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岳飛、文天祥,這兩人更應該被稱作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是一個十分榮耀的稱呼,只有那些為民族做出傑出貢獻的人才配得上這個稱呼,但是中國人似乎更加同情失敗者,被大家廣為傳頌的民族英雄往往有著悲慘的命運和結局,如岳飛、文天祥、史可法等人,實際上有很多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成功者,他們的成就要遠遠高於以上幾位,德行也無話可說,只是因為他們的結局沒有那麼悲壯,所以才沒有被廣為傳頌,其實,他們更有理由被稱作民族英雄。

當然本文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貶低岳飛等人的功績,這幾位悲情民族英雄的事蹟也十分令人尊敬。

岳飛作為南宋中興名將之一,是堅定的主戰派,而且在對金作戰中保持著很高的勝率,為南宋江山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殲滅無數的金國入侵者,成功的進行了數次北伐,恢復了很多北宋故土,而且作為手擁兵權的高級將領,在亂世之中保持著對皇室和國家的忠誠,難能可貴。

文天祥作為南宋丞相,為國家和民族盡忠到最後一刻,面對高官厚祿的利誘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捨生取義,值得世代敬仰。

比起岳飛、文天祥,這兩人更應該被稱作民族英雄

史可法在明末,面對清朝南下軍隊,堅守揚州,雖未能阻止清軍南下,但是依然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最終也師法文天祥選擇了捨身取義。

他們三人,都以悲劇結局收場,而國人似乎一直對悲劇人物有著天然的同情,又也許是因為悲劇更加適合作為戲劇和故事進行傳播,所以他們在中國人民的心中是民族英雄的傑出代表。然而,有更多的人更應該作為民族英雄被大家所敬仰,因為他們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而且對中國和漢民族的貢獻更加大。

班超

班超,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是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彪和班固的弟弟,自幼胸懷大志,且不拘小節,年輕時隨父兄在京,在政府裡做點掌管文書的工作。

比起岳飛、文天祥,這兩人更應該被稱作民族英雄

當時是東漢初期,西域地區因為各種原因與中央政府已經失去了聯繫,西域各國被匈奴勢力控制,班超跟隨竇固與匈奴作戰,竇固很欣賞班超的才能,派他出使西域。

到達鄯善國之後,鄯善國國王起初十分高興,對漢使招待十分殷勤,好酒好菜招待,然而過了幾天,突然冷淡了下來,班超覺得奇怪,於是一打聽,原來是北匈奴的使者也來了,國王自己不會對漢使那麼熱情了,而且班超意識到不僅僅是不熱情的問題,不僅無法完成預定目標,而且連生命危險恐怕都要受到威脅。

於是,班超率領十多個部下趁夜衝進北匈奴使者的營地,一陣衝殺,將北匈奴使者盡數殲滅,得知消息的鄯善國王十分驚訝,但是攝於班超的勇猛和東漢的強大國力,鄯善國王決定歸順朝廷,成了東漢在西域的橋頭堡。

嶄露頭角的班超得到了竇固和漢明帝的賞識,於是派遣班超再次出使西域,班超率三十餘人到達西域,又收服了于闐、疏勒兩個國家。

比起岳飛、文天祥,這兩人更應該被稱作民族英雄

之後,班超在西域不斷經營,收服了三十餘個西域小國,而且他善於以夷制夷,他利用西域各國之間的矛盾進行周旋,僅僅耗費朝廷的極少兵力就維持了西域的安定,而且利用親漢的國家去攻擊反叛的國家。由於班超的存在,那些反叛的國家都不敢造次,東漢王朝在西域的影響力也大增,西域各國唯東漢馬首是瞻。

為了表彰班超的平定西域功勳,朝廷下詔封他為定遠侯,享食邑千戶,所以後人稱之為“班定遠”。

東漢永元十年,在西域三十一年、年近七十的班超因為思念祖國,上書請求歸國,漢和帝被班超感動,下旨將班超召回,回到洛陽兩年的班超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馬援

馬援是西漢末年、東漢初年人,是著名的軍事家,東漢的開國功臣之一。

比起岳飛、文天祥,這兩人更應該被稱作民族英雄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馬援在王莽的新政權任職,新朝滅亡之後,馬援在隗囂處任職,後來馬援勸說隗囂投奔劉秀,馬援自然成了劉秀的部下。

馬援為劉秀立下的第一大功就是“堆米為山”平復隗囂的叛亂。隗囂投奔劉秀後,受了部將的挑撥,想佔據隴西稱王,於是起兵反叛,為了平叛,劉秀率兵攻打隗囂,馬援也在軍中,到了前線,大家地形不熟,不敢輕舉妄動,此時馬援正好受劉秀召見,於是馬援命人取來米,堆成山峰和山谷的地形,於是大家一目瞭然,有了馬援的“堆米為山”,劉秀順利的平定了隗囂的叛亂。

比起岳飛、文天祥,這兩人更應該被稱作民族英雄

在新朝時期,由於中原混戰,不少羌族趁機進入塞內,隴西一帶不少州縣都被羌族佔據,羌族危害百姓,地方無人能評,於是媽援被任命為隴西太守,到任後的馬援首戰就殲滅三千羌人,後來又陸續平定了各地頑抗的羌族部落。馬援在隴西六年,逐步平定了羌亂,百姓過上了平和的日子。

之後,馬援又奉命平定交趾(今越南)徵側、徵貳,被封為伏波將軍,馬援平定了徵側、徵貳的叛亂,穩定了東漢在交趾的統治。而後,馬援又奉命北擊烏桓,二平嶺南,為東漢抵禦外敵,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

比起岳飛、文天祥,這兩人更應該被稱作民族英雄

以上兩人的名氣遠不如岳飛、文天祥和史可法,但是他們對漢民族的貢獻遠大於他們,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們更有理由被稱作民族英雄,他們理應被漢民族的人民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