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点击上方“圆明园遗址公园”可以订阅哦!

如今的圆明园,是一片辽阔的空地,散落着残垣断壁和大大小小的地基遗址。但150余年前它被称为集明清园林建筑之大成的“万园之园”,让我们在画作、老照片和复原图里去追寻这曾经的瑰奇。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1在“万园之园”圆明园建成后,从来不乏西洋人身影:有为皇帝效命的西洋画师,有前来面见皇帝的外国使节,还有贪婪的入侵者和掠夺者。英国访华使团成员威廉 亚历山大绘制的乾隆皇帝肖像,他并没有获准觐见乾隆皇帝,只是根据同伴的描述和其他官员的样子想象绘制。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2英国使节马嘎尔尼访华,送给了乾隆皇帝大量礼品仪器。皇帝以其新奇,将它们放在正大光明殿,上图描绘的正是这一情景。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31880年出版的《环游世界》版画中的圆明园荇桥。圆明园中桥很多,类型多样。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419世纪英国人绘制的北京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这里是皇帝接见使臣、举行庆典的地方。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51786年清宫绘制的西洋楼铜版画之黄花阵。每逢中秋,乾隆皇帝都会令人在黄花阵迷宫中点灯娱乐,谁先到中央亭子便能得到奖励。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6养雀:这是一幅表现乾隆皇帝宫廷生活的巨幅作品的局部,曾张贴于圆明园某殿内。图中一位侍从正在喂庭院中一对美丽的孔雀。此画虽无作者款识,但从技法和水平分析,人物肖像、两只孔雀和建筑的主要部分应出自宫廷洋画家郎世宁之手。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7刚下过大雪,乾隆皇帝想要出门赏雪,于是侍从仆役们都忙活开了:有的在扫雪、铲雪,有的将成堆的雪搬出去。这是《乾隆雪景行乐图》中描绘的情形。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8多数时间,侍从不是宫廷画的重点,常被观者忽略,如这幅《弘历观画图轴》图中捧着各种古玩的侍从。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9这是清宫所藏的《雍正十二月行乐图》,描绘了雍正皇帝一年四季的生活:观灯、踏青、赏桃、流觞、竞舟、纳凉……1725年,即位3年的雍正皇帝就入住了圆明园。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大水法,这或许是圆明园里最著名的景点,甚至成为圆明园的标志。从奥尔末的照片上看,原为观赏喷泉而建造的大型水景,已被荒草包围。巴洛克风格的拱门中央,原是一组石刻水盘,水流层层跌落,汇入水池中,再由周边的铜鹿等动物造型的喷泉喷出。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遒劲的枝干,掩映着这座西洋楼景区内最为精美的建筑——海晏堂。据史料记载,它的墙隙处都是五色琉璃的蕃花,抹着浅粉红灰,屋顶是孔雀绿色的琉璃瓦。从奥尔末的照片上看,屋顶和楼板都已坍塌,透出一股凄美之感。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4位外国人坐在花园门前。1860年以后,尽管仍有兵丁把守,但早已阻挡不住这些好奇的国外造访者。除奥尔末,还有几位摄影师也拍摄过圆明园,其中有据可考的摄影师有托玛斯·查尔德和泰奥菲勒·皮瑞。从照片中可以看到,门洞内隐约可见黄花阵入口两边的石柱以及中央的西式亭子。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谐奇趣位于西洋楼景区西端南部,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秋季竣工的第一座欧式水法(喷泉)大殿。主楼三层,顶层三间,一二层皆七间,楼前左右九间弧形游廊连着两层八角楼厅,是为皇帝演奏中西乐器之处。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图是谐奇趣主楼东侧面的装饰,灵芝和宝瓶形状的琉璃,安放在西式的建筑中,倒也和谐。

徘徊不见的圆明园(上)

谐奇趣的音乐亭,整座建筑呈现出浓郁的西洋风。连接主楼和音乐亭的,是一组券门组成的廊桥,上方是繁复浮华的蔓草装饰。有意思的是,这种带有强烈洛可可风格的装饰,却是用中国的琉璃制成。音乐亭是一幢八角形的两层建筑,门两侧的立柱饰以典型的西洋涡卷式柱头,豪华又美观。

(未完待续)

微信号:yuanmingyuanpar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