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场作文11讲:在比较中学会审题立意(2)

高考考场作文11讲:在比较中学会审题立意(2)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材料与作文立意的关系,我们先看一个随着材料内容的增加,作文可用来立意的观点也随之增多的例子。


先看一个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月初,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准备开车时,旅客罗某以等丈夫为由,不听劝阻,用身体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罗某的行为受到了乘客们的抱怨和网友的批评指责。公安机关经过调查取证,认定罗某的行为扰乱了车站、列车正常秩序,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并给予了相应的处罚。

这件事情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首先审读材料。这件事情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罗某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乘客们和网友的反应,公安机关的行为。罗某的行为是起因,后面的是连带反应及结果。在这三方面中,有思考价值和写作价值的应该是罗某的行为。

再审读要求。"这件事情"中的核心应该是罗某的行为;"联想"的应该是和罗某的行为相似或相反的行为;"思考"的应该是这种行为的产生原因、表现、性质和后果,即相关的事理;文体应该是议论文或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

可作为文章立意的观点有:

①遵守规则,社会的列车才会畅通无阻;破坏规则,社会的运行就处处"晚点"。

②人人都要有规则意识,为一己私利无视规则是自私的表现。

从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或后果的角度去立意都是可以的。基本上是要维护规则、要遵守规则的立场。


如果给这个作文材料增加一点内容,该如何审题立意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月初,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准备开车时,旅客罗某以等丈夫为由,不听劝阻,用身体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罗某的行为受到了乘客们的抱怨和网友的批评指责。公安机关经过调查取证,认定罗某的行为扰乱了车站、列车正常秩序,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

同月,重庆北开往潼南的动车上,一婴儿突发昏厥,急需送医,列车员与司机沟通后决定延迟6分钟发车,为孩子打开生命通道。同样是延迟发车,这次没有乘客抱怨,网友也纷纷点赞。

事件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加粗的文字为增加的内容,增加了一个打破规则却得到肯定的事例。这个事例和罗某的事例正好相反,审题立意有什么不同吗?

上面的立场仍然是有效的,立意①②也并不能算是跑题。同样的道理,立足于后一个事例,可以从要灵活变通打破规则的立场得出如下立意:

③生命无价,规则让路。

④死守规则,有违良善。

这样的立意同样也不能算是跑题。


但是,材料给了我们两个相关的事例,而上述立意都是只抓住材料中的一个事例来立意,虽然不跑题,却不全面完整,审题就不够准确了。再看这个题目的要求,是"这些"事件引发我们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是要综合这两个事件来思考的。因此,在行文中,我们可以就其中的一个事例为重点,但至少要兼顾到另一事例。

两个事例都和"规则"有关,一个是要遵守,一个是要打破,我们就要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遵守规则,不能破坏规则;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打破规则,不能死守规则。我们要找到决定要遵守或是打破规则的关键因素——情理,所谓"国法不外乎人情";这个情理,不是一己之私情私理,而是大家都认可的符合正义良知的具有道德情感价值的情理。制定规则的目的,是为了能让人类社会的生活和谐有序;制定规则的依据,是人们认可的情理。一般来说,社会规则是按公众意志制定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没有无例外的规则,"有规则就有例外",这是西方一句著名的法谚。在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面前,有时要坚守规则,以维护公平正义;有时要灵活变通,以呵护弱小善良。

我们思考清楚"规则"和"情理"之间的辩证关系后,在立意时可以简明扼要地概括表述。

理性的表述可以是:

⑤人人要遵守规则,规则要合乎情理。

⑥人们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情理。等等。

感性的表述可以是:

⑦规则如石,情理如水。

⑧规则之上,有人性的光辉在照耀。等等。

这是一个随着材料的内容的丰富,可立意的观点也越丰富的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