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昨天在港股上市。它被稱作是“餐飲界的航母”,市值一度突破千億港元;有這樣的描述:海底撈的市值=必勝客+肯德基+小肥羊+……。2017年,海底撈的收入突破100億,收入增長率為36.2%。
總而言之,不論從賺錢能力上,還是股市表現上,海底撈可謂風光無限,一時無兩。但是,對很多企業來說,其上市之時便是其業績巔峰之際,上市當年業績增速下滑明顯的企業不在少數,海底撈能否擺脫這一魔咒?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考慮:
1、海底撈最引以為傲的服務,能複製嗎?
2、海底撈究竟有沒有形成競爭對手無法攻破的護城河?
3、企業有13種死法,海底撈能否避開這13種宿命?
一、海底撈的服務能否複製?
查看海底撈的招股書,企業對自身服務的質量的認可和驕傲之情溢於言表,曰:
海底撈品牌在中式餐飲行業已經形成一種獨特現象,成為極致服務體驗和就餐體驗的代名詞;追求完美的就餐體驗是鑄就海底撈品牌的基礎,也是使得海底撈如今獨樹一幟,並如此成功的原因。
一言以蔽之:成之以服務。
但如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海底撈會不會也敗之以服務呢?
把海底撈開到全國的每一個角落、做中國第一火鍋品牌的目標,是海底撈的目標。如今海底撈已登陸資本市場,在其商業模式、管理團隊、物流系統等都日趨成熟的條件下,只要有了充足的資金,海底撈的擴張似乎不是難事。
但是海底撈最引以為傲的服務,依賴於海底撈的服務員,但海底撈的服務員是不能複製的。它不像肯德基批量生產標準化的雞腿那樣,海底撈去哪裡找那麼多用於規模擴張的海底撈人?
海底撈也在其招股書中提到說:來自餐廳店長人才庫的風險,是其僅次於食品安全的風險。海底撈幾乎全部的餐廳店長為內部晉升,並且海底撈人的培養建立在師徒制的傳幫帶基礎上;當海底撈變得越來越大,發展越來越快,需要越來越多的管理人才的時候,海底撈的這種師徒制能滿足它擴張的需求嗎?
如果不能的話,海底撈的生命線——它的服務體驗,又該由誰來提供?
二、海底撈有沒有自己的護城河?
我們原來提到過,護城河是其競爭對手難以複製的品質;並且我們不要被很多假象迷惑了,如企業當前擁有的巨大的市場份額、企業的規模優勢以及出色的CEO等,它們代表的是企業當前的狀況,並不等同於
企業未來能否保持增長。海底撈在招股書中提到:
根據沙利文報告,按2017年收入計算,海底撈在中國和全球的中式餐飲市場中均排名第一;並且海底撈也是中國及全球增長最快的中式餐飲品牌;2016年至2017年的收入增長率為36.2%。
當前,海底撈擁有及營運的餐廳數量達362家,包括中國內地的331家餐廳以及31家位於臺灣、香港及和海外在新加坡、韓國、日本及美國的餐廳。
但這都是海底撈當前的狀況。如我們前面所討論的,如果海底撈的服務員的供給滿足不了它快速擴店的需求,那麼,海底撈的模式就是無法快速複製的,那麼企業的高速增長勢必會受到受到影響。
一旦海底撈的增長不符合市場的預期,資本的盛宴過後,海底撈如何避免一地雞毛?
三、海底撈能避開這些死法嗎?
2001年2月,史玉柱參加泰山產業研究院的一次新聞發佈活動。他在發言中說:“我粗粗地算了一下,要搞死一家民營企業,至少有13種方法。這裡面還不包括出於企業內部的原因,比如說經營不善等。”
具體的內容大家可以看吳曉波的《大敗局》。想到北京海底撈之前發生的安全事故,當時要是公關不給力的話,海底撈就被那老鼠給壓垮了,更不會有今天的上市。所以,這13種死法種的無論哪一種,對海底撈來說,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競爭對手如想整你,你在明處,他在暗處,很容易整死一家企業。誣告、打官司等破壞你聲譽的方法很多。2000年秋天,全國有一半省會城市的人大、政協突然每天都能接到有關腦白金產品的投訴,這導致腦白金銷售受阻。我們經過調查,發現原來是有些競爭對手在每個城市都僱了幾個人,這幾個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寫針對腦白金的投訴信。事情被發現後,投訴信隨即就消失了。”
就像當初的三株口服液一樣,即便後來的事實證明,老頭兒的死跟服用三株無關,但在輿論的壓力之下,三株早已命薄西山。這份遲來的沉冤得雪,根本無力迴天。對海底撈來說,一旦它出現食品安全事故,不論它是否是被冤枉的,對企業都有很大的衝擊。
四、總結
本文從海底撈的上市說起,提到了海底撈的模式能否複製、海底撈有沒有護城河、以保證期業績高增長;以及海底撈麵臨著哪些風險,並跟大家安利了《大敗局》這本書。
張勇從1994年開始,從四川簡陽一路殺到了北京上海、直到今天在港股上市,實屬不易。而且已上市的餐飲企業並不多,餐飲企業上市很難。希望海底撈在上市之後,不會讓我們失望。
閱讀更多 讀懂上市公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