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元節,只是鬼節?這些習俗你應該知道卻未必知道!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同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又到中元節,只是鬼節?這些習俗你應該知道卻未必知道!

歷史淵源

中元節,可以說是佛教、道教與世俗的融合。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時祭,以及與之相關的祖靈崇拜。古時由於生產能力與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古人對於祭祀的重視程度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是“孝親節”!“《朱子治家格言》講,“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祭祀祖宗愈真誠,你的孩子愈孝順,因為孩子的感覺非常敏銳。”

各地習俗

1.祭祖

民間有個說法,去世的祖先在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個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習俗,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傍晚時分舉行。

又到中元節,只是鬼節?這些習俗你應該知道卻未必知道!

2.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又到中元節,只是鬼節?這些習俗你應該知道卻未必知道!

3.吃鴨

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麼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

又到中元節,只是鬼節?這些習俗你應該知道卻未必知道!

4.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的乾糧。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

又到中元節,只是鬼節?這些習俗你應該知道卻未必知道!

5.中元廟會

每當清明、農曆七月半以及十月初一,很多地方會舉行出會活動,俗稱“三節會”,其中尤以清明為重。民間將此看作是穰祓災役的重大事情,故往往傾城而出。

又到中元節,只是鬼節?這些習俗你應該知道卻未必知道!

6.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又到中元節,只是鬼節?這些習俗你應該知道卻未必知道!

7.放天燈

中元節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黴運帶走,帶的越遠越好。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於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這天放天燈,是為飛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昇天的路。

又到中元節,只是鬼節?這些習俗你應該知道卻未必知道!

不知道您的家鄉又有哪些特殊的風俗習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