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寒環境下如何給馬克沁降溫?有一種辦法是戰鬥民族不情願用的

對於馬克沁機槍,其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是距離最近的兩次世界大戰上,其噴出的火舌造成了大量的傷亡,使得世界各國對於熱武器的火力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

極寒環境下如何給馬克沁降溫?有一種辦法是戰鬥民族不情願用的

馬克沁機槍是在19世紀的八九十年代被髮明出來的,其是世界上第一種採用了火藥燃氣動力來源的自動武器,其使用的是11.43毫米口徑的槍彈,槍重27千克,槍管短後坐式自動方式設計,採用了彈鏈供彈,而彈鏈可以續接,在設計的理論射速上可以達到每分鐘六百多發,對於一個彈鏈的設計是300多發。

可以說馬克沁機槍的出現,對於熱單兵武器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眾所周知,火藥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對於當時的科技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是在傳入西方之後,經過西方的改良才使得其大規模得以應用於軍事,使得武器發展步入了熱武器時代。

極寒環境下如何給馬克沁降溫?有一種辦法是戰鬥民族不情願用的

最初在單兵槍械的發展上多為單發,早期的火槍多為前裝藥,這就使得槍械在射擊速度上非常慢,可能擊發的時候速度非常快,但其在後續的發射同前一次之間間隔時間太長嚴重地影響到了作戰效率,可能在沒有完成下一次的射擊便倒下了,因而為了貼近這樣的作戰模式,便想到了通過輪換的方式進行,將槍手分成多組,輪換射擊,既能夠保證射擊的速率,同時也能夠保證有充足的裝藥時間。

儘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滿足了基本作戰需求,但隨著火炮的出現便顯得雞肋了,在大規模的作戰過程中是不會留有充足的裝藥時間了, 再加上技術的推動,後裝槍的成功研製,雖然不會受到裝藥的時間的限制,但單發的射速對於依賴火力的近現代戰爭來說仍然不能夠滿足,逐漸便出現了機槍。

其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武器的射擊速度,就如加特林機槍,其採用了多槍管設計,在工作原理上也很好理解,便是相當於多把單發的步槍綁縛在一起依次射擊,當射速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變成了機槍。

極寒環境下如何給馬克沁降溫?有一種辦法是戰鬥民族不情願用的

對於馬克沁機槍的出現顯然也是為了滿足戰場火力支援的條件的,其通過裝有300多發的彈鏈供彈,而馬克沁的理論射擊是每分鐘600多發,這也就意味著其在一分半的時間內便可以發射1000多發子彈,當然了,這也是理論上所說的,換句話說就是其在數分鐘之內傾瀉上千發子彈是沒有問題,這就需要注意一個問題了,那便是槍械在經過高強度的射擊之後,由於膛壓的問題,子彈會同槍管之間進行摩擦,這會產生非常高的溫度,稍有不慎便會導致槍管炸膛。

最初對於解決槍管高溫導致槍械無法使用的方法是通過更換槍管來解決,但經過射擊的槍管溫度非常高,很難更換,而且很可能槍管會發生變形不利於更換,所以會出現了採用水冷的馬克沁機槍。

當然,對於水可能都瞭解,其在特定的環境中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諸如高溫環境中,其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沸騰亦或是產生汽化,也會在低溫的環境中結冰成為固體,那麼問題便來了,剛剛說到其在全球範圍內被廣泛使用,當然戰鬥民族也會採用了,其早在沙俄時期便引進了,同樣也採用了水冷的方式。

極寒環境下如何給馬克沁降溫?有一種辦法是戰鬥民族不情願用的

但想必都知道,俄羅斯地處的緯度很高,其低溫環境很惡劣,在這樣的情況下,水勢必會結成冰,還如何起到冷卻的作用呢,可能會有人說在如此低溫的環境中就算不用水冷也可以達到目的,事實上槍械持續射擊所產生的高溫還真不會受到氣候的影響,因而還需要冷卻水,當時戰鬥民族採取了一個方式便是為水加上防凍液,當然了,還有一個方式可以保證不會凍住槍栓,便是放入酒精,但這一個辦法對於戰鬥民族顯然不適用,那麼好酒,怎麼可能會倒入機槍呢?值得注意的是到了關鍵的時候防凍液都會當酒喝了。

其實也可以將雪放入,怎奈加冷卻水的口子太小無法滿足條件,所以並沒有採用這一方式,是後來同芬蘭之間的戰爭發現,芬蘭的馬克沁機槍為了滿足可以放雪的條件特意增大了冷卻水注入口,這才改進了數萬挺,然而相比數十萬挺的傳統馬克沁來說還是少得可憐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