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郡雄心 惠城「二次起航」 構建開放型經濟

雄郡雄心 惠城“二次起航” 構建開放型經濟

惠州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提出,爭取在未來10年把惠州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城市,打造國內知名度極大提升、國際影響力逐漸顯現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創新活力之城和令人嚮往的現代化品質城市。

8月11日,惠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貽偉到惠城區調研時提出,惠城區區位優、空間大,具有加快發展的條件,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膽識、更寬的視野,研究謀劃城市定位和發展思路,為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為惠州的中心城區,惠城區發展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特別是在金融、科技服務業及新興業態集聚、城市形象提升、高端人才匯聚、進一步簡政放權、對外信息交流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今日起,《南方日報·惠州觀察》推出《惠城邁向一流城市中心區》系列評論,敬請垂注!

翻開史冊可以發現,作為“嶺東雄郡”,惠州在歷代討平寇患,穩定南中國社會局面的過程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然而,與此同時,惠州老城——也就是如今的惠城區,在很長時間裡處於“一條直通街,兩片磚瓦房”的狀態,和當時大多數城市一樣,城內格局狹小,對外輻射能力弱。

千載之下,因緣際會,伴隨著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在南中國崛起,惠州得以從珠三角發展腹地,再一次走向歷史發展的前沿。在當下改革開放40年,撤地設市30年的時代關口,惠城區也到了能級和競爭力亟待躍升的新的發展階段。

視野有多廣,發展的思路就有多寬。

惠城區委書記林利育在此前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表示,惠城要發展開放型經濟首先要實現思想上的開放,要“跳出惠城思考惠城,跳出惠城發展惠城”。

要助力惠州進軍“一流城市”,惠城區一方面要繼續向廣州天河、深圳福田等周邊城市中心區學習打造總部經濟、激勵創新創業的好思路、金點子,另一方面還應從世界城市發展的高度,從國內外區域中心城市核心區的發展中汲取經驗,將全球知名城市發展評價體系作為惠城區的發展參照。

比如,萬事達卡全球商業中心指數(WCoC)旨在評價大城市連接全球市場和商務活動關鍵功能,包括法律與政治框架、經濟穩定性、經營的容易程度、宜居性、金融流動、商業中心與知識創造力與信息流動7個維度;日本森紀念財團(MMF)從2008年開始發佈“全球城市實力指數”,通過六大功能分類排序與五大人群分類排序(精英經理人、研發人員、藝術家、旅行者4類“全球人群”和1類“本地人群”),對全球40個主要城市展開調查。

可以看到,和單一的GDP指標相比,和傳統的行政區劃相比,一個城市提供專業化服務的能力,對創新產品和人才的吸引力,通過全省、全國乃至全球城市網絡的廣泛聯繫所體現出對高端資源的集聚、協調與組織能力,正在日益成為評價城市發展成敗的主要內容。

毋庸諱言,惠州距離世界級大城市仍有顯著差距,但這並不代表就不能在發展質量上向一流城市看齊。惠州要成為珠三角連接粵東及閩贛的門戶城市,惠城區的集聚和輻射作用至關重要。

寬廣的前景,加上力爭一流的膽識,就是城市發展的最優質“資本”。

如果說惠州的發展前景更多源於大灣區機遇,惠城區的前景優勢更集中體現在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上。

環顧國內外大中城市,依水而建的比比皆是,但像惠城區這樣兩江四岸地形特點的並不多見。由於種種原因,對這一優勢的發掘至今仍處於初步階段。但也正因此,為惠城區今後發展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特別是作為城市中心區,自新開河橋至隆生大橋沿江的7平方公里至今仍是處女地,如果能結合惠城區聚焦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發展金融證券、科技服務、商貿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方向,這裡理應成為惠城區發展的新增長極,成為惠州建設“一流”城市的發展標杆。

以總部經濟為例,其至少可為城市發展帶來稅收貢獻效應、產業乘數效應、消費帶動效應的三重利好,而生產性服務業則將為仲愷、大亞灣、惠陽等縣區的現代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並通過打造匯聚外部優質資源的“高速路”進一步助力惠州提升產業層級和城市競爭力。

雄郡還需雄心配,不負東江滾滾潮。

在惠州“二次創業”大潮中,惠城區也正憑藉粵港澳大灣區機遇,“二次起航”構建開放型經濟。在這其中,尤其需要身處惠城的每一家企業、每一位居民,尤其是每一位黨員幹部,以開放的心態,高遠的視野,“一流”的標準,在點點滴滴的工作中不斷追求卓越,實現“一流”,方不辜負這兩江四岸的山水生態,不浪費黃金般珍貴的發展機遇。

南方日報惠州觀察評論員 王彪

聲明:本文由入駐焦點開放平臺的作者撰寫,除焦點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點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