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给大学生“增负”,再不提早规划你的孩子可能大学毕不了业

最近,教育部印发通知的一则《通知》引发网络上热烈讨论,通知中要求全面整顿本科教育教学秩序,严格过程管理,总结起来就是以下几点:

1、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

3、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

教育部给大学生“增负”,再不提早规划你的孩子可能大学毕不了业

教育部官网截图

名词解释:

水课:通常指没有学术要求的课,或被学生认为实用性不强的课。

清考:课程期末考试没有通过,补考也没有通过,学校会在毕业前再给一次或两次考试机会。

也就是说,“混日子”在大学行不通了,以后大学毕业将更加困难。

都说中国的教育是“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等你上了大学就可以随便玩了”,相信很多人在高三的时候都被这句话洗脑过。在经历了高考的重压之后,在课程相对宽松的大学校园里,很多人开始挥霍着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过着“梦寐以求”的生活。

睡懒觉、追剧、打游戏、逃课、社交娱乐活动...很多大学生在度过了半年到一年的过渡期后,渐渐陷入迷茫和困惑,并思考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某大学曾以“大学最后悔的事”为题在网站上展开调查,结果接近40%的人选择了“虚度大学光阴”。 “大学没有好好学习”“没有多去几次图书馆”……也成为很多毕业生的遗憾。教育部的《通知》也是为了加强本科教育的质量,即使上了大学,也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

教育部给大学生“增负”,再不提早规划你的孩子可能大学毕不了业

“上大学迷失方向”是当代很多大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小智老师觉得,从中学起就应该帮孩子做好未来规划!

大部分中国的家长在高考之前,一般只会盯着分数,都不会考虑孩子的职业规划问题,其实,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职业期望了,还记得咱们给孩子抓周么?孩子周岁时我们会在孩子面前摆上许多东西,比如钱、书、玩具。如果孩子抓到钱,我们就会觉得孩子这辈子肯定有钱;如果孩子抓到书,我们就会觉得孩子今后是一个读书人。这里面其实就蕴含着作为家长对孩子的人生和职业期望。

孩子很小的时候,咱们肯定都问过他们:“你长大想干什么?”孩子回答:“我想当科学家、工程师、医生、老师等等。”这些都是职业意识的开始,虽然孩子们压根儿不知道这些职业的具体要求,但是最起码对这些职业产生向往,心生羡慕。

教育部给大学生“增负”,再不提早规划你的孩子可能大学毕不了业

等到高考填报志愿时,看着《志愿填报指南》上五花八门的专业名称,我们真的了解它们代表了什么吗?可能就是看着分数正好,就业前景看似不错,就让孩子填了,至于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擅长、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潜能、是否能够发挥孩子的优势,这些因素在选择专业时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可是,孩子真的会按照大学时的专业从事职业吗?据智联招聘公布,40%的大学生在就业时会选择与专业无关的工作。我们当然可以用就业困难、需要适应社会就业平台等做解释。但是,假如孩子们一开始选择的就是他们喜欢的、擅长的、最容易形成优势的专业,那么,是不是他们就会更快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呢?

但是大家注意到没有,从孩子有职业意识到职业选择,中间其实有个巨大的空档——把意识变成试探、把试探变成体验、把体验升级为思考、把思考落实在行动和评估的环节。

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在青春期由于缺乏指导和训练,缺失了上面讲述的路线图当中某一个或者几个重要环节,最终导致这些环节和因此而必须进行的能力训练都开始后移。这种后移的结果我相信许多家长自身就有体会,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是直到进入职场,才开始评估是否喜欢专业带给我们的工作,才会去想如果早在几年前有人能够给我们更系统的指导,可能职场通关之路会更加顺利。

教育部给大学生“增负”,再不提早规划你的孩子可能大学毕不了业

那么,家长要如何引导孩子的职业规划?

现在,我们明白了职业引导对孩子的重要性,下面是做什么和怎么做。

首先,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最喜欢与谁在一起、最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做事情。

该如何了解孩子最喜欢做什么事情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给孩子提供更多了解世界、学习技能和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观察孩子们如何利用这些机会,我们就会看到什么事情能够让他最集中精力、最能激发他的想象力、最能让他忘记时间,那件事情就一定是他最喜欢的。

可能会有许多父母听到这个判断标准,会很郁闷地告诉我,按照这个标准,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最喜欢的可能是玩游戏,但是你确定么?

游戏最让人着迷的是它给玩者的即时正向反馈是在日常生活当没有的。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正向行为根本无法获得正向反馈,即便有也会来得比较晚,但游戏在每一步行动、每一次通关都会及时给予玩者正向反馈。绝大多数沉湎于游戏的孩子往往是在父母那里无法得到及时的正向反馈,所以就通过玩游戏来获得。所以,家长需要尽量深入地去发现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别只停留在表象。

同样,发现孩子最喜欢什么人、最喜欢什么环境可以用相同的方法。了解孩子的这三个最喜欢,会让我们引导他们正向发展和选择人生方向时事半功倍。

其次,帮助孩子找到他们最擅长的。

我记得有一位非常严肃的父亲曾经担忧地告诉我他初中的儿子特别喜欢炫耀自己的口才,作为父亲他对于这一点并不满意,认为这种在口舌上的逞能不过是小聪明。确实,如果一个初中孩子因为自己的诡辩胜过别人而得意扬扬,肯定不是好事,但是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平等认真地问他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跟节目当中的那些主持人有什么差距”时,我相信只要他真的喜欢这个方向,并且认真思考了,就会发现无论从学识、反应、语言、思考等各个方面,自己都还有很大努力的空间。很可能就此在他心中种下一个小目标,谁知道他将来会不会成为像汪涵一样的名嘴呢?

教育部给大学生“增负”,再不提早规划你的孩子可能大学毕不了业

第三,我们要帮助孩子们学会如何在更大的空间里和更长的时间轴上,找到什么对于他是更重要的。对孩子最重要的其实就是价值观的建立。这个话题非常巨大,这里只分享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家长的行为目的,是要帮助孩子们学会建立价值观的方法,而并不是简单给出价值观,即授之予“渔”。

曾经有一个学生,他出国的目的就是想做一位伟大的厨师,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勃然大怒,试图用自己的价值观说服孩子,而是利用各种机会为孩子搜集相关资料,甚至要国外的朋友帮忙寻找著名餐厅的菜单。这个孩子今后会不会从事厨师这个职业,谁都无法确定的,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孩子一定学会了父母教给他的找到最重要东西的办法:就是去探索、去研究、去思考、去评估、去选择,之后再去决定。

最后,大家不要担心孩子会不会对规划未来和职业方向感兴趣,其实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只是我们与孩子们谈起这件事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孩子们不但不会拒绝我们帮助他们规划未来、规划人生、规划职业,其实他们还会挺喜欢,因为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好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