的夸大性语言,谨防概念炒作。沈兵举例说,他们在市场督查调研中见到一些假化肥,标识着“王”“皇”“全元素”“金银”等夸大性语言,凡有此类夸大性语言的,均存在造假嫌疑。“比如,近段时间,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的三铵、四铵假化肥事件。目前市场上根本不存在三铵、四铵类化肥产品,只要如此标识,必涉嫌造假。”

中微量元素也计入了总养分。

农资忽悠团又要来,看看都有啥“新圈套”?

记住:根据需要选择肥料

除检查总养分标识外,农民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沈兵认为,应根据作物的实际需要购买相应元素比例的化肥。比如,购买复合肥要注意氯元素含量,认清是低氯、中氯还是高氯。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一般施用不含氯或者低氯化肥,因为它们的施肥量较大,氯累积会造成作物生长受阻,土壤盐渍化、板结和地力下降。

再如,同样不适用于蔬菜、果树的尿基复合肥一般也不能用作种肥。施用尿基复合肥时,肥料与种子须隔开8厘米以上的距离,作底肥时也要尽量远离根系,切勿施在根毛区。

沈兵还举例说:“有的复合肥包装袋正面写着硝基复合肥,背面写着‘本品含缩二脲’,这明显是假的硝基产品,因为复合肥中硝基和尿基二者本身不可能共存。”

“一定要看清包装袋上的产品登记证、许可证,不要买流动商贩的化肥,尽量从有口碑的固定销售商购买。”针对套袋假化肥,沈兵特别提醒,要注意观察包装袋的封口线有没有开过封、是否为一次性缝合,如果有重复使用的痕迹,则有套袋造假的嫌疑。

农资忽悠团又要来,看看都有啥“新圈套”?

记住:留下样品莫贪便宜

假化肥的价格可不一定低,而且多数不能赊销。由于肥料是农业生产资料,其价值基本上“一分钱一分货”,正规厂家的销售价格相对固定,鲜有价格暴长的。从“黑心肥”的销售渠道看,零售商往往具有较高积极性,因为假劣产品进价低,售价却同正规产品相当,差价大、暴利多。

农民一旦遭遇“黑心肥”坑害,造成减产、绝收该怎么办?沈兵建议,假劣化肥案件一般属于农业执法范畴,可到各县土肥站或农业执法队进行举报。“农民在购买化肥时,一定要索要销售凭证,施完后还要留下1~2斤的样品,以供日后检验之用。”

但实际上,农民往往举报有门、解决无路。“假化肥标识的厂家地址基本上是假的,即使你向执法部门举报了,也很难找到生产厂家。”沈兵表示,“由于零售商一般握有正规进货发票和凭证,很容易推诿给子虚乌有的厂家。零售店的注册资金比较低,即便官司打输了,一般赔付注册资金内的钱,这点赔付相对于农民的损失可谓杯水车薪。而农业保险只承担天气等不可抗力造成的减产、绝收,不负责假劣农资在内的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因此,‘黑心肥’事件到最后,往往是农民蒙受损失。”

“农民千万不能贪小便宜,有些不法厂家和农资商专搞赠送活动来忽悠农民,如果贪图小恩小惠,到最后吃亏的很有可能是自己。”沈兵再三告诫说。

农资忽悠团又要来,看看都有啥“新圈套”?

这些也是假肥料,千万不要买!

换包装、偷含量、傍名牌、写洋名……近几年还出了化肥“忽悠团”等各种运作方式。在此,笔者将今年以来收集的假冒肥料进行了盘点,希望引起重视,以免上当受骗。

1 .假进口德国硫酸钾

德国钾盐集团钾肥公司是全球知名的跨国化肥和盐类生产商,“红牛”是该公司的注册品牌。近年来,一些不法厂商为了牟取暴利,以打擦边球的形式仿冒德国硫酸钾。如,“红牛国际”、“德国红牛”,“××红牛××”之类产品等,混淆名称概念,蒙骗消费者。

假进口氯化钾肥料假进口氯化钾包装上标有在境外注册的所谓“加拿大”公司、“钾肥原产国加拿大”等字样,但均未标注进口合同号,且故意缩小标注执行的企业产品标准,将其他元素含量计入总养分中,其单一氧化钾(K2O)含量仅占合格品的一半,是不能够标称氯化钾的,更不是进口氯化钾。这类产品通常标有氯化钠钾60%,标有的单一氧化钾(K2O)含量为22%,远远达不到(K2O)60%的要求。

2.国产肥料仿进口肥料

有些肥料虽然标称是“俄罗斯”、“丹麦”等国外公司,但在产品包装上没有标注产品的进口合同号,而是标有执行中国标准GB15063-2009、GB15063-2001、生产许可证号以及肥料登记证号,明显是以国产肥料傍进口肥料。

3. 傍知名品牌

近年,一些不法厂商,为了牟取暴利,以打擦边球、傍大款、虚假宣传,甚至涉嫌侵权行为仿冒××肥料,例如:××国际、××肥料、××红福等,混淆名称概念,蒙骗消费者。

4. 有机肥料仿生物肥料

肥料包装上均标有执行NY525-2002有机肥料标准,却擅自将商品名更改为“生物有机菌肥”或“酵母菌生物有机肥”,有肥料登记证标的是省级农业厅颁发的有机肥料登记证,而不是农业部颁发的微生物肥料登记证。

5. 以“硝酸铵钙”冒充尿素

有的产品在包装上标称“多肽尿素”和“尿素”,标的执行标准号是《硝酸铵钙》(HG/T3790-2005),擅自将中微量元素加在总养分中,从而达到尿素优等品要求。

6. 化肥概念被更新

不良商贩通过不被农民所熟悉的专有名词来给糊弄农民,原先农民熟悉的词汇被他们篡改了,随后又是一波对化肥概念的解释,让农民误以为是新的化肥产品。而最终的效果并不被看好。

7. 包装袋化肥作用被夸大

老包装的化肥都没有一些特别的标注,但是心的化肥包装袋外面却标上了一些XX专用,专治XX症状,而实际上并没有这种效果,化肥生产的标准都是相同的,对于某种特殊的产品一定不会便宜的,记住这点。

8. 通过化学成分来混淆视听

农民因为没有接触过太多的化肥,用过的化肥他们才知道好坏,而这些不法商贩就通过这点,例如什么尿素等化学名称稍加修改一个雷同的,让农民混淆,以为就是这个。

9. 乱打权威机构认证

权威机构是给农民一个放心购买的标准,不法商家通过这一点给自己厂商乱打XXX权威认证,通过XXX机构认证等标签,让消费误认为这是好的,放心的农资产品。

农村中的朋友,若是购买农资产品还是找一些信誉良好的商家购买,不过在今年,国家对农村这些贩卖农资的商家都签订了信用条例,农民若是买到假货,可以选择投诉等一些方式,总能挽回一些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