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做的P2P產品,能買嗎?

前些日子,多盈財富宣佈良性退出,名字聽起來很像是一家普通的P2P平臺,其實是由泊頭農信社運營的直銷銀行。

不過多盈財富的產品,類似於P2P產品。目前提供這種類P2P產品的直銷銀行還有甘肅銀行、寧波銀行、江西銀行、廊坊銀行、晉商銀行、齊魯銀行。

多盈財富的退出,也讓“銀行的P2P”成為眾相討論的熱點。

那麼銀行的類P2P產品是否靠譜?值不值得投資呢?對此,今天我們分析投資最關心的兩件事:收益和風險。

在這些直銷銀行的APP中,類P2P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大多都在5%—6%之間,比其本身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高不了多少。

毋庸置疑,即便是在P2P行業不太景氣的當下,這個收益率也遠比P2P行業9%以上的平均收益率低多了。

既然收益低了,風險是不是相對應地低了呢?未必。

1.背景名大過實

會有很多人覺得,這類產品背靠銀行,背景很硬。

但是看背景硬不硬的兩個關鍵點是:這個背景是否真實,以及這個背景對產品承擔怎樣的責任。

背景的真實性不必多說,但在多數直銷銀行的P2P產品中,都寫明瞭直銷銀行只是作為居間方和見證方,並不承擔對還款和收益的保障。

並且存在部分機構,名為直銷銀行,實際卻由第三方平臺具體負責運營,可以看成是把“類P2P產品”外包了。

此前據北京商報的報道,廊坊銀行直銷銀行就曾經直接外包給P2P平臺中融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進行運營。

銀行做的P2P產品,能買嗎?

目前在齊魯銀行直銷銀行的APP上,我們仍可以看到,平臺支持方為“廣東網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銀行做的P2P產品,能買嗎?

所以對於這些產品來講,銀行的背景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一種噱頭而已,借用了銀行的信用,實際上名大過實。

2.合規性風險

再者說到合規性的問題,銀行的確具備很多先天性優勢,但具體到P2P產品,是否合規呢?

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指依法設立,專門從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活動的金融信息中介公司。

很顯然,直銷銀行並不在這個含義的覆蓋範圍內。目前對於銀行做P2P產品實際上還沒有明確的明文規定。

雖然坊間有“法無禁止皆可為”的說法,但在金融行業裡,“法無禁止”同時也存在著不小的政策風險。

3.信息不透明

回到項目本身上,我們在投資P2P時,除了考量平臺自身的安全性、合規性等問題,也要考量具體投資項目的相關風險。

但是在多數直銷銀行的類P2P產品中,即便產品詳情顯示資金去向是借款個人和借款企業,但對這些借款人的信息披露卻少之又少。

簡單看幾個例子:

銀行做的P2P產品,能買嗎?

(截圖來自齊魯銀行直銷銀行APP)

銀行做的P2P產品,能買嗎?

(截圖來自寧波銀行直銷銀行官網)

銀行做的P2P產品,能買嗎?

(截圖來自多盈財富官網)

我們從中所能瞭解到的借款人信息僅僅是簡單的幾點文字說明,證件、借款合同之類的證明文件都看不到。

直銷銀行本身不對還款和收益進行承諾,但我們又無從判斷借款人的風險,似乎走進了一個死衚衕。

再者,即便是銀行,既然做的是類似P2P的項目,那麼就應該按照P2P的套路來:資金去到對應的借款人手中。否則,搬出借款人來有何意義呢?

但多盈財富的兌付方案公告卻讓人有所疑慮。

銀行做的P2P產品,能買嗎?

2萬元以下的所有訂單,說在10個工作日內贖回,就都能贖回了?不用考慮借款是否到期?

已經贖回的項目,為何還要分3個月、12個月兌付呢?資金和項目真的是對應的嗎?

4.流動性風險

相比之下,還有一個比較小的問題。

目前大多數P2P平臺都開通了債權轉讓的功能。即便有些時候會出現轉讓不出去的情況,但多數直銷銀行的類P2P項目直接就不支持債轉,流動性風險更是有所上升。

這麼一看,買銀行的類P2P產品,並非一樁划算的買賣。

收益低不說,風險也不見得低。這類產品似乎有違金融產品“風險和收益平衡”的普遍定律。

你會購買這樣的產品嗎?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