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豐湖:治理消落帶 「治」出好生態

漢豐湖:治理消落帶 “治”出好生態

眾所周知,三峽工程建成後,冬季蓄水發電水位在175米,夏季防洪水位則降至145米,30米水位落差暴露出的沿江土地就是消落帶,庫區消落帶治理也一直是一大難題。在開州漢豐湖,為了解決消落帶帶來的系列影響,通過重建溼地生態系統,在治理消落帶的同時還“治”出了好生態。

“自175米蓄水以來,在開州就形成了40餘平方公里的新生消落帶溼地。”開州區相關部門負責人向參加“美麗中國長江行——共舞長江經濟帶·生態篇”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的媒體記者們介紹,2008年,為重建漢豐湖溼地生態系統,開州區在新城下游的烏楊壩區域建設了水位調節壩,使漢豐湖消落帶由原來的20多米降到了不足5米。

與此同時,開州區還應用溼地生態學和生態工程原理,借鑑傳統文化遺產中的生態智慧理念,在開州消落帶區域實施了適應季節性水位變化的系列溼地生態工程,包括融匯農業文化遺產的消落帶基塘工程、適應動態水位變化的消落帶林澤工程、遵循自然法則的消落帶鳥類生境工程、多功能多效益的消落帶生態浮床工程等。

開州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比如,在海拔170米以上地勢平緩的區域,通過挖築基塘、栽植水生植物,恢復和重建了溼地生態系統。在海拔172米以上地勢較陡的區域,通過篩選耐水淹喬木,構件水中林澤,來營造鳥類生境、淨化水質。在冬季候鳥較為集中的烏楊壩區域,通過人工堆島、庫岸綠化等工程來重建鳥類生境,為候鳥打造棲息環境。在水面較寬水體較深的區域,通過生態浮床建設,為魚類產卵、鳥類覓食提供條件,並能良好的淨化水質。

上游新聞記者瞭解到,通過一系列立體化生態系統重建工程的實施,現在的漢豐湖已呈現出生態系統健康、水質良好、景觀優美、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特徵。近幾年來,漢豐湖鳥類種類增加27種,植物增加30種,成為庫區消落帶治理的典範。

上游新聞記者 劉翰書 攝影 李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