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不見的圓明園(上)

點擊上方“圓明園遺址公園”可以訂閱哦!

如今的圓明園,是一片遼闊的空地,散落著殘垣斷壁和大大小小的地基遺址。但150餘年前它被稱為集明清園林建築之大成的“萬園之園”,讓我們在畫作、老照片和復原圖裡去追尋這曾經的瑰奇。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1在“萬園之園”圓明園建成後,從來不乏西洋人身影:有為皇帝效命的西洋畫師,有前來面見皇帝的外國使節,還有貪婪的入侵者和掠奪者。英國訪華使團成員威廉 亞歷山大繪製的乾隆皇帝肖像,他並沒有獲准覲見乾隆皇帝,只是根據同伴的描述和其他官員的樣子想象繪製。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2英國使節馬嘎爾尼訪華,送給了乾隆皇帝大量禮品儀器。皇帝以其新奇,將它們放在正大光明殿,上圖描繪的正是這一情景。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31880年出版的《環遊世界》版畫中的圓明園荇橋。圓明園中橋很多,類型多樣。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419世紀英國人繪製的北京圓明園正大光明殿,這裡是皇帝接見使臣、舉行慶典的地方。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51786年清宮繪製的西洋樓銅版畫之黃花陣。每逢中秋,乾隆皇帝都會令人在黃花陣迷宮中點燈娛樂,誰先到中央亭子便能得到獎勵。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6養雀:這是一幅表現乾隆皇帝宮廷生活的巨幅作品的局部,曾張貼於圓明園某殿內。圖中一位侍從正在喂庭院中一對美麗的孔雀。此畫雖無作者款識,但從技法和水平分析,人物肖像、兩隻孔雀和建築的主要部分應出自宮廷洋畫家郎世寧之手。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7剛下過大雪,乾隆皇帝想要出門賞雪,於是侍從僕役們都忙活開了:有的在掃雪、剷雪,有的將成堆的雪搬出去。這是《乾隆雪景行樂圖》中描繪的情形。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8多數時間,侍從不是宮廷畫的重點,常被觀者忽略,如這幅《弘曆觀畫圖軸》圖中捧著各種古玩的侍從。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9這是清宮所藏的《雍正十二月行樂圖》,描繪了雍正皇帝一年四季的生活:觀燈、踏青、賞桃、流觴、競舟、納涼……1725年,即位3年的雍正皇帝就入住了圓明園。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大水法,這或許是圓明園裡最著名的景點,甚至成為圓明園的標誌。從奧爾末的照片上看,原為觀賞噴泉而建造的大型水景,已被荒草包圍。巴洛克風格的拱門中央,原是一組石刻水盤,水流層層跌落,匯入水池中,再由周邊的銅鹿等動物造型的噴泉噴出。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遒勁的枝幹,掩映著這座西洋樓景區內最為精美的建築——海晏堂。據史料記載,它的牆隙處都是五色琉璃的蕃花,抹著淺粉紅灰,屋頂是孔雀綠色的琉璃瓦。從奧爾末的照片上看,屋頂和樓板都已坍塌,透出一股悽美之感。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4位外國人坐在花園門前。1860年以後,儘管仍有兵丁把守,但早已阻擋不住這些好奇的國外造訪者。除奧爾末,還有幾位攝影師也拍攝過圓明園,其中有據可考的攝影師有託瑪斯·查爾德和泰奧菲勒·皮瑞。從照片中可以看到,門洞內隱約可見黃花陣入口兩邊的石柱以及中央的西式亭子。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諧奇趣位於西洋樓景區西端南部,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秋季竣工的第一座歐式水法(噴泉)大殿。主樓三層,頂層三間,一二層皆七間,樓前左右九間弧形遊廊連著兩層八角樓廳,是為皇帝演奏中西樂器之處。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圖是諧奇趣主樓東側面的裝飾,靈芝和寶瓶形狀的琉璃,安放在西式的建築中,倒也和諧。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諧奇趣的音樂亭,整座建築呈現出濃郁的西洋風。連接主樓和音樂亭的,是一組券門組成的廊橋,上方是繁複浮華的蔓草裝飾。有意思的是,這種帶有強烈洛可可風格的裝飾,卻是用中國的琉璃製成。音樂亭是一幢八角形的兩層建築,門兩側的立柱飾以典型的西洋渦卷式柱頭,豪華又美觀。

(未完待續)

微信號:yuanmingyuanpar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