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在40度高温下工作,中国几千万高龄农民工到底该靠什么养老?

8月3日,在山东潍坊一路旁工地上,将近70岁的老人崔秀虎正在37度高温下铺砖,被问到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要出来干活时,老人说,自己还能赚钱的时候就别跟儿女要,自己正是好时候。

70岁在40度高温下工作,中国几千万高龄农民工到底该靠什么养老?

老人崔秀虎

老人每天早上5点半从家中出门来工作,记者见到老人身上的衣服一直被汗浸湿,没有干过。铺路工人都很能吃苦,因为流很多汗的原因,老人一天至少得喝四瓶水,一瓶水两斤。

本来已经到了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却还是有很多的农民工为生活奋斗,因为他们大多没有学历,所以干的是最苦最累的体力活,不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甚至有的人已经到了七十多岁,还要离乡背井到外地去工作。

中国几千万的高龄农民工到底该靠什么养老?

这是一个哀伤的话题。在本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年龄,大批高龄农民工却不得不远离家乡,来到工厂甚至建筑工地,从事最苦最累的重体力活。如此高温的天气从事着户外作业。

但是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吗?高龄农民工的背后,几乎都站着并不宽裕的家庭。因为年轻时不活泛,没有手艺或更好营生手段,年龄大了还得继续卖苦力谋生;或者因为没能让孩子上成大学并凭此改变家庭命运;或者因为孩子上了大学但找不到好工作家庭继续贫困。看到家庭并无见好的模样,看到家里人都缺钱,操劳大半辈子的农民不得以重新出山,虽然累一些,可总比眼看着家里人都缺钱没办法好啊。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9.2%,过5000万。

更可悲的是,这些高龄农民工为了更容易找到工作,有的持假身份证留在工地;有的不断地走进理发室将自己的白发染黑;有的甚至“靠吃肉补充体力获打工资格,哪家工地肉多就去哪。

而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养老保障几乎为零。他们基本没有职工养老金,有些是光棍,很多家庭经济不宽裕,靠子女给钱养老几乎是奢望。作为城市“边缘人”,中老年农民工情感长期无寄托,回到家乡后,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更让人哀伤的是,高龄农民工又是个极易被人遗忘的群体。与普通城乡老人相比,他们的数量没有那么可观;比起新生代农民工,他们身上又缺少话题性。尽管一直在建设城市,双重身份却使他们无法融入所劳作的社会,外在形象经常受人歧视,权益受损时也难以维权。若非媒体的报道,这些花甲老人可能还会继续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有些老人甚至还有“没本事赚钱,不能帮子女忙,甚至有病,拖累子女,那还活着干吗”的想法,现在大部分农民工的养老必须依靠亲人,但基于现在的家庭结构,老年农民工很难有子女在身边。也许有人说,那他们的儿子不会赡养?不是农村所有儿子都不愿赡养老人,而是这些当儿子的人也活得不容易,他们当中很多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得抬不起头来,一个孩子读大学,多年的积蓄全花光不说,还要债台高筑;家里只要有一个人生病,全家人受穷。

较之其他群体,这些劳苦一生、疾患一身且负担严重的高龄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需求将更为紧迫,也更为现实。尽管可能尚无法全面保障养老,但率先从这部分群体开始,提供一种底线保障,是当下亟须的制度设计。这需要各级政府拿出责任心,不仅要“真金白银”也需要公平正义,为“平等的起点”创造条件,一方面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农村经济落后地区的倾斜;另一方面,在就业中根治各种有损公平的现象。

在这个健忘的时代,希望社会能够对高龄农民多些关注和照顾,也让他们能尽早的过上幸福安稳的晚年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