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千億海底撈


吃出千億海底撈



未來海底撈的擴展之路,還會這麼平坦嗎?



市值突破千億港元后,海底撈的股價又跌至接近發行價17.80港元。

9月26日,海底撈在港交所上市,開盤價18.8港元,隨後大漲,上午9:40前後,海底撈股價報19.58港元/股,衝破千億港元市值。隨後,股價走低,截至下午16:57,海底撈股價報17.82港元/股。

海底撈IPO發行定價為17.8港元,每手1000股,即投資者最低入場門檻費用達1.78萬港元。這一價格高於早前上市的歌禮制藥的1.6萬港元,成為香港史上截至目前入場門檻最高的新股。

按照發行價17.8港元/股計算,海底撈市值約為943.4億港元,創始人張勇和妻子舒萍的身家接近576億港元(約合人民幣506億元)。

有分析認為,海底撈選擇在盈利水平最高、擴張速度最快時上市,給予市場極高的增長預期,估值已經接近樂觀預期下的天花板。

未來海底撈的擴展之路,還會這麼平坦嗎?


吃出千億海底撈


為何被看好?

1.超強的賺錢能力

2017年,海底撈位居火鍋市場佔有率排名榜首,併成為國內首家營收超百億的餐飲企業。同時,根據沙利文報告,以2017年收入計算,海底撈在全球中式餐飲業中排名第一。

根據海底撈此前公佈的招股書,海底撈主要營收來自於餐廳經營,佔比達到97.4%。海底撈年服務顧客超過1億人次,2018年上半年營收為73.42億元,同比增54.4%。實現淨利潤6.47億元,同比增17%。招股書揭示了它超強的賺錢能力:

你每消費100元,海底撈的股東賺走大概14元(沒扣利息和所得稅),食材成本大概40元左右,員工薪酬分攤大概29元左右,房租及裝修折舊、水電分攤大概12元左右,行政、差旅、管理分攤大概5元左右; 海底撈平均一家店一天要接待1400名客戶,這些客戶帶來的收入流水在10萬-13萬元之間(人均消費70-100元),一個店一年收入4000萬元左右; 如果按照14.5%的息稅前淨利率計算,那麼海底撈平均一家店一年利潤600萬左右; 截至2017年底,海底撈擁有273家店,這些店的營收加總在一起是110億,利潤加總在一起是16億(未扣利息和所得稅)。

從這組運營數據可以看出,海底撈在高營業利潤率的同時,創造出極高的單店收入能力,兩者相乘,利潤規模無敵。

2.超高人氣

吃出千億海底撈


攝影:黃慶軍

海底撈憑藉近乎“變態”的服務,俘獲了一眾忠實的消費者,在知乎上關於“海底撈有哪些讓人難忘的服務細節?”的話題高達4700萬次的流量次數,在抖音上參與海底撈話題挑戰的視頻超過12億次播放,其人氣之高不言而喻。而業內認可的翻檯率與擴張速度亦能說明海底撈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翻檯率是海底撈為外界所稱道的一項指標,這兩年,海底撈的翻檯率一直維持在5次/天左右,且連年上升。在海底撈2017年開店數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翻檯率卻不降反升,從2016年的4.5/天提升到了2017年的5次/天。

從去年開始,海底撈進一步加快了開店速度,並開始重點拓展二三線市場。2017年海底撈新增店量98家,今年上半年新開71家門店,截至2018年6月30日已經在全球有341家門店,其中包括316家國內門店和25家海外門店。

海底撈招股書顯示,其在一二三線及以下城市都有鋪設餐廳網絡,其中二線城市成為海底撈的助力。

“我一直考慮怎麼活下去,有些人總是考慮怎麼做大,反而沒活下去,結果就剩下我。”2015年,張勇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採訪時如是說。當時只考慮活下去的張勇,如今卻越做越大。

吃出千億海底撈


攝影:鄧攀


吃出千億海底撈

秘訣

《海底撈你學不會》(此書為黃鐵鷹教授2010年所著,本刊策劃)中描述了一個對顧客服務到極致,對員工關懷備至的“大家庭”,“變態”的服務於“家文化”變成了海底撈的標籤,但其成功的真正秘訣卻並不在此。

申銀萬國在8月底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海底撈成功因為服務好是典型的倖存者偏誤,背後核心是集團強大的全產業鏈佈局與開放生態。

底料環節:頤海國際不僅確保海底撈底料的長期更新且穩定,且第三方業務發展迅猛,18H1整體淨利潤增長170%主要由第三方業務貢獻。 食材環節:扎魯特旗為海底撈專門提供優質牛羊肉,蜀海供應鏈已衍生至為七天便利店、九毛九、麻省理工等熱門餐飲與便利店提供食材全案總包,有望成為中國Sysco。 管理環節:微海諮詢深耕餐飲培訓賽道,將海底撈大學轉變為招聘+培訓+諮詢一體的管理培訓企業。 技術環節:蜀韻東方深耕餐飲裝修,紅火臺專注餐飲SaaS。

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夫婦及施永宏控股7家公司間接控制8家有代表性的產業上下游公司,完成了對火鍋全產業鏈7大環節的佈局。

包括其:調味品、食材、供應鏈、技術等等,加之海底撈的特色服務以及火鍋在餐飲領域中的優勢,光火鍋相關產業鏈上的拓展延伸一年就能給海底撈帶來不小的收益。

生態鏈的形成,使海底撈在傳統餐飲企業中具備了核心優勢。張勇曾表示,他認為海底撈最強的地方並不是產品或服務,而是供應鏈。

除了生態鏈,以“師徒制和利益捆綁”為核心管理體制也是保證海底撈高速運營的重要因素之一。

採取扁平化管理方式的海底撈在培訓機制上制定了“師徒制”。每個員工在進入海底撈工作時都配有一名師傅,二者的利益是牢牢綁定在一起的。一個老店長帶出的徒弟如果開了新店成為了新店長,那麼老店長將有兩種薪酬選擇方案:

方案A:拿其管理餐廳利潤的2.8%; 方案B:拿自己管理餐廳利潤的0.4%+徒弟管理餐廳利潤的3.1%+徒孫管理餐廳利潤的1.5%。

這種制度能夠激勵老店長為海底撈培養更多的新店長,也為海底撈快速拓店打下基礎。

為了激發店長的戰鬥力,提高單店盈利能力,海底撈還引入了末位淘汰制。海底撈會給到每家分店A、B、C的評級,A級店的店長擁有開拓新店的資格,而連續幾個月歸於C級的分店則有可能面臨淘汰,同時,C級店店長的師傅也會一同遭受懲罰。

吃出千億海底撈


攝影:鄧攀


吃出千億海底撈

危機與挑戰

2013年,張勇曾預判道:“五年以後,海底撈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可能性是不行了,管理跟不上,肯定完蛋。第二種可能性是活下來,那五年後一定面臨國際化的問題。”

如今,5年過去了,海底撈成功踏入了資本市場。但它依舊面臨不小的挑戰。

在外界對海底撈一片讚譽時,張勇處於焦慮的狀態。

《海底撈你學不會》將張勇推上了“一代宗師”的位置,他自己卻很困擾,覺得自己是稀裡糊塗被架到這個位置。在外界一片讚譽之聲環繞的2011年,張勇曾在自己微博上寫道,“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就是海底撈的現狀”。很多人在下面評論說:張總太謙虛。張勇試圖再說服對方:“我自己哪個腳趾頭痛,我自己知道。”

如今,海底撈曾經被證明有效的經營模式,在組織壯大之後、在不停有新的模仿者出現、在實體經濟受到移動互聯網衝擊時,也已走到被顛覆的邊緣,海底撈必須向標準化規模化的現代企業轉型。

2017年,海底撈的員工成本佔比接近30%,遠超行業水平,而這部分成本降下來的空間很小。依靠人,海底撈保證了服務質量,但另一方面,這種管理體系對人的依賴度過高,而組織力正是限制中餐連鎖標準化和規模化最大的挑戰。

很大程度上,海底撈並非一家出售火鍋產品的公司,而是一家出售服務的公司,這是它區分於其他傳統餐飲企業的最大亮點,對員工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外,海底撈的大部分餐廳場所均為租賃。2017年,海底撈的租金成本佔收入比例為3.9%,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的15%,這部分價差來源於它的品牌影響力帶來的溢價,很多商場給予免租待遇。但通過商場免租降下來的成本不一定可持續,從長遠來看,一旦這部分成本上升,將直接影響利潤率。

近兩年來,海底撈明顯加快了門店擴張的步伐。招股書顯示,海底撈本次IPO募集資金的60%將用於市場擴張,而隨著連鎖企業規模擴大,出錯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

食品安全及質量穩定性也是海底撈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海底撈官網上食品安全一欄,醒目地掛著:“海底撈可能有兩種死法:一種是管理出問題,如果發生,死亡過程可能持續數月乃至上年;第二種是食品安全出問題,一旦發生,海底撈可能明天就會關門,生死攸關。我們明白,抓好食品安全這條路雖然曲折而艱辛,但不會白走。”

2017年8月,據《法制晚報》報道,海底撈在北京的兩家餐廳中有老鼠,並且洗碗機黏著油性的食物殘渣,且一名員工正在用湯勺修理下水道堵塞。這個轟動一時的“海底撈後廚事件”,被稱為海底撈的“擴張併發症”。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給海底撈品牌帶來嚴重的衝擊。如何在高速航行中保持正確的航向,成為海底撈眼下最需要正視的問題。

對於規模如此巨大的餐飲企業,任何一家門店出現食品安全問題,都會成為整個集團的“黑天鵝”。如今,海底撈已經上市,任何食品安全問題都能在它的股價上反映出來,而且隨著門店越來越多,食品安全將不斷考驗著海底撈。

此外,大規模擴張的同時,也帶來了鉅額流動負債。招股書顯示,海底撈2015年~2017年三年流動負債淨額分別為6040萬元、3.86億元和11.56億元,到2018年第一季度,這個數字已經擴大到14.42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