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时,东北军与日军人数对比,为什么张学良要忍杀父之仇?

九一八时,东北军与日军人数对比,为什么张学良要忍杀父之仇?

1931年9月18号,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无端发起对我国的侵略战争。当时,日本关东军的故意安排之下,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铁轨并将这次事件嫁祸给中国军队,以此来发动这场无耻的侵略战争,日本通过这件事情给自己找了一个“正当理由“轰炸沈阳北大营,发动战争。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时,东北军与日军人数对比,为什么张学良要忍杀父之仇?

然而当时的指挥人张学良遵照蒋介石的命令:做出了一件令后人非常难以理解的决策,即缴械投降,命令东北军不做抵抗,当时这个决定在暴露在公众面前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锦州中立案之后更是直接导致各界群众和学生人群发起反对,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国民政府临时改变策略,并且表示:如果日军在进攻的话,中方将会还击。但是对于是否应该抵抗日军的问题上,当时的南京政府和张学良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张学良个人非常的倾向和平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当日本军队真的打到了锦州前时,张学良坚持了自己的信念,选择不抵抗,虽然当时国民政府多次致电张学良发起抵抗,但面对铁了心的张学良却是毫无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日本军队再一次兵不血刃的拿下了锦州。

九一八时,东北军与日军人数对比,为什么张学良要忍杀父之仇?

在日军占领锦州之后,将锦州作为跳板进攻哈尔滨,虽然当时有吉林自卫军的自发抵抗,但是奈何在人数上和装备上的差距太大所以导致不到五天哈尔滨便被日军给打了下来。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之下东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在不到半年的时间被日军攻占。

九一八时,东北军与日军人数对比,为什么张学良要忍杀父之仇?

那么如果张学良不那么一意孤行坚持自己的“不抵抗政策“的话结果是不是会完全不一样呢?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当时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的兵力。“九一八事变“前夕在东北驻扎的

日本正规军队大约有1.5万余人,当然还有旅顺要塞部队和重炮兵军队和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兵力,其总兵力不过2.7万余人。当时这些兵力主要沿着南满铁路,以沈阳为中心位置分布在沈阳附近。

九一八时,东北军与日军人数对比,为什么张学良要忍杀父之仇?

再来看看我们的东北军,当时东北军拥有16.5万的正规军队

,再加上非正规军队4万余人总共20余万军队,并且当时中国最先进最厉害的军校也部署在东北地区,不仅如此就连中国最大的兵工厂也是位于东北地区,东北军队在当时可以说是中国装备最精良的一支军队。不仅拥有着其他地区的军队没有的雷诺型坦克,并且还拥有着强大的空军军力,当时的东北军拥有着300余架战机,很多都是来自国外进口的先进战机,少数则是中国自己研制的战斗机,在当时的亚洲也算的上时顶尖兵力。可以说,当时的东北军无论是从哪个方面相比较于日本关东军都占据着优势。

九一八时,东北军与日军人数对比,为什么张学良要忍杀父之仇?

那么为什么在兵力所差无几的情况下张学良为什么张学良要忍杀父之仇,国民党蒋介石并没有选择强硬的回击而是选择了对日本妥协呢?这或许和一下两点有关系。

九一八时,东北军与日军人数对比,为什么张学良要忍杀父之仇?

首先,在过去的几年内,国民政府面对日本都是选择了退让和妥协,这是因为蒋介石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将主要兵力用于对付国内的红军而不是对待日本。其次,当时的东北军总指挥张学良和国民党蒋介石对于战场的形势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张学良错误的认为这次日军的这次行动只是普通的挑衅和制造摩擦

,也正是因为张学良这种带有侥幸的心理导致东北军的溃败。

九一八时,东北军与日军人数对比,为什么张学良要忍杀父之仇?

虽然在九一八事变上张学良犯下了自己都无法原谅的大过错,但是在西安事变上张学良也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为统一全国战线做成很大贡献!日本政府人员多年参拜“靖国神社”,对曾经我国人民的伤害也是轻描淡写,甚至有的予以否认。证明其“贼心不死”!我们应时刻警惕!

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铭记历史,要防止历史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