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痕跡主義」,必須綜合施治

遏制“痕跡主義”,必須綜合施治

最近,半月談雜誌、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連續發聲,狠批片面強調“工作留痕”的形式主義做法,引發基層幹部熱議,個別媒體直斥此種現象為“痕跡主義”。

“痕跡主義”根子在哪裡?怎麼有效治理?如果不加以理性分析、想辦法解決問題,大肆渲染就沒有實質意義。

治理“痕跡主義”,關鍵要靠市縣兩級集中發力

上頭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客觀地說,工作過程刻意留痕、編造臺賬資料等現象,主要還是表現在縣鎮村基層單位,並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而是由來已久的老問題。

村級是“痕跡主義”問題最為集中的地方。從村務公開欄、黨務公開欄,到各個專項工作室,再到各種宣傳標語、制度牌匾,五花八門,林林總總。一個面積400平米左右的村黨群服務中心,縣級有關部門要求都要設立便民服務大廳,分設黨員服務、計劃生育、政法綜治、民政勞保等若干服務窗口,而村級專職幹部只有5-9人。試問,能有幾名村幹部可以在窗口值班?又有多少群眾通過村級服務窗口辦成事?但是不設不行,市、縣兩級要檢查驗收。凡跟村級工作相關的縣級部門和群團組織,都要求村級要有活動陣地,有陣地就要有工作制度,有制度就要留有工作臺賬。這樣一來,村幹部為了應付這些就要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還怎麼去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群眾又能享受到什麼便利?答案不言自明。

與村級相對,鄉鎮(街道)要求村級有的臺賬資料要比村級做的更為完善,目的為了應對縣級職能部門檢查考核,市對縣考核也會抽查部分村。鎮村兩級臺賬、資料必須齊全,否則會被扣分。縣級職能部門也要準備很多臺賬資料,因為縣級有對部門的綜合考核,市對縣考核時也要抽查縣級有關部門。

問題出在基層,原因是在上面。這個“上面”,主要是設區市和縣(市、區)兩級黨委、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因此,治理“痕跡主義”,如果市縣兩級黨委和相關職能部門不引起足夠重視,不能集中發力針對性地加以整改,不會真正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遏制“痕跡主義”,必須綜合施治

治理“痕跡主義”,關鍵在於切實轉變工作作風

痕跡管理是一種工作方法。工作臺賬是記錄工作過程的第一手資料。瞭解工作情況最直觀的就是臺賬資料。關鍵的問題是,工作是不是真的幹了,乾的過程是不是實了,乾的成效是不是有了。

市縣兩級對基層工作檢查考核,從原來的聽彙報、現場檢查,演變為看臺賬資料、現場檢查,原因在於出現了“村哄鄉、鄉哄縣,一級一級往上騙”問題,出發點在於倒逼基層逐級把工作做實。如果基層各項工作任務都能認真落實,過程記錄為臺賬資料,上級檢查考核時真實呈現,這樣做根本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上級佈置的工作任務不去真抓實幹,而是編造假的臺賬資料來哄騙應付,這就是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因此,“痕跡主義”最初根源出在鎮村基層幹部工作作風不實上。

鄉鎮(街道)考核村級工作不需要看臺賬資料,甚至不需要聽取村幹部的彙報。為什麼呢?地理距離就在那裡,黨員群眾就在那裡,想要掌握真實情況一點也不難。縣對鎮工作考核也好,市對縣工作檢查也罷,如果僅僅停留在聽彙報、看專題片、查閱臺賬、象徵性抽查樣本點,而不是腳踏實地瞭解工作真實情況,“痕跡主義”就不會斷絕。因此,“痕跡主義”愈演愈烈,問題又出在市縣兩級職能部門工作作風不實上。

從這個意義上說,治理“痕跡主義”,關鍵是看推進工作是不是“一步一個腳印”,工作檢查考核能不能由表及裡發現真實問題,歸根到底是領導部門和基層幹部工作作風是否切實轉變。只要官僚主義作風不除,“痕跡主義”就不可能得到有效遏制。

遏制“痕跡主義”,必須綜合施治

治理“痕跡主義”,關鍵在於切實轉變基層治理方式

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層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也應是題中之義。推進基層治理題目很大,僅從治理“痕跡主義”問題來說,基層黨政組織和幹部要實現“三個轉變”:

一要實現從管理思維向服務思維轉變。服務黨的事業、服務人民群眾不能停留在口頭,而是落實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上。要從行政命令、強制管理的慣性思維中跳出來,真正做到相信和依靠基層幹部群眾,善於發現並著力幫助基層解決突出問題,而不是高高在上、冷若冰霜、拿著問責的大棒到處揮舞。這應該是一個前提性轉變。

二要實現從結果管理向過程管理轉變。市對縣、縣對鎮逐級檢查考核是一種常態,半年考核、年終考核都是結果管理,可以評定優劣、排定名次,但是不能及時發現和解決過程中的問題。如果加強平時考核、飛行檢查、臨時抽查等,假的臺賬資料就不會有容身之地,也能夠及時發現並指導基層解決問題。這不僅是一個工作方法問題。

三要實現從流於形式向有效管用轉變。市縣兩級在制定考核文件、檢查提綱時,如果分值設定和考核辦法針對性強、注重實效,基層就不會眼裡盯著臺賬資料,而是放在抓好落實上。因此,考核方式、考核辦法能否達到推進工作的目的,除了會議、檢查、考核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有效管用的辦法,這也許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