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由此大家能想到什麼?

馬義炳雲南


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的散文名篇《秋夜》,原文第一段是這樣寫的“在我的後院,可以看到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外一株還是棗樹。”題主估計連原文都沒有讀過,就在這裡瞎引用,肯定是居心不良,故意抹黑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這兩句話起了強調作用,無限放大了作者的孤獨。“一株是棗樹,另一株還是棗樹”表明作者向牆外看了兩次,兩次觀看都沒有在圍牆外面找到出路,表明了社會無盡的黑暗和毫無出路的迷惘。


魯迅先生是思想家,每一篇文章都蘊含了深刻的含義,淺薄無知的人根本就看不懂文章當時的語境及其烘托的氣氛。怪不得人們說這個社會越來越沒有文化了,文學是人類的靈魂,靈魂都丟失了,只剩下了麻木不仁的思想和四肢發達的軀體。

這使我想起了老子《道德經》裡的一段話,“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下等智慧的人聽到“道”之後,就會大笑,嘲笑作者無知亂講。誰更無知一目瞭然,下士的嘲笑與不屑恰恰顯示了自己的愚昧。

魯迅先生經常被人抹黑,而且文章也被剔出了語文課本,因為魯迅筆下的人物統統復活了,孔乙己們復活了,“資本家的乏走狗”們復活了,假洋鬼子們復活了,他們害怕了,所以要極力詆譭魯迅,批判魯迅。

這個社會有點悲哀,我不知道一直詆譭自己的“民族魂”能有什麼好處,魯迅先生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其光輝人格,幾個跳樑小醜豈能抹殺得了!


層城鵷雛


看魯迅的文章,大體上會經歷三個階段:

1、看不懂

這個階段一般是在學生時代,你沒有社會上的生活閱歷,無法理解人情世故和世態炎涼。你在老師的講解下,去“讀”魯迅的文章。

2、批判或排斥他的文章

這個時候你大約在20歲到35歲之間,進入社會有一段時間了。對於社會,對於人性,你有了自己的理解,這個時候你會覺得魯迅的文章晦澀、陳舊、沒有色彩。

3、重新認同魯迅

這個時候你已經過了40歲,閱歷豐富,對於人性,有了一眼看透的能力。你再重新審視魯迅的文章,會發現他對人性的刻畫,做到了力透紙背,比如孔乙己、祥林嫂、假洋鬼子、圍觀砍頭的一群人…這些人依然活在當今


盈萃草本


真正的文人,往往不按常理出牌。

有時,你才出對3,呵呵,我直接王炸。有時,一棵是棗樹,謝謝,另一棵也是棗樹。逞口舌之巧,弄意興之狡,胸中有意起變幻,筆底無端掀波瀾。

繁簡有當

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雖出於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有人說,這不是羅素嗎?直接來兩棵棗樹不就得得得了麼?我說,於文學而言,簡略並不佔有道德高地,繁複並不處於可恥的低谷。繁簡有當,該繁則繁,該簡則簡,乃為可喜可賀。至於今夕何夕,啥時該繁,何處當簡,則只有天知道。而且,直來直去,並不成文。《周易·繫辭》曰:“物相雜,故曰文。”雜者,剛柔相形,曲直相成。只有品色多端,雜而不亂,才能賞心悅目。

也許只是涉筆成趣而已。



唯愛門前雙棗樹,枝枝葉葉不相離。

樹本無情實有情。枝枝相當是其義,葉葉相籠是其恩,更何況,根下相連,連理同氣。人雖有情卻無情,兄弟反目,義斷恩絕。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有時侯,不要問為什麼。

魯迅先生究竟為什麼要這樣虐人,一棵是棗樹,另一棵竟竟竟然不是別的,還還還是棗樹!可惡之極!平心靜氣,不要慌,不要忙,有些事,不要問為什麼。

也許,魯迅先生這樣寫,就是要讓我們思考“為什麼魯迅先生要這樣寫。”他的目的達到了。


莫安排


能想到什麼?能想到我國語文教育的失敗。

到如今居然還有一大堆人拿這個來說明“

魯迅寫了叫大有深意,我寫了叫重複囉嗦”,筆者只能說這樣的人初中語文真的是白學了,別說踏進文學的門檻了,連文學在哪都不知道,還喜歡大放厥詞。

老實說,這些人毫無文學素養,大部分還挺中二,有逆反心理,看見別人誇魯迅,他非要上去罵兩聲不可,以顯示自己的特立獨行,其實除了貽笑大方之外,並沒有什麼用。

【魯迅先生】

我們首先就這句話本身來分析,當讀者看到“一棵是棗樹”的時候,按照一般的閱讀經驗,肯定會猜測另一棵樹應該是別的樹,但是當他們看到“另一棵還是棗樹”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出人意表的感覺。

有文學鑑賞能力的讀者一定還能意識到整個門口只有兩棵樹,而且都是棗樹,進而能體會到那種單調和孤寂的感覺,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無奈。

——這確實是重複,但是可能很多人忘了,重複如果用得巧妙,比平鋪直敘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魯迅先生是一個作家,作家的寫作和普通人確實不一樣,他的這種寫作叫做自覺寫作,也就是說他確實是特意這麼寫的,他就是料到了讀者讀這句後的反應,就像電影鏡頭,讓讀者隨著他的視覺而動,讓讀者有一種短暫的期待,然後瞬間落空,這在當時的白話文語境中,是非常新鮮的,可以說是魯迅先生的一個語詞實驗。

在這之後,這種表達也變得多了起來,在我們的閱讀中其實是很常見的,我們可以舉些例子來體會一下:

  • 我口袋裡只剩兩張錢,一張是一塊,另一張還是一塊。

  • 我有兩個合租室友,一個是男的,另一個還是男的。·


  • 我有兩個老婆,一隻是手,另一隻還是手。

……

假如說到這份上還不能理解這兩句的妙處,那文學可能真的跟您沒什麼緣分了。


潯陽鹹魚


難道你不覺得這麼寫,讀起來有一種寂寥和落寞的感覺嗎?其實我們可以對比一下。

“門外有兩棵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門外有兩棵樹,都是棗樹”

“門外有兩顆棗樹”

你覺得哪個更好?我反正覺得第一種表達是最好的,讀起來可以感受到筆者字裡行間的那種孤獨和淡淡的哀傷。

這篇文章是初中我在我們的練習冊上讀到的,課後也有一個習題就是問的這個。所以印象比較深刻,我中學的時候寫作文還模仿過這種句式。

“我有兩個朋友,一個離開了,另一個也離開了”

不過我那個時候是機械式的模仿,就是覺得這個文筆很好,想寫出同樣的意境。

說實話,我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說魯迅的文學水平不高,反正我中學的時候,讀魯迅的文章,都是反反覆覆讀好幾遍,覺得魯迅寫文章真的寫的很有感覺,一種說不出來,但讀起來很引人入勝的感覺。像“祥林嫂”“孔乙己”“藥”這些文章,我真的是反覆的讀,都讀不膩。

像孔乙己去酒店買酒,被嘲諷那一段,現在也在網上非常的火,叫“孔乙己”體。說明這些描述是非常經典的。

魯迅生活的那個時代,很多東西是不能直接寫出來的,要採用旁敲刺激,或是更隱秘的表達,所以讀魯迅的文章,最好是讀之後再讀些解讀,看看不同人是怎麼理解的,然後得出自己的理解。不要被網上一些譁眾取寵的人給誤導了。


阿外麻麻


這讓我想起了開心麻花的一個小品。大概的意思就是,一個藝術大師去一個展覽館,就因為大師的一句話,讓很多人把一個油漆工人當成了一件藝術品,還有人跟風吹捧,世界上的事就是這樣荒謬

回到這件事上來,我覺得也是如此。魯迅先生的成就不是誰可以貶低的,可是他是人不是神。所以出現一些小錯誤或者說是出現沒有那麼高文學性的一句話很正常。馬雲口才可以吧,他私下裡和朋友還是有髒話的呢,可是這並不影響他。這個更是一個不值一提得小插曲,就像如果有人提問,你如何看待馬雲私下說髒話?這不是吃多了嗎?


xiaolsoer


這個句子如果出現在小學生作文中,可能要被噴死,如果出現在大師文中經典,為什麼呢,這和一個人經歷,時代背景有關


科技老莊


文豪的心思靈感一閃而過,留下的都是真諦!普普通通的一句話表達,經過時間沉澱輪迴,是不是和當前教育相符,什麼思維能力擴展教育,就根本是一個坑,繞彎彎嘛!魯迅說了他家門前有兩棵樹,一顆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沒有毛病!要是他說我家門前有兩棵棗樹,是不是感覺印象不深?把兩顆樹分開說記憶就深刻了?就記住魯迅家門前的兩棵棗樹了!和當前思維擴展教育不謀而合。比如學前班現在的思維擴展教育,說小狗🐶,孫子孫女表達我家有隻小狗🐶,沒有問題,家裡有條小狗沒錯啊!結果弄了個大紅❌❌,第二天雄赳赳氣昂昂見老師理論為什麼給個❌❌,老師這樣回覆我叫我判斷,我家有隻小花狗,胖胖的,眼睛旁有塊黑色的毛,看不清眼珠我叫它海盜。聽後分析分析也沒有毛病,這就是思維擴展教育。要是這樣搞,我家有隻狗🐶,加上形容詞,指不定這條狗像啥玩意兒來著?也許是獅子?老虎?大熊貓來著!多了去了,但是這樣說確實是叫人看看文字,你家裡的那條叫海盜的小狗,活靈活現的就出現在你面前了,看到別的小狗這樣子會對號入座的!所以說魯迅是大文豪沒得說,人家兩棵棗樹的說法叫你記住了他家門口的兩顆棗樹,他的兩棵樹說法和幾十年後的教育不謀而合,真神奇!


手機用戶萬金油


參考野草題辭,個人以為此乃作者對秋夜的迷茫感概萬千!地火在地下運行突奔,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不可朽腐!野草乃作者散文集薈萃,是為辛亥革命烈士心靈寫照,也是作者內心深處的取向!要讀懂民族第一偉人魯迅必須從野草著手!


手機用戶13865537198


棗樹和棗樹不一樣。雖然都是棗樹。必須單獨體現。現在如果問魯迅其實他可能也沒有那麼多想法。 記得有一篇高考閱讀理解。 高考答卷答的五花八門。正確答案就一個。好多人沒有答對。後多事者去採訪原作者。 原作者都對正確答案一臉茫然。其實寫了就是寫了。沒必要追求原作者的想法含義。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方式。 根據個人的家庭。背景。經歷。文化水平。 當時心境所理解的含義不同。 我認為。 閱讀就是閱讀。感受自己應當感受的。 理解自己能理解的。 沒有經歷過你跟別人說出花來也不會理解。 紅樓夢等名著每個人讀了。都有不同的理解。 畢竟每個人是單獨的個體。 有可能有一點交集。 但絕不會等於。棗樹就是棗樹。兩棵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