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時,東北軍與日軍人數對比,爲什麼張學良要忍殺父之仇?

九一八時,東北軍與日軍人數對比,為什麼張學良要忍殺父之仇?

1931年9月18號,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無端發起對我國的侵略戰爭。當時,日本關東軍的故意安排之下,將瀋陽柳條湖附近的鐵軌並將這次事件嫁禍給中國軍隊,以此來發動這場無恥的侵略戰爭,日本通過這件事情給自己找了一個“正當理由“轟炸瀋陽北大營,發動戰爭。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時,東北軍與日軍人數對比,為什麼張學良要忍殺父之仇?

然而當時的指揮人張學良遵照蔣介石的命令:做出了一件令後人非常難以理解的決策,即繳械投降,命令東北軍不做抵抗,當時這個決定在暴露在公眾面前之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在錦州中立案之後更是直接導致各界群眾和學生人群發起反對,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導致國民政府臨時改變策略,並且表示:如果日軍在進攻的話,中方將會還擊。但是對於是否應該抵抗日軍的問題上,當時的南京政府和張學良之間出現了很大的分歧,張學良個人非常的傾向和平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當日本軍隊真的打到了錦州前時,張學良堅持了自己的信念,選擇不抵抗,雖然當時國民政府多次致電張學良發起抵抗,但面對鐵了心的張學良卻是毫無作用,也正是因為如此日本軍隊再一次兵不血刃的拿下了錦州。

九一八時,東北軍與日軍人數對比,為什麼張學良要忍殺父之仇?

在日軍佔領錦州之後,將錦州作為跳板進攻哈爾濱,雖然當時有吉林自衛軍的自發抵抗,但是奈何在人數上和裝備上的差距太大所以導致不到五天哈爾濱便被日軍給打了下來。張學良執行了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之下東三省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被日軍攻佔。

九一八時,東北軍與日軍人數對比,為什麼張學良要忍殺父之仇?

那麼如果張學良不那麼一意孤行堅持自己的“不抵抗政策“的話結果是不是會完全不一樣呢?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當時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的兵力。“九一八事變“前夕在東北駐紮的

日本正規軍隊大約有1.5萬餘人,當然還有旅順要塞部隊和重炮兵軍隊和其他一些雜七雜八的兵力,其總兵力不過2.7萬餘人。當時這些兵力主要沿著南滿鐵路,以瀋陽為中心位置分佈在瀋陽附近。

九一八時,東北軍與日軍人數對比,為什麼張學良要忍殺父之仇?

再來看看我們的東北軍,當時東北軍擁有16.5萬的正規軍隊

,再加上非正規軍隊4萬餘人總共20餘萬軍隊,並且當時中國最先進最厲害的軍校也部署在東北地區,不僅如此就連中國最大的兵工廠也是位於東北地區,東北軍隊在當時可以說是中國裝備最精良的一支軍隊。不僅擁有著其他地區的軍隊沒有的雷諾型坦克,並且還擁有著強大的空軍軍力,當時的東北軍擁有著300餘架戰機,很多都是來自國外進口的先進戰機,少數則是中國自己研製的戰鬥機,在當時的亞洲也算的上時頂尖兵力。可以說,當時的東北軍無論是從哪個方面相比較於日本關東軍都佔據著優勢。

九一八時,東北軍與日軍人數對比,為什麼張學良要忍殺父之仇?

那麼為什麼在兵力所差無幾的情況下張學良為什麼張學良要忍殺父之仇,國民黨蔣介石並沒有選擇強硬的回擊而是選擇了對日本妥協呢?這或許和一下兩點有關係。

九一八時,東北軍與日軍人數對比,為什麼張學良要忍殺父之仇?

首先,在過去的幾年內,國民政府面對日本都是選擇了退讓和妥協,這是因為蔣介石政府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將主要兵力用於對付國內的紅軍而不是對待日本。其次,當時的東北軍總指揮張學良和國民黨蔣介石對於戰場的形勢產生了錯誤的判斷,張學良錯誤的認為這次日軍的這次行動只是普通的挑釁和製造摩擦

,也正是因為張學良這種帶有僥倖的心理導致東北軍的潰敗。

九一八時,東北軍與日軍人數對比,為什麼張學良要忍殺父之仇?

雖然在九一八事變上張學良犯下了自己都無法原諒的大過錯,但是在西安事變上張學良也是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為統一全國戰線做成很大貢獻!日本政府人員多年參拜“靖國神社”,對曾經我國人民的傷害也是輕描淡寫,甚至有的予以否認。證明其“賊心不死”!我們應時刻警惕!

我們無法改變歷史,但我們可以銘記歷史,要防止歷史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